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鳳族與演化法則
盤古與混沌的關聯問題
在構建的中國神話史中,盤古開天闢地屬於最早的宇宙起源神話。盤古從混沌巨蛋中誕生,或者說盤古打破了混沌,由此導致此宇宙的誕生,也產生後來的一系列神話。混沌究竟為何物?盤古與混沌有何關聯?在此要對混沌的含義作一個系統的梳理。
一、神話向哲學的過渡
神話如何過渡到哲學?這曾是令自己長期困惑的一個問題。典型的是印度神話,如何發展為後來龐大的印度經論體系?諸如吠陀如何發展為森林書、奧義書,繼而影響外教典籍的形成。有翻譯的印度神話五卷書,以及徐梵澄翻譯的五十奧義書,可供參照。
在撰寫中國神話史的過程中,尤其是解析盤古和混沌的糾葛,經由推演明白一些神話向哲學過渡的思維方式。這種以神話故事來反映哲理的體例,可稱為寓言,典型的就是莊子,其中有一些與山海經重疊的神話形象,比如河神、海神、渾沌等。莊子之所以也被稱為南華經,並非只是玄妙的猜想,而是從神話到哲學的一種推演。
二、龍族與鳳族的性別之戰
盤古與混沌,存在著陰陽、男女、龍鳳的對偶關係。混沌也稱為鴻蒙,言其形如鴻雁。西方神鳥鷫鸘作為鳳凰的一種,其原型即為鴻雁。盤古有著龍首人身的形象,混沌如鳳凰,因而可以說此神話宇宙的起源,父系為龍,母系為鳳。母鳳誕生了一枚龍蛋,由此誕生龍族,但鳳族卻並非簡單的伴生種族,而是源自母系血統。
對於盤古開天的神話,從性別敘事的角度而言,實際意味著父系傳統對母系傳統的延續與反抗。盤古誕生於混沌,又打破混沌,意味著男性力量對母系世界的再造,但混沌並未完全消失,一是與盤古一起融合為萬物,二是還餘留部分混沌的形態,甚至成為混沌之族。
三、母系傳統向父系傳統的過渡
神話史,從盤古到三皇,乃至後來從黃帝到大禹,都記載龍族與鳳族的性別之爭,敘述母系傳統向父系傳統的過渡史。一般說來,母系傳統更接近自然的原始力量,以生殖和繁衍為首要任務;父系傳統更接近社會的統治模式,以政治和戰爭為生存基礎。
吊詭之處在於,無論是母系傳統還是父系傳統,都不可能靠純粹的性別而存在。山海經中的男子國或是女子國,只是留男或留女的極端特例,並非能實現單性繁殖。陰陽的交替如四季一般,不會達到完全對等的平衡,而是一種此消彼長的動態平衡。這種性別的糾葛與無奈,或許是盤古與混沌神話的社會學意義所在。
四、山海經中的混沌族
在山海經中有混沌族,歷代首領之名都取混沌之諧音,諸如渾沌、歡兜、驩兜、驩頭、讙頭、讙朱等。盤古族和混沌族作為盤古開天後的先民,可謂最古老的部族,其出現時間還在三皇之前。盤古族是巨人族,後來因種植葫蘆,而有盤瓠之號。盤瓠氏與混沌氏應該都是蚩尤時的九黎部族成員。混沌氏也是三苗之一,與黃帝族爭奪天下而最終失敗。
莊子.應帝王中記載四方大帝為中央的渾沌大帝開七竅,而導致渾沌大帝死亡的故事。這位渾沌大帝的原型可能是帝嚳之孫,即帝江驩兜,曾在帝堯時叛亂,後來混沌獸也因此成為四大凶獸之一。除此之外,顓頊之子驩頭、帝堯之子丹朱都曾擔任過混沌氏的首領。值得注意的混沌獸的形象多變,具有瓢蟲、狗獾、朱鹮等多種形態。在現今的影視作品,混沌族多以混沌無面貌的特徵出現,比如千與千尋中的無臉男和大聖歸來中的面具男。
五、混沌與無極、太極、炁
關於混沌究竟為何種狀態,道家的說法並不統一。以下關於混沌的說法,參考道德經的一些注釋,只屬於個人觀點。道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宇宙形成初始,只是一團元氣,這種狀態稱為混沌,並無意識存在。後來太虛進入,神識攪動混沌,逐漸分為陰陽。關於太極如何演化的學說,可見於北宋周敦頤的太極圖說。
狹義上而言,混沌可謂一;如果廣義上來說,混沌包括從零至一的整個狀態。混沌無限趨向零的狀態為無極,無限趨向一的狀態稱為太極,中間的狀態稱為炁。當太極突破後,混沌到達一的完滿狀態,就會開始向二分化。其後就是陰陽交感生三,從而生成天地和萬物。因混沌在天地之前就存在,故可稱為混元氣、元炁、先天元氣。
六、先天元氣與生命週期
宇宙演化過程中,一部分混沌變質為具體的物質,還有一部分混沌逸散於天地之間,被生命體吸收和延續。這部分未曾固化的先天元氣,保證物質繼續變化的可能性,可視為一種先天的生命力。意識經由先天元氣來驅動物質,這就是所謂的生命體。莊子.知北遊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此中之氣,可作先天之氣來解釋。
