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經四十九章第十三篇 五課
古云,之生之理勝精生之理也。噗生之理莫殖陳理,終潰也。償思,君得現。常願,群得明。時也潰也,靈也散也。首一者莫識一,靜欲者難靜。間間而斷,層層不出,天人定矣。絲罄之芒,系陽之光,承劭光之輔,根有論也。動其芒也,功其轉也。
層緣之根,難及玄也。天則屢氣,同者無氣。識不誠也,固於修也,誠於萬物。天地萬物,生生不息,若有其理,萬法歸一。自生自結,夫!有動者,文明始也。承之承,落之落,先之先,後之先矣。神起智,智起心,心起道也。靈靈相引,概以通矣,孰人識乎。越和之者,智之身也。否極而發,力而出矣,然則成矣。二二相限,無終無始。極也。
第十三篇 五課
原文
古云,之生之理勝精生之理也。
釋譯
萬物自然演化之理,比人總結出來的理論要自然。如果明白萬物變化,就沒必要來占卜。
原文
噗生之理莫殖陳理,終潰也。
釋譯
人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現在看是真理,然而到一定時間,都會因為現實情況而讓人產生懷疑,這是因為時空永遠在變化。
原文
償思,君得現。常願,君得明。
釋譯
嘗試思考萬物之理,才能找到適合當前的方法。常有心願,就要去達成,這是達到通明境界的必經之路。
原文
時也潰也,靈也散也。
釋譯
時光在流走,元神會有離開肉體的那一天。所以,再無懈可擊的真理,都有過時的一天,包括玄門本身之理。如果不適合未來,也會被淘汰。所以,這世上沒有什麼是固定的,只有相對的固定。
時也潰也,靈也散也。只有適合現在的,適合您的,才是最好的。
原文
首一者莫識一,靜欲者難靜。
釋譯
這世上再強大的東西,也有消亡的一天。靜欲者難靜,每天都想清除欲望的人是欲望最重的人,這種人最易抱怨不平。很多人在考試前想,我一定要冷靜、不要緊張,實際上越想越緊張。
原文
間間而斷,層層不出,天人定矣。
釋譯
這世上事,其實就是一層一層的,相互有關係。因為有關係維繫,所以天、地、人才安定下來,才有這個天地。
原文
絲罄之芒,系陽之光,承劭光之輔,根有論也。
釋譯
參天大樹,鋪地綠草,一枝一葉,和陽光產生的陽氣,與自己修的玄功,是同根同氣,有關係的。也就是說萬物是一體的。
原文
動其芒也,功其轉也。
釋譯
如果自己改變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對自己的元神都會有影響,因為天地是一體的。草原上兔子多了會吃掉草,草少了,兔子吃得就少,生態會變化。兔子找不到吃的餓死一些,草又開始長出來,周而復始。同樣,人的一舉一動,對天地也會有影響。
原文
層緣之根,難及玄也。
釋譯
想知道到底會如何?那並不是玄法、易經之類可以預測的。
原文
天則屢氣,同者無氣,識不誠也。
釋譯
天氣數極大,世間萬物都有氣數,人卻看不到。因為人不知道改變什麼。
原文
固於修也,誠於萬物。
釋譯
所以要修為,修為就是要誠心於世間萬物變化。做到纖塵不染,萬物不沾。
原文
天決使然,曾以嘩變,君難識其機,故償以怨之。
釋譯
很多災難之事是天道為了更大平衡的結果,而人不能理解,認為天道不合理,產生對天道的懷疑,有了怨氣。實際上這是天道發展中的一種決定,並不以人心中所想為準繩。
原文
自生自結,夫有動者,文明始也。
釋譯
人生活在世界中自我記事,記錄得多,有人進行總結,所謂的文明就產生。玄學也是文明的一部分。
原文
承之承,落之落,先之先,後之先矣。
釋譯
學習前人的東西,肯定會後退再退。哪怕學得再多,也進步不了。
承是要繼承思想;落是要去掉落時與淘汰的東西;先是要有先人不敢的想法,才能青出於藍。玄女並不主張後人學她的法,學他的術,只主張學她的智慧,因為您一味學她,永遠超越不了她的高度。學玄女經並不是學,而是思考、傳承、創新。
原文
神起智,智起心,心起道也。
釋譯
緣不是天定的,而是智慧給的。智慧在於人的修為,修為又在心中。
原文
靈靈相引,概以通矣,孰人識乎。
釋譯
元神與元神之間有共鳴性,有吸引性。概以通矣,它們是可以交流的。
宇宙蒼穹,萬物在道之內。元神無處不在,它們之間是有關係的。無數個小的因數在流動。當自己觸動其中一個元神的思維,就有了自己智慧,元神就會給自己提示、靈感,或是幻覺,或是智慧。這其實是種物理反應。
那麼如何捕捉到這類提示,就要看自己要的是幻覺還是靈感。欲望重的人,天天看到鬼,實際上不是鬼,而是自己醜陋的心。
原文
越和之者,智之身也。
釋譯
只有心中平和看待這些,智慧才會提高。當代科學已經證實,思想是種物質。如果是物質,是可以撞上它的。所以,特異功能是可以存在的,也是科學的。什麼樣的人可以提高智慧,元神興旺,正氣重的人。
原文
否極而發,力而出矣,然則成矣。
釋譯
您相信的是您看到的,還有無數您是看不到的。如果要提升到最高智慧,就要到相反的地方去修煉,但前提是要有足夠的能力克制自己。
原文
兩兩相限,無終無始。極也。
釋譯
正反對立是永遠的,相互磨礪,才能達到最高點。玄門五課就是修持思考的一些簡單方法,並不神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