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重陽節的源由

重陽節的源由10.09.2016元始道長
九九重陽節,不少人都知道有登高、插茱萸、吃花糕的習俗,但重陽節的來源,您知道多少?關於重陽節的來歷,有很多種說法。今天就為你揭秘九九重陽節的來歷和重陽節的習俗,一起來瞭解這個重要節日的起源吧!
重陽節的來源
重陽節,為農曆九月初九。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此後歷朝歷代沿襲至今。重陽節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重陽節為歷代文人墨客吟詠最多的幾個傳統節日之一。重陽節與除夕、清明、中元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祭祖的四大節日。
關於重陽節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
1、據續齊諧記記述
漢代桓景隨易學大師費長房遊學多年。一天,費大師對徒弟講,九月九日那天應繫茱萸登高,桓景及家人因聽從師言倖免於難,而未及撤離的家畜全部患瘟疫而死亡。故每年九月九日外出登高,躲避災難,相沿成習。
2、源於漢代的道學
道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把奇數視為陽數,偶數視為陰數,陽數中九又被視為極陽,九月九日是兩個極陽相遇,所以稱作重陽。陽又表示剛,重陽是二剛相逢而相剋,所以被視為厄日,登高和繫茱萸,目的是為了解厄,重陽習俗由此而來。
3、源於西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的齊景公
九月初九的這天,他帶了很多人登高山,爬城垣,感到秋高氣爽,心曠神怡,於是認定是個吉日。以後,每年這天他都要外出登高。後人仿之,形成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也有三種主流說法。
1、重陽的源頭,可追溯到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季秋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于天子。」可見當時已有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漢代的西京雜記中記載說:「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相傳自此時起,有了重陽節求壽之俗。
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可見當時節俗已初步定型了。重陽節主題,是求長壽、戴茱萸、釀菊酒、賞菊及祭祀酒業神等。在之後的流傳演變中又添加了敬老等內涵,更具有意義,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動及各種遊戲等。
2、重陽節的原型是古代祭祀大火的儀式
大火(即心宿二)是古代季節星宿的標誌,在秋季九月隱退,夏小正九月內火,大火星的退隱,不僅使一向以大火星為季節生產與季節生活標識的古人,失去了時間的座標,同時使將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產生莫名的恐懼,火神的休眠意味著漫漫長冬的到來,因此,在內火時節,一如其出現時要有迎火儀式那樣,人們要舉行相應的送行祭儀。
古代的祭儀情形,可以從後世的重陽節風俗中尋找到一些古俗遺痕,如江南部分地區有重陽祭灶的習俗,由此可見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一些情景。
3、重陽節據說是漢高祖劉邦時代興起的
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她身邊的侍女也受到牽連並被趕出皇宮,流落到民間,嫁給了一個貧民。由於她在宮中每年都過重陽節,節日期間插茱萸、飲菊花酒等,以求長壽,所以嫁人之後,她在這一天還是照著宮裡的規矩過重陽節,人們聽說後紛紛效仿,於是這種習俗在民間就廣為流傳了。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很早以前,有一種瘟疫,奪走了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桓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桓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桓景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這一天仙長把桓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桓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桓景騎著仙鶴趕回家。
桓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桓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訂為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慶祝重陽節一般都會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穫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1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于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2、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台灣幾乎已不多見了)
3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仿效他,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台灣彰化縣田尾鄉盛產菊花,可惜,主事者不懂得運用優勢辦好觀光節慶)
4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