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洞學說之探討一03.01.1996
元始道長
(歡迎轉載、賜教、指正)
(歡迎轉載、賜教、指正)
道教三洞學說對道教的整合和統一,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在東晉末年江南出現的一批早期靈寶經中,已經有相當完整的三洞學說。三洞一詞的最初出現與三皇經有關。其哲學思想的基礎是,漢代以來,早期道教對元氣論和三一理論的發展。而早期靈寶經將其與上清、靈寶、三皇等三組道經相結合,使之具有了三洞經書的涵義,並確立了元始天尊作為三洞經書共同教主的地位。作為中古道教各宗派中與佛教關係最為密切的靈寶派,其三洞學說一方面使道教統一的經教體系的建立具備了極為重要的理論基礎,同時也突顯了這一時期道教理論中的文化本位的特徵。
三洞經書(三洞、三皇經、元氣說、三一學說、靈寶經)出現在東晉南朝之際,道教三洞學說的興起,反映了道教經過漢魏以來,教派分立分散的階段,開始向以經典傳授為核心的具有統一性經教體系的教會道教發展,同時又直接影響了唐宋以來,作為道教經書總集的《道藏》的編纂,因而在中古道教發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關於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半個世紀以來,一直是國內外道教研究的重要課題。然而道教三洞學說的哲學思想淵源,似乎尚未見有學者討論。我們認為,道教三洞一詞最初出現與古三皇經中的三洞尊神有關。而三洞尊神的創立,又根源於自漢代以來元氣說和道教三一理論的發展。在東晉末年江南所出現的一批古靈寶經中,已形成了相當完整的三洞經書的思想,突出地反映了早期靈寶派既試圖包羅眾經和整合道教各派,又要超九流,越百氏安道釋二教論記:「老經五千,最為淺略。上清三洞乃是幽深。且靈寶尊經,天文玉字,超九流,越百氏,道統儒家,豈及此乎?」的宗教抱負。古靈寶經所提出的三洞學說對於南北朝隋唐道教的整合和統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並因此在晉唐道教經教體系的發展中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道教三洞學說的思想淵源
道教三洞尊神的確立與早期道教三一理論。前人的研究啟發我們,需要從漢晉道教本身思想的發展來進一步討論道教三洞學說的起源。
中古道教三洞一詞最初出現在三皇經中。北周道書無上秘要卷六帝王品引三皇經有云:黃帝曰:三皇者則三洞之尊神,大有之祖氣也。天寶君者,是大洞太元玉玄之首元;靈寶君者,是洞玄太素混成之始元;神寶君者,是洞神皓靈太虛之妙氣。故三元凝變,號曰三洞。氣洞高虛,在於大羅之分,故大洞處於玉清之上,洞玄則在於上清之域,洞神總號則在於太極。大洞之氣,則天皇是矣。洞玄之氣,則地皇是矣。洞神之氣,則人皇是矣。天皇主氣,地皇主神,人皇主生。三合成德,萬物化焉。
以上三皇經的論述值得特別注意,首先,三皇經中三洞一詞的最初出現是與三洞尊神結合在一起的。三洞尊神指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等三君。而三洞尊神實際上又是從天皇、地皇、人皇等三皇演變而來。三皇經的出現雖然由來已久,但是以上三皇經將三皇又稱為三洞尊神的時間,我們認為是在東晉後期。
其次,與道教神學相關的洞和天寶、靈寶、神寶之名稱,早在漢代典籍特別是太平經中即已出現。例如太平經卷六十八曰:「夫道乃洞,無上無下,無表無裡,守其和氣,名為神。」漢代典籍中的洞基本上等同於通。這與後來道教三洞一詞洞的涵義相通。
雲笈七簽卷六引道門大論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達妙。」太平經卷九十二:「上皇氣至,當助德君治,恐時人行不改易,為惡行以亂正氣,毀天寶,故遣吾下,為德君出文。」太平經卷九十七有云:「夫四時五行,乃天地之真要道也,天地之神寶也,天地之藏氣也。」太平經卷七十二曰:「天地自有神寶,悉自有神精光,隨五行為色,隨四時之氣興衰,為天地使,以成人民萬物也。」太平經卷七十三曰:「天地之尊位,為神靈所因任,上下洞極萬物支行之屬,莫不歸心,於是作無上靈寶謁,能知天意。」太平經中的洞、天寶、靈寶、神寶等一般與神秘化的炁有關。而三皇經則將天寶、靈寶、神寶加以人格化,使之成為三洞尊神。
再次,三皇經稱大有之祖炁衍化出三元,實即三氣。三元神格化後即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或稱天皇、地皇、人皇。然三洞尊神本質上仍是氣。而三皇經的大有之祖炁,可以理解成作為萬物本原的氣,實際上是對漢代氣化宇宙論尤其是太平經中元氣說的進一步發展。元氣一詞始見於董仲舒春秋繁露·王道篇。
