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5日 星期二

心遁玄門去迷轉悟


心遁玄門去迷轉悟03.05.2019元始道長
任天而動,物我兩忘,效法自然,在追逐夢境的回味中,演繹馭眾保身,以忘乎己,忘乎天的抱全守真思想,將人生境界推進到眼界今無染,心室安可迷。以期求取心靈的自然,築固無一切心的監修。從而指引悟道者,斷除不求貪念之心,化解怨恨之心,了卻妒忌之心。
無論喜怒哀樂如何打擊清澈無礙的自在,用瓢當杯,用手當枕的無心,都會演繹八風吹不動的悠然自得。看得破,才能放得下。得到了,不以喜悅陶染內心;失去了,不以憂愁自責思慮。這也應了莊子所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至人無我,不是拋出我心,而是離形去知,同於大道。這也是養性的根本。莊子讓王中對形做了精妙的闡述:故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
養性,或許有人會說就是斷絕欲望,神沒有欲望,道家沒有欲望。但道長要說,神是有欲望的,他的欲望就是拯救眾生,以期讓人們覺悟人生本身,支配人生轉識成智;道家的欲望就是追究生命的恒常,宣導道德修為,解束人生的矛盾,化解憂愁與痛苦。對於欲望,關鍵在於我們如何擺正他的方向。
老子說:「少則得,多則惑。」如果,一味陷入過大的欲望,追求金錢、地位、名利、色欲,最終會導致生命的失常,人生知足常樂的界限,而陷入枷鎖附身的痛苦與肉體的折磨。被塵世欲望驅使的人,看重的是浮世的利祿。遁隱心塵的人,看重的是心無掛礙,平常心是道。
心遁玄門,遁者為隱,為入,為智。只有隱了,才知道,道家思想、儒家思想的義理糅合;只有入進玄妙之門,才知道一切事物永恆不變的自然之理;只有轉識成智,才會以量變質不變,來闡述外化內不化的自識本心,達到心無縈陷。
我們生活在當代這個浮躁的世界,過多的非理性行為,導致了人生價值觀的顛覆。外來的刺激,鄰里之間的相互對比,是我們無法抵禦感性的癡迷。只顧眼前,不顧以後;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個人主義的心靈需求,促使人性的肆意惡為。為了自己的名利雙收,哪怕是做千古罪人,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否定六千多年來的文化,宣導金錢社會和速食麵時代。如果,按著這種心態詮釋,只能說,是他們離智慧越來越遠,離自己的心越來越遠。
念頭的紛飛,需要在遁隱中參化,境由心造的洞徹明朗,達到道不假修,但莫污染的無遮無礙。修行到心無掛礙,人在水雲間。不管誘惑的感召力如何錘化自己,我們必須守住本心。對鏡無心,逢緣不動。放下妄念,去迷轉悟。世人謗我,我忍之;世人欺我,我讓之;世人笑我,我隨之;世人騙我,我笑之。
其實,人生中的許多玄奧並不是讓自己活得精彩,而是要用一把鑰匙打開封鎖已久,落滿塵埃的心靈之鎖。開啟人生大徹大悟中,容納紅泥小火爐,能飲一杯無的境界,探究生命的曙光,拿自己的寬容與博大胸懷映射別人。在人生既短暫又漫長的風景線上,貫穿投靠淡泊的無線寬度,而挖掘生命的內涵。
昇華人格的尊嚴,處世態度中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的朗然大覺。以期達到饑來吃飯,困來即眠,愚人笑我,智乃知焉,不是癡鈍,本體如然。要去即去,要住即住…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澗長流,山雲當幕,夜月為鉤,臥藤蘿下,塊石當枕。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更復何憂。水月無形,我常只寧,石法皆爾,本自無生。兀然無事坐,春來草自青的生命,在自在中解悟到的真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