2018年10月30日 星期二

五行學說二

五行學說08.19.2007元始道長
天有五行,人有五臟,在中醫學裡,稱肝和春氣相應,也就是說,肝的生理特性和木氣的疏條展放之氣相應,臨床經過調肝舒肝,在上可以治療心肺疾病,在下可以通便、利尿,可以治療婦科疾病,都是利用了肝主疏泄展放的功能。
但有的書上說肝主升,春氣主升發,這就值得商榷了。而肝主生,春氣主生發、展放,則是黃帝內經的本義。
斗柄指南,地面為夏,氣候炎熱,草木在地下的根鬚長勢明顯減緩,而在地面上的枝葉則繁茂生長,動物更加活躍,自然界一派欣欣向榮、蒸蒸向上的景象。
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陽氣至夏洪盛、夏氣揚蕃秀之令、萬物蒸蒸向上、養長之道的論述,皆提示在夏季,是氣的上升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
由於火性炎上,故以火字來命名。因此主升的是火氣,而不是木氣。木氣的運動一旦由生變成升,那就是木鬱化火,鬱火上炎,那就是病態了。
斗柄指西,地面為秋,氣候涼爽乾燥,草木枝葉枯萎,根鬚末端乾枯,養分向主幹內收,向果實和種子內貯藏;冬眠的動物此時在體內積聚了大量脂肪,以致顯得臃腫肥胖,以便等待嚴冬到來,進入冬眠狀態後慢慢利用這些能量。
從物候的觀察,到古人關於至秋要收斂神氣、養收之道、秋氣正收斂之令的論述,皆說明在秋季,是氣的內收、收斂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金屬密度大,象徵著收斂密集,故以金來命名。
斗柄指北,地面為冬,氣候嚴寒,萬物閉藏。種子深藏土中,生機潛閉,處於滯育狀態;冬眠的動物深居洞中,基礎代謝降至最低水準。從物候觀察到古人關於冬季地戶閉塞、陽氣伏藏、陽氣下沉、地氣下降、冬氣正養藏之令的論述,皆提示在冬季,是氣的下降、潛藏運動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由於水性就下,象徵著下降、潛藏,故以水來命名。
從春至夏,是由木氣的展放到火氣的上升,為氣的陽性運動;由秋到冬,是由金氣的內收到水氣的潛降,為氣的陰性運動。其間由陽轉陰,需經由夏秋之交的轉折過度,此時中醫稱之為長夏。
在長夏,暑熱未去,陰雨連綿,氣候悶熱潮濕。此時草木枝端長勢減緩,已經開花結果,正在化育種子和果實;動物孕育胎兒,繁育後代,已不如春夏求偶交尾之活躍。
由此推知,此時是平穩運動的氣控制或主導著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也就是氣的展放和內收運動相均衡,上升與下降運動相均衡,保持了一種動態的穩定,而土性最為敦厚平穩,於是便用土字來命名。
其實由春季木氣的展放,轉為夏季火氣的上升;由秋季金氣的內收,轉為冬季水氣的潛降;由冬季水氣的潛降,轉為春季木氣的展放,都存在著平穩過渡的一段時間,於是黃帝內經就有了土旺四季的說法。所謂土旺四季,是指在四季的最後十八天,都是平穩運動的土氣占主導地位。
伴隨著天空的斗轉星移,伴隨著地面上春、夏、長夏、秋、冬季節的更替。大自然的氣機進行著展放、上升、平穩、內收、潛降這樣有序的運動和變化,古人分別用木、火、土、金、水來代表它們的運動特性,這就是五行
當然季節更替的決定因素,乃和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地球到太陽距離的週期性變化相關,並不取決於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斗柄指向只不過是觀察天象的參照物罷了,但卻是五行歸類的內容之一。
3.五行的生克
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
五行之間,以季節為序,相資生、相養助、相促進,這叫五行的相生,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比相生。春季木氣的展放,為夏季火氣的上升創造了條件,是為木生火;秋季金氣的內收為冬季水氣的潛降提供了前提,是為金生水
火氣升至極點,必將停止上升而轉為穩定,是為火生土;長夏土氣的平穩,隨著秋季的到來,則將轉為金氣的內收,是為土生金;而冬季水氣潛降,生機閉藏,則為來年春季木氣的疏泄展放蓄積保存了能量,這就是水生木。
五行之間,以季節相間的次序相制約、相抑制、相克制,稱為五行的相克,也就是春秋繁露所說的間相勝。如木氣的展放,抑制土氣的過度平穩,以防其壅實內收傾向過早出現,是為木克土;土氣的平穩,可制約水氣的過度潛降,是為土克水。水氣的潛降抑制著火氣的過度上升,是為水克火;火氣的上升,抑制著金氣的過度內收,以防其過早沉降,是為火克金;金氣的內收,制約著木氣的過度展放,是為金克木。
誠然對五行生克的解釋,也有從五材之間的關係來論述的。如素問寶命全形論說:「木得金而伐,水得火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
又如五行大義說:「木生火者,本性溫暖,火伏其中,鑽灼而出,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等等。表面看來,很是機械,甚至十分牽強,但從素問所言「萬物盡然,不可勝竭」來看,應是以五材之間的關係來代言五行的生克規律。
清代醫家黃元裕在四聖心源裡說得十分明白:「其相生相剋,皆以氣而不以質也,成質則不能生克矣。」黃氏所說的氣,就是指氣的運動,質則指具體的材料或物質。
故黃氏進一步說:「相克者,制其太過也。木性發散斂之以金氣,則木不過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氣,則火不過炎;土性濡濕,疏之以木氣,則土不過濕;金氣收斂,溫之以火氣,則金不過收;水性降潤,摻之以土氣,則水不過潤。皆氣化自然之妙也。」雖然在有些細節上,和前面的解釋有所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皆是從氣的運動形式之間的養助、制約關係來認識五行生克的本質。
五行之間,有相生則不至導致某行的不足,有相克則不致造成某行的太過。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制化,從而保證了一年之中氣機變化的穩定狀態。
只有這樣的穩定狀態,經過幾十億年的氤氳衍化,才化育了萬紫千紅的生命世界,所以所有的生命都被打上了五行的烙印。於是植物有了生長化收藏的生命節律,動物有了生長壯老死的生命過程。
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把五運也就是五行和陰陽並列起來,都看成是化育生命的本源。
傷寒卒病論集說:「夫!天佈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儘管有人認為這段話可能是衍文,不一定是張仲景的原話。
但肯定不是現代人的話,可見古人顯然沒有把五行當作地球上的五種具體材料、物質或元素,而把五行看成是化育和支配萬事萬物的氣的運動規律,甚至稱其為五常。
由於五行學說,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出現不同的觀點,甚至在運用五行對自然界以及人體臟腑器官的分類上,出現不同的認識,這完全可能並且客觀存在,而且是可以理解的。
何況道家、丹家、兵家、儒家,根據各自學派之所需,對五行學說進行附會改造,這也都是歷史事實。但是,中醫學中的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原本是古代人類,研究天地大自然氣的運動和變化規律的學說,是研究生命起源、生命運動規律的古代自然科學學說。
中醫學是依據自然規律和生命規律來預防和診治疾病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