漢代比較普遍認為天地萬物皆由元炁而生。白虎通·天地篇云:「天地者,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王符潛夫論·本訓篇認為遠古時代,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併,混而為一。後來經過自然演化,分別清濁,變形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郁,萬物化淳,和氣生人。從元氣分為陰陽,從而產生天地萬物。太平經既尊崇道,也尊崇元氣。道既是萬物的本原,又是事物變化的根源。從其化生萬物來看,氣是道運行的物質基礎,道離不開氣。因而道又是指元氣,元氣與道又可稱為一,「元氣行道,以生萬物,天地大小,無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氣無形,以制有形。」「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也。命之所系屬,眾心之主也。」太平經大抵是西元二世紀前期的作品,與潛夫論的年代大致相當,它利用當時流行的元氣說的思想材料,從自己的理論系統出發,詎細分析,反復闡明,成為原始道教獨特的宇宙生成論。
最後,以上三皇經有關三洞尊神的創立以及三合成德,萬物化焉的思想,其最重要的思想淵源實際上還在於早期道教對老子三一理論的發展。老子·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老子·十四章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複混而為一。」而老子用三一說明道的本性,對漢代思想尤其對早期道教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漢書·律曆志云:「泰極元氣含三為一。」其含三之三或謂天、人、地,或解說為太初、太始、太素。然更可能直接指三氣。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注道生一等曰:「道始所生者一也;一生陰與陽也;陰陽生和、清、濁三氣,分為天地人也。天地人共生萬物也。天施地化,人長養也。」太平經對老子的三一思想進行了詳盡的運用與說明。唐孟安排道教義樞卷一亦稱此經以三一為宗。太平經曰:「人本生時乃名神也,乃與天地分權、分體、分形、分神、分精、分氣、分事、分業、分居,故為三處。一氣為天,一氣為地,一氣為人,餘氣散備萬物。是故尊天重地貴人也。」其文又曰:「元氣恍惚自然,共凝成一,名為天也;分而生陰而成地,名為二也;因為上天下地,陰陽相合施生人,名為三也。三統共生,長養凡物名為財。」
太平經同時以三一思想來描述宇宙系統模式。太平經鈔乙部和三氣興帝王法曰:「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形體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極為中也;…治有三名,君、臣、民。」認為天下萬物皆可一分為三,而作為一個統一體,三者之間又是相需而立,相得乃成。太平經卷四十八又云:」天之命法,凡擾擾之屬,悉當三合相通,並力同心,乃共治成一事,共成一家,共成一體也。乃天使相需而行,不可無一也。」太平經所提出的三統共生、三合相通、相需而行,以及共成一家,共成一體的觀念,與三皇經中三合成德,萬物化焉的思想具有一脈相承的關係,同時對中古道教三洞學說有重要的影響。它使中古道教的三洞尊神和三洞經書始終被看成是既分立又同源合一、相互倚存的整體。
太平經又從其三一理論發展出精、氣、神三氣共一為神根的思想。「三氣共一,為神根也。一為精,一為神,一為氣。此三者,共一位也。本天地人之氣,神者受之於天,精者受之於地,氣者受之于中和,相與共為一道。故神者乘氣而行,精者居其中也。三者相助為治。」這種三氣共一為神根的思想,與三皇經中大有之祖氣衍化三元、三氣的思想有其相通性。
太平部卷二殘卷云:「誦讀吾書者之災害不得複起,此上古聖賢,所以候得久之本也。書有三等,一曰神道書,二曰核事文,三曰浮華記。神道書者,不離實守本根,與陰陽合,與神同門;核事文者,考核異同,疑誤不實;浮華記者,離本已遠,錯亂不可常用,時時可記,故名浮華記。然則精學之士,務存神道,慣用其書,守得其根。根之本宗,三一為主,一化以三,左無上,右玄老,中太上。太上統和,無上攝陽,玄老總陰。陰合地,陽合天,和均人。人、天及地,號為三才,各有五德。」
而雲笈七簽卷六引隋代道門大論所徵引的太平經甲部第一,從誦讀吾書到故名浮華記一段相同。太平經甲鈔之偽,但同時又指出道書徵引的太平經甲部的真實可靠性。
作為與道等同的一,又可演化為三個具體的神靈,即無上、玄老、太上,並與太平經反復說明的由元氣所演化的太陽、太陰、中和之氣相對應。這一點與三皇經中大有之祖氣演化出三洞尊神是有直接關係的。雖然這份文書本身應是六朝人在太平經基礎上為其目錄所寫的序,但我們認為,由元氣或一演化成三位具體的神靈,極可能是太平經三一思想的一部分。