按照外教的說法,宇宙會經歷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在宇宙形成與保持的階段,先天元氣充足,宇宙萬物的生命力都比較強大。從修行者的角度而言,這階段更容易吸收先天元氣,而獲得較佳的修煉效果。宇宙經歷過發展與成形的階段後,越來越多的先天元氣被固化起來,先天元氣越來越少,宇宙和萬物的生命力整體下降,不再利於修行,就進入損壞與化空的階段。宇宙一旦坍塌終結時,就進入反向演變,最終重新歸於混沌狀態。
七、道法自然與返璞歸真
因而道法自然的觀點,強調先天元氣的自然流行,經由修行獲取先天元氣,返璞歸真,儘量保持本真和混沌的狀態,從而保持思想和身體的自然生命力。從哲學觀來說,是對生死保持一種豁達的態度,從自然而來,復歸於自然,這樣就保證先天元氣在大自然中的循環往復。道家對於物質和技術呈現排斥的態度,應是考慮到人的精神欲望一旦變得強烈,著迷於享受,就容易迷失本性。先天元氣一旦固化,不再回饋於自然,整體的世界活力就下降。
八、修身養性與長生之道
獲取和控制先天元氣的方法衍生出道家的眾多修煉法門。一種依賴於從自然界的食物中攝取先天之氣,一般是植物,尤其以靈藥為貴,比如靈芝、黃精、人參等;二是根據礦物或植物的丹方進行煉丹,金丹和草丹可視為濃縮過的先天靈丹;三是把人當成小宇宙,以丹田為丹爐來練習內功,經由呼吸吐納法來吸收先天之氣。
修身與養性並重,其理論的基礎是經由修煉來獲取更多的先天之氣,並控制先天之氣的運行,使其可進行太極八卦的順逆變化,以此保持身體和精神的活力。這種哲學思想還可從修身齊家擴展到治國平天下。禮記.大學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強調與時俱進。道德經云:「我愚人之心也,沌沌乎!」這種渾渾噩噩就是混沌的狀態,不是糊塗昏庸,反而是一種獨特的清醒。
九、回歸初心與太上忘情
經由返璞歸真來回歸初心,這種初心即是回到宇宙初始的那種形態,與人而言,是出生時的渾沌之態。所謂稚子之心,是純真而還未被俗世所玷污。如果一味追求形式上的修行,則容易造成對方技的依賴,再度陷入欲望的誤區。萬物復歸於混沌,進而歸於道,是分混沌為太極與太虛,達到自性光明的境地。長生之道固然是掌控先天之氣的嘗試,但也難脫生命週期論,當消除執念乃至遺忘自我,或許才能達到太上忘情的境地,如此也只是實現歸於混沌的初步。
十、崑崙、混淪與仙界
按照山海經以及其他神話構建的世界,不同地域內的先天之氣濃度是不同的,仙山、仙島的濃度要遠高於其他地域。這些傳說中適合修仙的地方有崑崙山、蓬萊仙境以及洞天福地等。反過來說,因為適合修煉的緣故,這些地方就成為天帝和神仙的居所。崑崙可視為混淪的諧音,本意就是混沌。因為崑崙山溝通天界,連通星空之中的混沌之海,混沌之氣就常年覆蓋在崑崙山頂,使之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神山。這些先天之氣也滋養著從崑崙山蔓延出去的幾大龍脈,保證九州大地的活力。
十一、關於混沌的神話法則
崑崙山的混沌之氣並非散落於世界的先天之氣,而是集聚成雲,構成一個獨特的混沌小世界。從這個世界中形成的混沌族和混沌獸不同於一般的生靈,本身是混沌的,沒有善惡之分。但混沌生靈也可能進入俗世,模仿其他生靈的言行舉止,受到他人的影響,價值觀發生轉變,行事只憑本心,既可能導致純粹的善,也可能導致純粹的惡。這一類人,可稱為純人,也可稱為渾人。
根據山海經中混沌獸的眾多形象,可以進行一些混沌世界的設定。混沌獸在混沌小世界中視靈智和本能的高低,可以進行不同形象的轉變。混沌獸可以離開混沌小世界,但只能選擇一種生靈形態進行固形模仿,其後就基本固定為這種形態。如果不修煉,則神力會迅速下降。如果開通七竅,則更能體會世俗的滋味和情感,感悟越深,神力越弱。因而在莊子的神話中,當渾沌大帝有了七竅之後,固然感悟世俗之樂,卻因刺激太強而迅速退化為一個普通人,生命週期循環太快而直接死亡。
十二、結語
在盤古開天闢地的神話中,主角並非盤古一人,混沌也是一種隱含的母性角色。混沌巨蛋破裂之後,混沌之氣生成天地萬物,也由此誕生盤古族和混沌族,可視為父系與母系的不同傳統。龍族與鳳族的戰爭,可視為性別之爭。但兩者在衝突中又不斷融合,產生龍鳳的合族。混沌代表著蠻荒、自由與無序,在社會的生命週期中,會發展為文明、束縛與有序。但過度的秩序也可能導致物質和思維的束縛僵化,反而令世界失去活力。因而道法自然的本意,是文明的自省,是以一種常換常新的理念來保證新鮮的生命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