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 星期六

丹成雷力

丹成雷力11.17.2002元始道長
在常人看來,雷法的法力無影無蹤,倏忽難測。其在道士行法中的實際表現,就是靈或靈驗,這也是祈請施法的民眾所最為關心的。對於如何修持清微雷法方能靈驗,清微道法樞紐結合丹道秘旨,進行透闢的解說:「師曰:一炁之妙,萬道之宗。法靈須要我神靈,我神靈兮法通靈。袪禳禱祈憑神將,神將何曾有正形。道化靈,靈化精,精化炁,炁化神。所謂法行先天大道,將用自己元神。道體法用,道無法有,道微法顯。故用不出於用而出於體,有不出於有而生於無,顯不兆於顯而兆於微。」
很明顯,清微雷法的靈驗來自於對法力的獲得,而法力獲得來自於對本原大道的體證和人體元神的開發。清微道士需要學會溝通對應著實有界的虛無界,內丹之道就是幫助修法道士打通邁向虛無界的種種阻礙,真正把握宇宙之道體,從而自然具備雷霆之力的法用。這中間有諸般關竅。其中的出神,是以內丹玄功生成法力的關鍵環節。清微雷法之施行程式並不繁瑣,其高下之判即在於:法師能否憑藉內丹的出神變化去朝奏天界尊神,從而擁有巨大的神通法力。對此,清微高道趙宜真引述前代仙師之語,直指其奧:「通真須出陽神,何也?蓋成道之士胎圓神化,體變純陽,三界圓通,無往不可,故能親朝上帝,論事回天。下學之士,體未洞真,不過修詞立誠,以將其來意為之請禱耳。」
很明顯,行清微雷法若欲達至隨心所欲、通真達靈的境界,則需內丹修行功夫至出陽神階段。依道教內丹學說,此階段修道者之陰濁凡軀雖仍存在,但純陽真炁已可聚化成形,故可超出物質現象空間而穿入多層維異度時空,即所謂的出三界、朝上帝。也正是在這一前提下,雷法道士的法力方能真正發揮出回天之神效。普通的下學之士由於內丹功夫不到位,故其法力只能大打折扣,囿於在世俗界中,憑著心念力量和符籙咒語來感通神靈降真了。
這個道理,在清微一系的煉度法中表現得非常典型。趙宜真指出:「唯神仙返還之道,以法擒制,取坎中之陽,而點化離中之陰,運歸戊己爐中,依法烹煉,則自無中生有,體變純陽,而超乎天地之外矣。煉度之法,蓋取諸此而推以及人,則運吾身純陽之道炁,而點化純陰之鬼魂,則是以我之陽而煉彼之陰。陰陽交感,幽顯潛通,其超度可必矣。苟自己真陰真陽之不識,水火升降之未能,而欲煉彼幽魂,是猶家無儋石之儲,而欲濟他人之貧,奚可得也?」
此語簡要明曉,揭示出行持煉度法的關竅在於以丹功積聚純陽道炁,方可恃之感應陰魂並煉化超度其純陰之體。這是真正的煉度法力,否則架勢再多也不過是空有其表。趙宜真乃西山清微派法嗣,其所傳雷法煉度體系完備,道法會元55卷多有記載。如第34卷的清微龍天通明內煉秘旨,即有一段以內煉丹功成就煉度法力的形象敘述:「師端坐靜默,密念水火咒:亶暉存,朗清存各七遍。次升降陰陽,攝情還性,攝性歸元,凝聚規中,陽光充溢,盎然如春。受煉眾魂,如在太陽景內,宛如萬點星光,便當超度。」
此處所言自升降陰陽而至凝聚規中,皆是清微法師運行玄門丹功的不同次第。法師所凝煉的大丹陽炁,對於諸多亡魂而言,正是可以拯救其出離冥界陰晦的無上法力。
從修丹功到成法力,從成法力到顯靈驗,一直被清微派看作是不假欲念、純出自然的神妙過程。這在清微宗旨中論之甚精:「凡祈雨告訖,符章經道之類,心不顧矣。即入靜室靜坐,或澄默,或守道,或持經,皆可。切不可念念欲其報應,又是執著了。蓋道法無為自然,不言而應,出於無意,其應甚驗。若執著之,返為妄矣。一應行移,皆須如此。其入靖打坐之後,一念不礙,物我俱忘,倏忽間,見面前雲氣往來,某方又見風來。耳熱,電光。目眩,雷震。腹鳴,大聲大應,某方聲則某方應。
隱隱為雷,轟轟為霆,汗出為雨,大汗大雨,小汗小雨。有一物動,則外一物應。無則無之。雖然,要見若不見,聞若不聞,乃可謂自然而然矣。若拘於必應,則心花易亂,歸於杳冥矣。」可見,在天人感應的前提下,清微雷法全部法力的施用,就是一個無為無不為的過程。或者說,它杜絕任何後天的妄心,純是先天真意的運行。所謂風雨雷電的內外感應,其實都在物我兩忘的道境中天然實現了。調動宇宙中最強大的雷霆之力,與遵從宇宙間最樸實的自然法則,在清微雷法中獲得了奇妙和諧的統一,這也許是其他宗教法術所罕見的。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清微雷法的法力運用,才呈現出氣象萬千的局面。
宋元以來,傳統道教經歷了深度的轉型,內丹性命之學充當著這一轉型的核心樞紐。當內丹修行成為新出雷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時,以往符籙道教的諸般法術元素,也就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實現了脫胎換骨的變化,從而成為宋元道教革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大道丹功法術的學問體系,被當時各個道派普遍接受。雷法逐漸被道門認定是威力無匹的正法,非凡法力的神妙施展,更將道教內外兼修的傳統發揮到了極致。
對於諸多雷法道士而言,生命的旨歸在於體之於心、證之於身的崇高修為,並以法力為媒介,完成對天人之道的踐行。特別是清微派的雷法,在充分融攝內丹學的基礎上,不立一法卻又占盡風流。其法力在塵世間發起大用,既是對傳統符籙道教的遵循,也是對新興內丹道教的致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