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1日 星期三

三官經解讀

三官經解讀01.21.2015元始道長
雲笈七籤記載:「夫混沌分後,有天地水三元之氣,生成人倫,長養萬物。」說的是天統元氣、地統元形、水統元精,合三元而有象;上則福國、中則福民、下則福物,降萬福以無疆。
三官大帝的信仰淵源,出自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這樣的思想反映了古人樸素的天人合一的整體自然觀,是對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感恩之心;蒼天覆蓋萬物護佑生靈,大地生成五穀負載萬物,水源供給養份培育生命,因此對天、地、水都虔誠恭敬,頂禮膜拜。
道教經典中說,三官源於元始天尊吸納始陽九氣、清虛七氣、晨浩五氣,融合於腹中,經九九之期結為靈胎聖體,分別於元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和十月十五日自口中吐出聖嬰;堯帝定四時制年月、舜帝拓荒墾地、大禹治水有功,因此奉為三官大帝。
在堯、舜、禹的治理下,人民安居樂業,從此展開了華夏名族的文明,對於後世之影響也極其深遠。所以,在民間信仰中,根據他們不同的特質,稱堯為天官,主宰眾生的善惡,曰賜福;稱舜為地官,主宰三界,曰赦罪;稱禹為水官,主管水域萬靈,掌鬼神之籍,錄眾生功過之條,曰解厄。神道設教,是這樣的理念,史書記載了張道陵創正一派道教時「不喜施刑罰,欲廉恥治人,乃立條制,使有病者皆疏記生身以來所犯之事,乃手書投水中,與神明共盟,不得複犯法,當以身死為約。於是百姓計愈,邂逅疾病輒當首過,一則得愈,二使羞慚,不敢重犯,且畏天地而致。」也就是這種消災祈福的方式是,將病者的姓名及認罪之意,在經過發展以後,通過儀式寫成疏文三份,分別置於高山埋藏於地沉入水中,是為三官手書,向三官告解懺悔並祈求安康。是敬奉神明、祭祀天地、敬天法祖的儀式,是溝通天地水、仙凡、陰陽之間的橋樑,至今得以沿用,運用這種宗教儀式的方式,帶給人們以信仰,在人的至誠感召下,獲得天人感應,從而消解自我的精神負累,得以悔過自新,獲得解脫,走向從善如流的大道。追尋它的主旨就是天官、地官、水官,只在於心官不昧,求福、賜福、獲福,還須積福為先。是讓世人明白生命的幸福與否,與人的善惡表現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如果深解其義,遵照奉行,就能夠得到神明的佑助,心地是因,福田是果。
三官經全稱太上三元賜福赦罪消災延生保命真經,所謂經以載道,經以為徑。經中的核心,就是告知人類的過惡以及解決之道。我們常說舉頭三尺有神明,而這神明就是我們人類對錯的考較者和記錄者,這也就使得我們的所作所為,功過是非無所遁形,儒家講內省、慎獨,道德經中有致虛極,守靜篤,這樣的文字也都提醒我們敬畏神明,籍此時時審視自身,依此路徑就是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說的是經過自身的修為可以得到上天的庇佑。人性本善,由於對境攝緣,言行不加自我檢查,遂至於起了好惡執著,生貪、嗔、癡等種種之情況,蒙蔽了本性,以至於世道淪降,人心機巧奸偽,煩惱妄想,欲壑難填,種種不善,踴躍為之。
三官經經中,就直接明白的描繪出了人們的種種惡習,告戒我們受苦眾生的因果來由,這諸多的錯誤過失,我們都自覺不自覺的觸犯過,而這也正是造成我們生活中種種的痛苦,不順的主要原因。經中就這些過惡的報應,也做了詳細的描述,可以讓我們看見並明白,這些報應的身後隱痛和下場,懂得了這些,我們還能不信守奉行嗎?
因此,人活在世上,就要以經中所說的種種不善作為戒條,洗心懺悔。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從前所有過惡,悉皆盡懺禁止,永不復起;從今以後,所有十惡等業,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復返始初無極自然之真性,以還天命之本來。拜請神明的指引,明白懺悔、轉運之法,消泯種種過失、錯誤,除滅罪惡的種子,清淨自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經過善信善行的功德洗滌自身,以此也能恩澤宗族,讓已亡故的先人也仰賴  天尊經力,和我們的信力超脫,投生福地,感招呼應,自己經由恒心、信心作為基石,最終修為得道。因為人心即神,神即心,無愧於心則無愧於神明;若是欺心,便是欺神。使人人心存敬畏,從而敬天地,禮神明。依此修持,就可以使人,性格得以轉變,心靈得到昇華,就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故事:「一群人急匆匆地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覺得他為什麼不走了?停下的人覺得走得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想想是啊,我們是否都走得太快呢?然而,誰又打算停下來等一等,想一想呢?當下,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其豐富,文化多元的資訊化時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社會的急劇變革,讓人們正面臨著有史以來最為瞬息萬變的境遇,時代面臨的道德滄桑和精神的墮落,也給人帶來茫然無所適從的緊張情緒和迷失感,嚴重地衝擊著人們的精神家園,時刻都在挑戰人類的智慧與文明。
