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玄女經第三十一篇 靜 注譯

玄女經四十九章第三十一篇  

物以動為靈,靈以靜為參。靜有三相,曰至,曰對,曰無。至靜發元,分吾之道也,至對相言,分物之道也,至無發,天思至理也。

吾以無為靜,靜以無為期。無者,心未動,物未動,虛者太一也,洞萬物識玄機,吾以對為靜,心動而物靜,知道理,醒陰陽,明慧心,吾以至為靜,心動,物動,唯吾獨靜,識己心,明台閣,過生死。

動靜之發,天之環也。玄無之期,解天之期,性也。無不空,靜不靜,玄非玄,非迂者可透也,靜無得變通,靜對得萬理,靜至得吾心,吾心萬理之通,非上靜也,曰無,曰空,始為上靜之境界也。非彼空,世無真空也,萬物實,吾心實,償靜可得也。

第三十一篇  

靜經,談的是靜心之道

原文

物以動爲靈,靈以靜爲參。

釋譯  

萬物在三玄內,能動的都有靈性,不只是人,包括整個宇宙的生物,但不包括現代的機器。什麼是靈呢?「靈以靜爲參」。靈性是用靜作爲參考的。所謂風未動、雲未動是您的心在動,並不正確。風、雲、心都沒動,看您參照物是什麼。

原文

靜有三相,曰至,曰對,曰無。至靜發元,分吾之道也,至對相言,分物之道也,至無發,天思至理也。

釋譯  

靜分三種:一是至靜;二是相對靜;三是無之靜。

至靜是指發現元神的靜心,靜自己心,是爲了我,而我是爲了靜而靜。

相對的靜,是指我在物中,物在動中,我相對靜。人在地球中,地球在動,所以二層境界是相對靜。

至無發是指什麼,動靜在心,應該靜的時候靜,應該動時,相對靜。這是個比較難的境界。

原文

吾以無爲靜,靜以無爲期。無者,心未動,物未動,虛者太一也,洞萬物識玄機。

釋譯  

如果以爲無就是靜,這種靜的境界只到「無、空」這一層。沒有就是無,心沒動,物也沒動,但物動了呢?家人讓人吿了,說自己哥哥殺人。您心不靜,亂方寸,您去打人,這是不夠靜。

原文

吾以對爲靜,心動而物靜,知道理,醒陰陽,明慧心。

釋譯  

如果以相對爲靜,達到心動物靜或物動心靜這一層,那麼可以通達道理,參透陰陽,明心慧智。

原文

吾以至爲靜,心動,物動,唯吾獨靜,識己心,明台閣,過生死。

釋譯  

如果達第三層至無發的靜,無論心動還是物動,人都能靜。那麼就可以知曉內心,明白世界的命運,看破生死。

原文

動靜之發,天之環也。玄無之期,解天之期,性也。無不空,靜不靜,玄非玄,非迂者可透也。靜無得變通,靜對得萬理,靜至得吾心。吾心萬理之通,非上靜也,曰無,曰空,始爲上靜之境界也。

釋譯  

動靜變化,仍是天地循環必要之環。修成無之靜,可以知道天數。這個並不是指空,這個也不是指一定安靜,這個玄也不是玄幻,這裏面的深層意思不是一般人能了解的。到靜無境界,自己會變通自如,到靜相對境界可知萬理,靜至呢?可以讓世人越脫。只是精通萬物,尋求自我之靜並不是最高的,看透看空,才是上層境界。

原文

非彼空,世無真空也,萬物實,吾心實,償靜可得也。

釋譯

但絕不是說萬物皆空,這個世界是物質的,每一滴水每一棵草都是實物,自己的心也應該是實在的。在物質中感受靜,才會真正明白這個道理。

玄女列出三靜,事實上在說什麼?在說一種理。是什麼理?該靜時靜該動時能動。要靈活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