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7日 星期五

經文背後的深意

經文背後的深意01.27.2001元始道長
經文背後深意更深,修道者只有明悟此經,才可得消災護命!因為仁慈,不僅僅是對萬物的悲憫,更是要求修行者對自我執念的放下。過分執著於有無、空色的區別,恐怕永遠也無法明瞭清靜自然的真諦。
玄門早晚功課經,初詳細講述道教修行者是如何降服心中執念的,很多初學者讀經時,往往執著於經文字面的意思,認為這是一篇  元始天尊在七寶林中講經說法的內容,是在告誡修行者應該戒除有無之執念,進而達到洞徹一切的大境界。孰不知,隱藏在經文之後的深意更值得我們去探討。
一、閱讀經文不能執著於表面
這篇經文便是太上洞玄靈寶升玄護命妙經,此經收錄在正統道藏洞真部本文類。其實太上洞玄靈寶升玄護命妙經中,就能參悟到一些玄機。
太上,是至高無上的意思。洞,乃洞徹;玄,乃玄妙。幫助後學者洞徹一切玄妙所在,正是道經師三寶之經寶的不可思議功德。雲笈七籤卷六稱:「洞玄者,生天立地,功用不滯,故得名玄。」
靈寶升玄,則是靈寶派的一個分支。升玄派最初以信奉太上洞玄靈寶升玄內教經而得名,道士授升玄五戒後方可成為升玄內教弟子,然後逐次晉級,授以相應的經戒和法籙,直至升玄派最高一級的無上登天畢券,唐代後升玄派開始逐漸融入靈寶派。這篇經文的卷名即點出了經文的來歷,以及希望後世修行者,透過本篇經文所能夠達到的修道目標。
本經開經偈中有言:「稽首皈依眾妙道,至心恭敬二玄真」,這裡說的二玄真,便是對洞玄和升玄的尊崇,同時也是道教玄之又玄之重玄的指稱。
仔細拜讀經文可知,文中用了大量的篇幅在講述有無、空色等具有統一相對性的哲學概念,而這一點也正是修行者想要進一步精進的要妙所在。道德經有言:「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祖認為,是天地之始,是萬物之母,兩者同出而名不同,所以都以玄為概括。有無本相生,有中含有,無中含有有和無空和色,正是太極陰陽相互不同,同時又相互轉化的形態,在世間最直觀的表現。
本經開經偈中進一步闡釋說「空色色空無有性,有無無有色空均」,簡單明瞭地點出全部經文的主旨所在,即有無、空色都是虛妄,只有參透表面的假像,才能悟到背後的真玄機。
這就涉及到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什麼說有無、空色是修行的大關呢?在經文中同樣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為何有無、空色是修行的大關?
經中有言,元始天尊端坐七寶林中五明宮內,「觀無極眾生,受無極苦惱,宛轉世間,輪迴生死,漂浪愛河,流吹欲海,沉滯聲色,迷惑有無」,遂開示曰「若能知空不空,知色不色,名為照了,始達妙音,識無空法,洞觀無礙。」
眾生執著於有無、空色,是仍舊以凡塵心去看凡塵事,是在本心上生出對錯與善惡的分別。所謂修行,乃是要有一顆超脫世間之心。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並非是天地沒有憐憫的善心,而是在面對世間所有的一切時,都能夠保持一視同仁的姿態,不以萬物動己心,不以己心念萬物。正是因為一切都順其自然地發展,一切發展都是自為、自在的規律,才稱得上是真正的道法自然。
若想要萬物自然,就必須要以超越萬物的視角去觀看,以超越萬物的利害去運行萬物,才能避免自我的主觀性傾向,對萬物造成的或有意或無意的損害。為道日損,說的便是這樣的道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心可感格天心,天地之不仁,對應的正是人內心之清靜。以無我無念的心態看待世上眾生,才會發覺慈悲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因為仁慈,不僅僅是對萬物的悲憫,更是要求修行者對自我執念的放下。過分執著於有無、空色的區別,恐怕永遠也無法明瞭清靜自然的真諦。
既然一切都是自然存在,修行者最應該做的事情就是內觀己身,使自己的內心能夠免除諸邪侵入,保持內心的純淨,保養先天之真一,才可以稱得上是消災、護命,這也是此篇經文告訴給我們修行的方法和要義。
「經之為經,是前聖之心宗」,經典是可以常讀常新且各人均能有獨到體會的內容。恭讀太上洞玄靈寶升玄消災護命妙經,從字面上勸人為善的基本含義,再深入到更高層次的哲學和道學範疇,這都是建立在歷世修行者對本經文的切身感悟上來完成的。而隨著全真道內丹學的興起,這一部經典又可以解讀出更多的含義。
內丹學中認為,人身有七寶,分別為靈、精、氣、神、意、魂、魄,以此對應元始天尊所處七寶林;身中有五臟,五臟生五炁,五炁配無行,此即是五明宮的隱喻。由此可知,處於七寶林中五明宮內的元始天尊,也是在暗指身體中的某個最為重要的部位,即是身中「入水不溺,入火不焚」的純然一性。
所以這篇以元始天尊講經說法為表像的經文,其實是可以借喻為修道者,需要用自己的純然一性去調理身中的欲與念,是在告訴所有的修道者不要「沉滯聲色,迷惑有無」,而是應該返歸到身中的靈光一點,去感悟無中妙有有中真無的玄妙境界,真正做到「空無所空,湛然常寂」,由此才能夠修得妙道之真要。
玄門日誦早晚課經注提到:「形強神清,諸邪不得入,百病不能生,長生久視出劫乃謂之消災護命…天尊說此經開化妙理,以喻眾生,俾使流通讀誦,究竟大道。」道教有「我命在我不在天」之說,能悟此理,即可初探自我命理之源頭,不枉修道修仙之本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