漢末天師道也直接繼承發展了太平經中氣和三一的思想。敦煌本老子想爾注論述了道與氣和人格化的太上老君的關係。其文云:「一在天地外,入在天地間」,「一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常治崑崙,或言虛無,或言自然,或言無名,皆同一耳。」可見道既指炁,也是人格化的神即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道與氣的統一。而被認為是張魯後裔所發佈的大道家令誡則進一步發展了。
三一理論。其文曰:「大道者,包囊天地,系養群生,制禦萬機者也。無形無像,混混沌沌,自然生百千萬種,非人所能名。自天地以下,皆道所生殺也。道授以微氣,其色有三,玄元始氣是也。玄青為天,始黃為地,元白為道也。三氣之中制上下,為萬物父母,故為至尊至神。自天地以下,無不受此氣而生者也。」
早期天師道認為,道所代表的微氣衍化出玄元始三氣。這三氣既為萬物之父母,又為至尊至神,可見已是一種人格化的神靈。東晉末年古靈寶經上清太極隱注玉經寶訣有完整的三洞經書的闡述,也推重三皇經,其文有云:「老子道德經稱視之不見夷,聽之不聞希,摶之不得微,即三元老君之位號矣。」又言「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為一。是三素合為元一君,是胎尊之玄父元母。讀此經,三老君見子,子見之,仙道成矣。」這部靈寶經將老子所說的希、夷、微直接神格化為三元老君,將混為一神格化為元一君、胎尊之玄父元母。
我們認為,三皇經以具有神格化特徵的大有之祖氣,衍化出三元之氣和三洞尊神,其神學的淵源即在於道教創始以來三一理論的發展。還要指出的是,三皇經中三洞尊神即天皇、地皇、人皇或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的出現,雖然已開始與靈書等神書的傳授相聯繫,但是又尚未與中古道教中具有關鍵意義的三洞經書聯繫起來。
二、古靈寶經的三洞學說及其對三一理論的發展,東晉末年的古靈寶經對三皇經中的三洞思想加以繼承和發展,並使之具有了道教三洞經書的涵義。道藏中有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在敦煌本陸修靜靈寶經目中著錄為太上洞玄靈寶自然至真九天生神章,為元始舊經之一。道藏中另有靈寶自然九天生神三寶大有金書,實為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的前半部分。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的三寶大有金書曰:天寶君者,則大洞之尊神。天寶丈人,則天寶君之祖也。丈人是混洞太無元高上玉虛之,九萬九千九百九十億萬後,至龍漢元年,化生天寶君,出書,時號高上大有玉清宮。
靈寶君者,則洞玄之尊神。靈寶丈人,則靈寶君之祖也。丈人是赤混太無元玄上紫虛之,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萬後,至龍漢開圖,化生靈寶君。經一劫,至赤明元年,出書度人。時號上清玄都玉京七寶紫微宮。
神寶君者,則洞神之尊神。神寶丈人,則神寶君之祖也。丈人是冥寂玄通元無上清虛之,九萬九千九百九十萬後,至赤明元年,化生神寶君。經二劫,至上皇元年,出書,時號三皇洞神太清太極宮。此三號,雖年殊號異,本同一也,分為玄元始三而治。三寶,皆三之尊神,號生三,三號合生九。九出乎太空之先,隱乎空洞之中。
洞玄靈寶自然九天生神章對中古道教三洞尊神和三洞經書的確立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該經對三皇經中的繼承是直接而明顯的。尤其是該經強調三寶即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皆三之尊神,其核心仍然是漢代以來早期道教對元氣的神聖化。但是這部靈寶經又有極為重要的創造性發展。
第一,早期靈寶派將三洞尊神的出世與靈寶經所特有的龍漢、赤明、上元等劫運學說結合起來,從而確立了道教共同的教主元始天尊與三洞尊神的關係。古靈寶經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記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龍漢之時,我為無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爾時有天有地,日月光明…我過去後,天地破壞,其中眇眇,億劫無光,上無複色,下無複淵,風澤洞虛,幽幽冥冥,無形無影,無極無窮,混沌無期,號為延康。逮至赤明開光,天地復位,始有陰陽,人民備足,而有死生。我又出世,號無名之君,以靈寶教化,度諸天人。…吾過去後,一劫之周,天地又壞,複無光明。五劫之中,幽幽冥冥,三氣混沌,乘運而生。逮至開皇,靈寶真文,開通三象,天地復位,五文煥明,日月星宿,於是朗曜,四時五行,陰陽而生。我于始青天中,號元始天尊,開張法教,成就諸天。…至上皇元年,諸天男女,形改純樸,心漸怠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