古人智慧,把很多的提醒早就變成文字,放在那兒等我輩來看,來參悟,比如拆開盲這個字,就是亡和目,是眼睛死了,所以看不見。另一個也是忙,是豎心旁右邊一個亡,這不是有心死了的意思嗎?可是,眼下的人都忙,為名,為利。如果走得太遠,會不會忘了當初為什麼出發?這樣奔波的意義何在呢?究其根本,想是因為人信仰的缺失,對心對境不存敬畏,不明因果輪迴,人心無所依。所以在這樣的時代,我輩更需要道教的智慧,運用道教的經典指引我們,在繁忙之餘,靜下心來,利用誦經行經,以經養心,回歸信仰,守望精神家園,培元固本,明心見性。這樣可以給人的精神以歸屬感,緩解自我的焦慮,從而獲得自我救贖。
縱觀歷史,沒有靈魂和信仰的操守,則沒有名副其實的品行和生命。孔子終其一生首倡仁義不得,而願朝聞道夕死可矣;司馬遷為成史家之絕唱,雖遭宮刑而不悔;范仲淹貶官謫戌,仍不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些都說明是信仰的力量,在引領一個古老的民族持續實現復興的夢想。
道教的經典,初以口傳,後以文字記載,主張誦經儀範,這也是修行得道的一個法門。誦經之前先要焚香齋戒,墮肢體,黜聰明,離行去知,就是要去掉生理上的軀殼,做到忘形;去掉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思慮,做到去知。這不僅是形式,也是為了外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精神內守,這樣,人就清靜,在這樣的環境下虔誠誦經,諸天護法也會隨侍聽聞。所以能以恭敬心誦持經典的人,必常為諸天善神所護佑。然而讀誦經文時,對所誦念的經文要字字清楚明白,不打妄想。若有雜念、妄想,就要趕緊將心收回來,保持專注,守節自持。也就是說,在誦經時要排除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思慮,專心一致,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之與氣就是要無我無物,達到空靈的狀態,這樣就能使真氣貫注,如此誦經,不但可以啟發智慧心,也可以培養定力,久而久之誦經之後,萬惡不生,百邪不侵,確有去除疾病,固煉身形,澄止六情,恒淨三業的作用。自然能夠坐臥安穩,魂魄安寧,耳聰目明身強體清。用這樣的方式,長期堅持經典誦讀,潛移默化的,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品性和修養,達到積福與得福,生命的價值在自然中得到昇華。這也是道教歷來提倡誦經的根本原因。
播下一個信念,您將收穫一種行動;播下一個行動,您將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個好習慣,您將收穫一種好性格;播下一個好性格,您將收穫一種好的命運。道理雖然如此,可是有人會反駁說,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多則百十年,人死如燈滅,死亡對人意味著什麼,不就是一了百了嗎?難道還會有一個新的生命旅程的開始嗎?不如痛痛快快地活過此生,如此等等。這樣的說法,只說明了無知愚昧,若如此過活,不是痛快,只能是痛苦一生,並殃及他人。在三官經中也有這樣肯定的回答,經文中,救苦大仙端簡上告天地水官,三界四府眾聖曹官,諸仙眾,以講說經法為契機,描述了天界、人間、地府的畫卷,告知世人修善得福,永脫輪迴,超生三界;又有造惡罪孽,永不赦除,輪迴地府。最終會有善惡之報上及宗族,下並禍及子孫的場景。看到這樣的經文,我們還能不認真的反省思考嗎?
就人的生死與靈魂的說法,宗教歷來都是對此肯定不疑的,是經過自己內省與修行所證實的。另外,目前科學的發展也在逐漸證明了宗教的固有認識。最近,依據量子力學證明,靈魂不死的全新論述,被全球媒體廣泛報導,受到人們普遍關注。美國羅伯特‧蘭薩經過研究發現,人死後並未消失,死亡只是人類意識造成的幻象。蘭薩說:「人在心跳停止、血液停止流動時,也即物質元素處於停頓狀態的時候,人的意識訊息仍然可以運動,就是說除了肉體活動外,還有其他超越肉體的量子訊息,或者是我們所說的靈魂。」那麼靈魂到底存在哪裡?蘭薩教授認為,靈魂不但能存在於我們這個宇宙,它還能存在於另一個宇宙;靈魂意識的能量可能在某一點上被招回來,再放入另一個身體;而與此同時,它存在於物質身體之外的某種真實世界中,即很可能是另一個宇宙。所以靈魂不滅的證明,更應該讓我們振作起來,行善積福,從而提升生命的層次與境界。

道教的理想是人人能夠得道成仙,了卻凡塵。立足點是提倡以人為本,注重現世的生命,關愛人的身、心、靈的健康與協調,用養生以經世,抱德以終年,強調性命雙修,從而成就完美和諧的人生。所以我們感恩天地水三官對我們的哺育,感恩社會與人類的文明,經過誦經增長智慧,積功累德。謹運一心皈命禮,神功妙德不思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