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性12.17.2001元始道長
性分三品:天性、稟性、習性。天性即仁義禮智信,五種善德之總稱。天性不可見,見於道心。如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誠實之心。此五種善德,即天賦之性也。
稟性即怒惱恨怨煩,各種陰質所發動。心肝脾肺腎,各有陰質,藏於其內,一觸即發。即發為怒惱怨恨煩。所謂化稟性者,即化此陰質者也。
習性即吃喝穿帶闊。一切嗜好所染成。習性既久,便成稟性,一切嗜好,不但轉移人心。且能轉移風俗。所謂去習性者。即不為嗜好所污染。風俗所轉移也。
天性是良心發現。良心一反,即是天性。俗語謂之天良。天性是義理之性。
稟性即氣質所拘。不僅五臟。即骨肉氣血之中皆有陰氣。朱子說是氣稟所拘。稟性是氣質之性。
習性是物欲所蔽。被一切外物所啟動,而生之貪欲。是謂習性,朱子說是物欲所蔽。習性是嗜欲之性。
此吾儒六經,對於三性之定名。
天性在腦。天性本無定所,然賦之於人,亦必有寄託之處。晨興而後,神清氣爽,腦力復元,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一切天理皆流行於腦海中。若瘋癲之人,麻醉之人,腦筋昏亂,冥然罔覺,即天性喪失之證也。否則肢體殘缺,知覺仍不少減,頭部有傷,靈明立即失常,雖云生理,實根天性。以此證之,故曰在腦。
稟性在心。此心不動,一切怒惱怨恨煩。無由而生。以此證之,稟性在心。
習性在身。身界能矮得下,耐得勞,守分安常,則吃喝穿帶闊一切嗜好。無所染著。以此證之,習性在身。
天性賦於上。自上而下。天性系五行之真氣,五常之實德。換言之。即能生妙有之真空,所謂天命之性是也。例如一切植物。莫不倒生。是地為之主。故其根常在地。一切動物,莫不橫生。是人為之主,故其頭常向上。至於人類之性,天為之主,故其頭皆向上。所以一動念。一行事。總覺頭上有青天也。
稟性種於內。自內而外。稟性之來源。由於前因、遺傳、水土、種族,深入人五臟之中。每一動時,外面顯露。如怒則面青,惱則面白,醉酒則面赤,皆自內而發於外也。
習性染於外。自外而內。習性之來源。由於家庭、職業、學校、社會,少而習然。長而安然。如吃喝嫖賭煙。一切不良嗜好。習之既久。自成稟性。皆自外而傳於內。道德經所謂。不見可欲,其心不亂,見則亂矣。
天性是先天。未生之前,原有天性,既死以後,仍有天性。所謂不生不滅。不增不減。肉身雖沒。性身不死是也。
稟性是後天。既有此身,便有識神,既有識神,便有分別,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此稟性所由生也。
習性是染生。人之初,饑不知食,寒不知衣,本無習性,情識漸長,嗜欲漸增,處於富貴順利之中,習性更重。
天性是固有。在天為群性,在人為個性。在天即五行之氣,在人即五常之德。所謂性海渾圓,眾生一體,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人人固有,不假外求者也。
稟性即前因。善人說:前生習性,亦能傳播為今生氣稟性,即前因是也。人能平心靜氣,反觀內省,識得本來面目,稟性蹤影全無,所以動性者,不過環境關係,有所障而已。
習性是臨時。步入商店,覺應買之物甚多,行到衣莊,想應用之服不少,不過色聲香味觸法六塵,雖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生見聞嗅嘗覺知六識,世界越進化,科學越發達,物質越充足,環境越順利,人類之習性越重也。
天性。孟子:道性善。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又曰: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稟性。荀子:謂性惡。荀子。趙人荀況,又名荀卿,謂人性皆惡,不以義理矯正之,則不能為善。
習性。告子曰:善惡混。告子名不害,戰國人,與孟子同時,其言性。無善無不善,孟子非之。
天性須回復。天性不復,德行不著。
稟性要化淨。稟性不化,輪迴不息。
習性宜去掉。習性不去,身界不清。
天性無分別。天性用事。善體物情,無一切相,故無分別。善人謂:天性沒有說,真耐人尋味也。
稟性不願意。怒惱怨恨煩,皆不願意之事也。
習性是願意。吃喝嫖賭煙。皆願意之事也。
天性是圓覺澄明。天性圓融無礙。覺照一切。得大智慧,結智慧果。
稟性是宿世業力。歷生之業力。傳播為今生之氣稟性也。
習性是諸惡種子。一切嗜好,恣情、縱欲,皆諸惡種子也。
天性是正氣。綱常名教,道德仁義,孟子所謂浩然之氣。
稟性是毒氣。稟性發作對方一為之動,因而生陰長病者,即中毒也。
習性是邪氣。一切習性。皆與天性相反,不合正情,有如邪氣也。
天性萬古。天命之謂性,時間所不能限,空間所不能容,歷劫不滅,萬古常昭。
稟性假相。勢力壓迫之下,兇暴相加,稟性消蹤滅跡,謂非假相而何。
習性不常。貧賤能移,威武能屈,醉飽之後,不思飲食皆不常也。
天性是天理流行。天地未辟以前,只是一片太和,一點生機,既辟之後,在天為流行不息之正氣,在人為粹然至善之天理。
稟性是業力驅使。稟性之來,不能自己,稟性過去,懊惱不及,追溯原因,實業力所驅使也。
習性是人欲橫流。何有習性,人欲而已,人欲橫流,世風日下。朱云: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安。
天性化人。以天性用事。人人親敬。故能化人。
稟性傷人。以稟性用事。人人難堪。故能傷人。
習性累人。為一己之需求,須各方之供給。故曰累人也。
習性不遂。惹動稟性。習性不遂。如飲食不悅於口。使令不足於前之類。反其所欲。所以惹動稟性也。
稟性一動,湮滅天性。稟性動時。天性為之遮障。不能自主。本真既失。不待死後。已頓入三途。所謂心動即是劫。一動一劫限也。
天性湮滅。喪失德性。天性既不作主。言動必不合道。已無德性之可言。
順他人習性。化自己的稟性。順對方的心。使人滿意。非化稟性者。做不到也。
受他人的稟性。存自己的德性。非存德性者。不能受人稟性也。
承他人的德性。復自己的天性。能承受他人德性。天性自然回復也。
從來論性者。紛紜聚訟。孟子為性善之宗。告子每一張口。必為辟駁無遺。至於結舌銷聲。不見蹤影而後止。不為稟性習性之名目。稍留餘地。自王善人三性之說出。今後論性者。可以息辯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