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30日 星期五

如意

如意09.30.2016元始道長
如意是常見的文房擺設,具有祈福、如願的寓意,然而如意的來源則有著許多的誤傳與誤會。
如意,在道教的齋醮法事中應用比較頻繁,一般法師舉行齋醮時,代表自己朝見天尊多使用朝板;若代表天尊說法講戒,則多手持如意
但迄自有清一代的事物異名錄,或是當代故宮博物院的解釋,乃至道教大辭典的詞條,都不一而同的將如意追溯到和尚用來撓癢癢的不求人。例如事物異名錄中就記錄:如意者,古之爪杖也。故宮博物院則更為直接的說:如意出於梵語「阿娜律,是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法師講經時,常手持如意一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
由此看來,此物不僅是癢癢撓,還要兼具講經時候的小抄(記經文於上,以備遺忘)之作用。中國古代確實也有相同功能的起居,那就是笏或稱朝板,比較偏遠的山村裡稱手板。此物原來是文武百官拜見皇帝時候,端在胸前的一塊有弧度的大尺子,其具有遮擋臣子的面部以防嚇到皇帝,同時具有暗自記下皇帝講話重要內容的作用。
笏,寬約四到六寸,記錄隻言片語並非難事。但是,在如意這麼細的手柄上寫上字,恐怕是非常有技術的事情,其發生的概率和當代學生在餐巾紙上默寫英文的幾率相仿。恐是古代有一個和尚在聽經的時候,正好被臺上的一句震醒,苦於無紙,只好記在如意上,這一幕又恰巧被一個好事的文人看到。於是,那個文人回家,記錄下來:「原來癢癢撓,乃佛家錄經法寶。」世人不知真相,便以訛傳訛。
聽著那些解釋都煞有介事,言之鑿鑿。而前些年,陝西的扶風法門寺還出土了一把和尚用的雲頭如意,更讓不善談吐的道士尷尬一番。難道道教在諸多法事中所用的禮器如意真的源自于和尚用的癢癢撓麼?
如意不出於梵語,亦不出於西域。首先,如意詞出自梵語一說欠妥,考漢書·京房傳有「臣疑陛下雖行此道,猶不得如意。」此處的京房(前77—37年)就是著有京房易的西漢大學者,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漢書所引用,應為京房對越帝王時候所言。故而,如意一詞最晚出現於中土應為西元前37年時,為漢元帝劉爽執政期。而佛教當時基本還沒有傳入中國。根據當代的出土文物和考據,佛教是在大約西漢末年,東漢初年時由印度經西域傳入。根據記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經。直到東漢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派人去西域,迎來兩位高僧,並且帶來了許多佛像和佛經,用白馬駝回首都洛陽,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譯佛經。也就是現在的白馬寺。即便是以最早的漢哀帝元壽元年(前2年)認定為佛教初次傳入中國的時間,也已經晚於京房遽歸道山35年。而佛經的翻譯應比之更晚,故而將如意歸於梵語的阿娜律恐有歷史性的錯誤。
如果,作者的意思是說癢癢撓是從印度的阿娜律來的,我們就應該研究一下這個詞語在梵文中是何含義了。阿娜律梵名Aniruddha,巴厘名Anuruddha 。又作阿尼盧陀、阿難律、阿樓陀。意譯為無滅、如意、無障、無貪、隨順義人、不爭有無。乃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古代印度迦毗羅衛城之釋氏,佛陀之從弟。此時不禁要問,當時的學者是如何將一個,被他們說成是癢癢撓的禮器追溯到一位佛弟子身上?將如意說成源自梵語的阿娜律實為不妥,是否為癢癢撓卻缺乏史料考證。從其形制來講,只能說有一定可能性。可是,我們並未在西域的壁畫、寫卷中找到任何歷史記載或圖像,亦沒有在印度、尼泊爾地區找到類似的遺物,乃至藏區亦無類似之者,甚至連癢癢撓都未曾找到,故而此處存在重大疑問。
但在道教的記載看來,這個如意的原型乃是一種兵器。按照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載:約五千年前,黃帝與炎帝兩族合盟之際,蚩尤發兵攻打炎黃部落,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蚩尤作大霧彌三日,軍人皆惑,黃帝乃令風后法鬥機作指南車,以別四方,遂擒蚩尤。而蚩尤當時是東方的夷族,據說他有八十一個銅頭鐵額的兄弟,推斷估計當時他們的軍隊已經裝備了金屬的盔甲,這與一些文獻上提及蚩尤善冶金吻合。而當時黃帝部落,得到了西王母及其弟子九天玄女的指導,而其中就包括了一種勾形兵器。也就是當時如意的原型,後世為了紀念此戰勝了銅頭鐵額大軍的法寶,取名為如意。將之縮小,而製成禮器,有防非潔己、懾服群魔之意。明代朱權天皇至道太清玉冊所載:「如意,黃帝所制,戰蚩尤之兵器也。後世改為骨朵,天真執之,以辟眾魔。」

如意真是一件被誤會了很久的法器,而做此文的目的,並非挑起佛之間於一件法器上的爭鬥。而是,為道教所用的法器,被世人誤傳的一種解釋做一個正名。目的是想要更多的道教弟子瞭解,如意乃是一種黃帝時就有的兵器,天真執之,以辟眾魔,其源頭並非一個癢癢撓這麼簡單。
如意源自道教不錯,然文中引用山海經之語則無,如意之象兵器者,應為漢代之鉤盾,此物專破長戟,戟乃蚩尤所用五兵之一,推說黃帝所用或為鉤盾源起早於漢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