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之道 02.06.2000元始道長
無為相對有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的命題,以說明自然與人為的關係。他認為道作為宇宙本體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萬物,就其自然而然來說,天道自然無為;就其生成天地萬物來說,天道又無不為。無為與無不為,即有為。無為為體,有為為用。也就是說,必須無為才能有為,無為之中產生有為。這就是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基本含義。老子哲學以無為為本。老子明確提出道法自然(二十五章)。意思是,道的法則就是自然而然。道本身自然而然;道聽任萬物自然而然地發展,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推動萬物而不自恃有功,長育萬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還把天道自然無為推衍為人道自然無為,提出絕聖棄智(十九章)無為而治(五十七章)的政治主張。他建議統治者順應自然,效法自然,奉行「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五十七章)的政策,最終實現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老子的無為思想有其繼承西周無神論,否定神學目的論,強調尊重自然規律,遏制統治階級掠奪本性的一面,也有其過於排斥有為。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的一面。這兩面對後世哲學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莊子將老子的無發展到極至,也將老子的無為發展到極至。這個極至就是至人與逍遙。莊子著逍遙遊。所謂逍遙,指一種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境界。他認為,真正的逍遙是無待,是任其自然。所謂無待,就是無條件限制,無條件約束。他例舉小鳩、大鵬以至列子禦風而行,都是各有所待,都是有條件的,所以都不是絕對的逍遙。他說:「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認為無為自然,有為徒勞;人只能順應自然,不可能改變自然。又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應帝王)認為只有憑藉天地的正道,駕禦陰、陽、風、雨、晦、明六氣的變化,以遨遊於無窮者,才是無所待、無所累的至人。至人無我、無為、無名,與天道一體,達到了超越生死、物我兩忘、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莊子認為,只有到達這一境界,才是絕對的無待、無累,才是絕對的自由。至人是莊子的理想人格,逍遙遊是莊子哲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二者都是對老子無為思想的極端發展。
漢初黃老學將道家的無為而治由理論推向實踐。西漢建朝,社會初定,國家需要安寧,經濟需要恢復與發展,人民需要休生養息。黃老學適應社會的需要,提出無為而治,得到漢初統治者的重視。漢文帝、景帝、竇太后等都以黃老學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主要大臣蕭何、曹參、陳平等都好黃老之學,施無為之政。淮南王劉安主持編篡的淮南子一書,是漢初黃老學的理論總結。
黃老學相容並包。一方面它繼承了道家的無為政治,提出君道無為、臣道有為的思想,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君主治國掌握政治要領即可,不要作過多的干涉;主張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讓百姓休生養息。一方面又吸取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儒家的禮義仁愛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名家的形名思想等,提出刑德並舉,恩威並施,循名責實,賞罰必信,並認為不爭亦無成功。淮南子還對無為作了新的解釋,說「所謂無為者,不先物為也;所謂無不為者,因物之所為」,反對離道而妄為,主張循理而舉事,因自然之勢加以主觀努力而有所作為。因此黃老學的無為而治是道、法、儒、墨、名、陰陽諸家思想的融合,是無為與有為的結合,是經世致用之學,在政治上具有了積極進取的精神,在相當程度上克服了老莊的消極無為的思想。
漢初文景之治的歷史佳話,固然有多方原因,但統治思想中的無為而治,給飽經戰亂的社會與人民帶來休生養息的機會,無疑是一個重要因素。但是,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到東漢時,一些方士把黃老學與神仙長生、鬼神祭褥、讖緯符籙等方術雜糅在一起,視黃帝、老子為神仙,形成原始道教。黃老學逐漸變為早期道教的前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