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壇09.17.2010元始道長
齋壇即道教在進行較大型的道場時,為行儀的法師和道士專門設立的祭壇,道士的科儀都在齋壇上進行,這與供一般的道教徒燒香、奉獻、叩頭的祭壇是不同的。早期(漢代以前)道教的儀禮十分簡單,本來沒有專設的齋壇,根據史料,只是在治靖(24治)之外,在露天設立一個方形的土台,上面放著香爐,祭酒和山居道士在土台之上行祭禮,一般信眾就在土台下行禮。
南北朝時,道教儀禮有了很大的發展。根據劉宋時期的高道陸修靜的洞玄靈寶五感文的記載,金籙齋和黃籙齋都要設壇,壇有許多重。唐宋之後,道教儀禮變得更加繁複,壇場設置也更加繁華。元明以後,道教醮儀逐漸替代了齋儀,因而在壇場設置中,齋壇也被醮壇所取代。
根據洞玄靈寶五感文記載,南北朝時的金籙齋壇是露天玄壇,直徑三丈。之上還有一層壇,直徑是兩丈,四周有欄,上下有十個門。第二層壇的中央還安置著一個長燈,有九尺長,上面又有九燈。圍壇四周安三十六個彩燈,壇外還可點著成百上千個燈。
黃籙齋設壇和金籙齋設壇基本一樣,但圍壇的燈的數量有差別。壇分上下兩層,象徵天和地。唐宋時期,道敦齋醮科儀有很大的變化。根據南宋時成書的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的說法,齋壇是方形,有—層。最上邊的壇高三尺,邊長一丈八尺,上安纂二十枚;中間的壇高一尺五寸,邊長三丈,上安纂二十四枚;最下邊的壇以平地為之,邊長四丈,安纂二十八枚。三壇的外邊還要安花柱,三個壇象徵三才天人地。
明代周恩德編寫的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說,設壇的方向必須端正,坐北向南,如官觀屋宇坐向不同,當以方位東西南北定壇之坐向,或背或偏,欲所不拘,確在遷就坐向端正。壇內左右北三面的牆壁上,懸掛三界眾真聖像,壇內要有香花燈燭供養,壇外另設左右六幕。
清代之後,道教齋壇逐漸被醮儀代替,目前以台灣保存最為完整。大陸由於社會動盪,舉行類似道書所說的大型齋醮法會的機會也不多,因此現今道教宮觀中齋壇也就不多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