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道教道士

道教道士  03.01.1996
道教宮觀後院,多設道院以充道者修真學習之所,而宮觀亦分二種,一稱小道院,有傳經授法之義務,二日十方叢林,有傳戒傳度之特權,如北平白雲觀及各省之玄妙觀是也。道士亦分記名出家及實行出家二種,記名出家者可捨為小道院為徒,仍在家中讀書教養,可不穿道裝,如寄養於廟中者,成年後需由廟中跳牆返家,然後可婚娶;實行出家者亦須擇日後,由人介紹詣小道院拜觀主為師,於是觀主為其「簪披」,亦即初次傳度,贈予道名,自此結髮成髻,改穿道袍及白布高襪,雲履青鞋,習字讀經,灑掃炊事,擔水負薪無不服勤,如值十方叢林授戒之期,得由觀主報名參加考試中式,並受較高之戒律,始得道士資恪,稱為「復禮傳度」,如其考試優良,得獲天字第一號者,必須留在首廟(十方叢林)學習大叢林一切規制,以備異日充為首廟執事或住持,其餘則均發給衣、冠、戒牒仍回小道院繼續其修程。伙居道士除隨師學習不一定住廟內,其傳度受戒一如前例,在家居士亦得仍之,唯其禁忌較寬。
凡屬宗教必重制度、重法統,因此亦重教條、重傳承。耶教以洗禮為入教之條件,佛教以剃度、受戒為皈依之儀式,道教則以「復禮傳度」為入道之必經過程。 
在宗教而言,未經入教儀式者均屬「信徒」,不具「教徒」身份,自亦無法取得「聖職人員」資格。信徒不負宗教上任何責任,道、佛二教僅目之為施主或香客而已,而教徒則反是,如耶教之神父及牧師,佛教之僧尼,回教之教長及阿訇,以及道教之道士、女冠,無不由教徒晉修而來。教徒必須遵守本教規戒,肩負傳教任務,犧牲奉獻而捨身於宗教,終身不得離經叛道,此為宗教上為維護法統,弘揚教義所立之傳承制度及防止異端甘冒不韙之根本辦法。況乃維護道教之優良傳統,即所以復興民族文化,如能迅速恢復道教傳度故制,並規定未經正式入道,而以捐獻為目的之一般香客,不得住持道廟及主持神壇,未設合格住持之道廟,不得對外公開活動及佈教,新建道廟規定必須預置講堂,並定期由合格之講師宣揚教義傳佈政令,則對淨化宗教素質,提昇宗教品質,增強社會心理建設「擴大精神生活層面,必具莫大功能。
我國上古郊天祀地,以卦象卜辭演繹人事,祀戎並重,政教合一,國設祝史之官,專司祭祀,即西人所講之祭司,今人所謂之宗教師也,地位尊崇。道教因對襲封禪郊祀制度,衍而稱教,世稱黃老之學,其未稱教前,方士盛行,道術已彰,「並有方仙道及黃老道的活動,及通陵天師稱教之始,同時已有于吉之太平道漸趨風行,稍後之葛玄、陳端、王浮、許遜、鮑鮪等人,均奉老氏而多貢獻,東晉葛洪著抱朴子一書,道術益顯,至梁陶弘景時經典大備,風靡天下,自隋至五代三百餘年間,教義大倡,北宋至明萬曆年間,則為教權及教會之確立時代。唐開元中設崇玄館開「道舉」,其制度一仍五經科舉之法,宋代設有「道學」,女冠亦應進學,甄拔甚嚴。唐宋之時復以首相為「宮使」、次相為「觀使」,使其統領天下宮觀,諸路、府、州之宮觀,一律置提舉、提點、管勾等官,以臣僚任之,為養老投閒之職,授以「祠祿」,明時除中央設「道錄司」,又在府設「道紀司」、州設「道正司」、縣設「道會司」、各有品位屬員,以管理道教宮觀及教徒,並負甄拔給牒之責,制度嚴謹,均為官設之教會,是時教業昌盛,天下景從。及清因道教思想不利於異族之統治,未獲清廷提倡乃至寖衰。
道教信徒經傳度入道後,如其修持達到相當程度,除取得道土或教徒資格外,復得分別授予宗教師之職,道教宗教師概分「道職」及「法職」(神職)二種,茲特介紹於后:
道職分為八等十六級,以講經佈道力修行持為主,因之其職等亦以「宏、揚、扶、持、宣、傳、講、演」八字為名,復以「道、教」二字為級,如初授「演教師」之職,至少相隔一年以上無有違誤,並有進境,方可晉陞為「演道師」,復相隔一年以上未違禁忌,且有德行始可加陞為「講教師」之職,以此類推,遷轉至為不易。「宏、揚、扶、持」四等稱之為「內殿師」,「宣、傳、講、演」四等級稱之為「外殿師」,如能取得內殿師資格,即可主持傳度儀典,並得副署傳度寶牒及授職證書。
法職人員多以代人修建科醮,行法接天為主,故其所領職牒內容繁複,其授職儀式亦曰「奏職」或「授籙」,未經授籙者不得充為「高功法師」(俗稱中尊),亦不得具名開榜及進表,蓋三界均無案也。其職等自「三五都功經籙」、「都功盟威經籙」、「太上盟威經籙」、「上清五雷經籙」、「上清三洞五雷經籙」、「上清大洞經籙」、至「三清三洞經籙」七等階,依據「九轉運遷」規定,其陞職更形困難,益見欲成為一標準道教宗教師,甚至道教徒,良非易事。道教門派雖多,但制度則一,若能嚴格施行故制,各界對道教又何得非議?
唐代如出家為道士,有三個途徑:一須試經,即通過國家考試。二蒙恩度,即於皇帝即位或國有慶典及薦先皇功德由皇帝親准。三由進納,即奉獻財物以換度牒。是知當時要做道士是因難的,能夠取得道士資格,即列籍「宗正寺」,視同皇族,因此其地位是崇高的。至宋代,因多進納道士並漸氾濫,而使品流參差不齊,對後世影響亦大。

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聖修真返璞,與道合德而致濟世度人功果,因此首重修持戒律,一般教徒除其行為上必須嚴守「五箴六訣」外,尚須禁食三厭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狗、水厭鰲及烏魚,五辛則為蒜、薤、韭、芸薹、胡荽,並以清心寡慾,少食安眠為保養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不二法門,教徒隨其功行修為,而逐漸加深其禁忌,因之除由老君五戒、初度七戒、初真十戒而至中極三百大戒外,各宮觀多依戒律復立廟規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