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12.30.2006元始道長
道家祖經老子(又名道德經)開篇即說:「道可道,非常道。」
對這句話的理解,自古以來就有多種詮釋;今天則普遍把這句話解讀為:「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不是永恆常在之道。」也就是說,道是不可言說的。
不過,對於這個解釋,也有一些學者提出了不同意見。例如,趙汀陽認為,這種解讀從老子原義上說恐怕是錯誤的。他指出:「道可道」中的可道,應解釋為可因循,而不是可說。道可道的真正含義,其實是有規可循之道,即倫理、經術、政教、禮法以及各種操作規則、章程規制、日用技術等等,那些能夠規範化、制度化、程式化的東西,也正是老子各章裡不斷反對的那些東西。」
因此,老子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應解釋為:「凡有規可循之道,就不是一般普適之道」;而不是現在普遍認為的「可說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
道,是可以言說的。其理由包括:
1.老子反對刻板規範,反對墨守成規,推崇符合自然的那種無法固定化的、靈活彈性的、始終跟隨形勢而變化的道;
這種沒有一定之規,因而不能因循的、只能靈活變通去理解的道,當然是不容易說清楚的。
但難以說清楚,並不等於不可說;否則,老子通篇都在解說道,豈不是自相矛盾?既然道已經被宣告為不可說,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2.可道解為可因循,與許多古人的解法基本相似。
比如,韓非子解老說:「故理定而後物可得道也…。而常者無攸易、無定理。無定理非在於常所,是以不可道也。」
強調老子所說的道的特點是無定理,因此並無定規可循。
韓非子的年代距老子不遠,所以他的理解應該是比較符合當時的語境和觀念的
3.中國思想家很少脫離的領域,去討論的問題(名家算是例外),這也決定中國思想家所關心的存在論問題,同樣總是與行的問題密切相關。
老子的存在論追求,也是以行的問題為核心,他試圖化自然為文明,將自然之道的高明之處,化為人的思維,行為方式,使人在形勢萬變之中始終能夠選擇一個最合適的存在狀態。道不遠人,道就在事中,作為指導人們實踐的道,應該是可說的,也是可思想的,否則又如何能夠知道?
而且,早期漢語中表示多用的是言,道作用,多見於晚近的漢語。道可道的第二個道字,應解為踐行或遵從更通順。
4.老子區分有規可循之道和無規可循之道。
有規可循之道屬於器的層次,是形而下的事情;無規可循之道才是形而上之道,是使一切有規可循之道能夠各就各位、各行其是、各得其所、而且形成互相協作的永恆之道。
5.把可道解為可說,這種解法將老子博大的形而上學、政治與道德思想問題,收縮為知識論問題,甚至是神秘主義知識論問題,從而導致對老子的片面和狹隘的理解。
老子於是面目半非,深意漸失,由一個現實主義思想家變成一個玄虛論者。
這實在是對老子的一大誤讀。
對於上述看法,諸位怎麼看?又是怎麼理解道可道,非常道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