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玄女經第二十篇 滋倉 注譯

玄女經四十九章第二十篇 滋倉

滋生之道,始於心倉,終於離,散於輒,明於醒。體玄若縛,心玄若浮,自在之處,道之歸處。蛟相亦有困,戾相亦有時,生有死有,別有。困吾者,皆萬相之磨魔,強吾者,皆吾之心數。

有愛者,誠於人,有愛者誠於心,已心他心,自吾之心,何思哉。故為世者,倉圓而方,量少而平。償有念者,滿倉而歸,氣者盈,失載,若消之矣。償以萬玄之醫解化之,終無路。

常有管之,縛於人,理之法。智之處,世人莫稱。迂之腐,世人難識。愛莫傳之,法之成矣。然,終智?非也。吾為不為,為不為而為,為為而為,皆非上道。識已心者,自有為,謂之滋也。

第二十篇  滋倉

滋倉,是指養生之道,人性之道的意思。

原文

滋生之道,始於心倉,明於醒,散於輒,終於離。

釋譯

醒:自省

輒:專擅,自以爲是

離:迷離

養生之道,從心開始。若心迷離,那就是種失敗。自以爲是的人不會明白,只有清醒的人才會明白這些道理。養生並不是所謂的功與神法,養生是從心中開始的,生活之道也是相同道理。醒是發現自己的錯誤,而不是一味追問爲什麼錯。

原文

體玄若縛,心玄若浮,自覷之處,道之歸屬。

釋譯

縛:束縛

浮:浮動,輕盈之意

身體易被束縛,但心是自由的,不會讓限制。所以,心之歸處,就是道之歸處。

身能拘束,心何拘束?但事實上,人們教育孩子、管理企業,有幾個能做到心玄若浮呢?多半是在自己騙自己。

原文

蛟相亦有困,戾相亦有時,生有,死有,別有。

釋譯

蛟相:是指較爲醜陋的人或事

戾相:不開心的人或事

醜陋的人或事,總會出現的,不順之時也一定會有。生會有,死會有,離別亦會有。

原文

困吾者,皆萬相之磨魔,強吾者,皆吾之心數。

釋譯

困著自己的,都是萬相的魔性,要把它當成磨難。能使自己強大的,是心境。困吾者,皆萬相之磨魔,困擾自己的只不過是自己的魔性,魔性越強,問題越多,實際上這種心境與道之根本背離。有求知慾雖好,但要從欲望中走出來,走到自然之境。

一味地求解,一味地鑽牛角尖,本身這是一種魔性。玄女說的思考是自然之道,而不是讓人一味糾結問題的答案,那不是自然。自然之道,就是隨心。很多事不是人一時半會就能想明白的,要時機、要心靜、要機緣的。所以,順著自然之道走,很多問題自然而然會解開,並不是一味追求答案,因爲很多事情沒有答案。

救人、做好事也是一種自然之道,但一味只追求做好事、救人,就成魔性。爲了功德而救人,那是魔,不是神。

強吾者,皆吾之心數。能夠強大自己的,只有自己的心境,任何人都幫不上忙。自然看似簡單,但很多人卻做不到。

原文

有愛者,誠於人;有愛者,誠於心。己心他心?自吾之心,何思哉。

釋譯

世間有愛。有的愛,是基於看中一個人或東西;有的愛,是發自內心。但是自己的心還是他人的心?其實是自己的心罷了。

某知名品牌上市一款新包,評價極高。但同樣的包,若出自地攤,恐怕更多的人會覺得醜。所以有些喜歡,只是看個表面。也就是說,所謂愛是自私的。誠於心也好,誠於人也好,全是自己所想罷了。

很多的人,都有過同樣一個問題,他愛我嗎?

其實這是個很傻的問題,愛本身就是種魔性。她()愛不愛你,你自己還不知道嗎?如果您說不知道,只是自己不願面對真實。

更多的時候,你想知道爲什麼,其實是自己的欲望。爲了自己的欲望睡不下,吃不香,這又是何苦呢。

原文

故爲世者,倉圓而方,量少而平。

釋譯

所以生活在世間,心中要有方圓之道。心不能要求太多,心要平靜。心若求太多,多問則多欲望。欲望一多,問題就會出現。

原文

償有念者,滿倉而歸,氣者盈,失載,若消之矣。償以萬玄之醫解化之,終無路。

釋譯

曾經有個人,心中要求很多,萬事都要做好做全,什麼都想得到。因爲心中太滿了,再也放不下,所以他得了重病。他四處求醫,試圖用各種醫術來解決這問題,但最終是死路一條。

一味想著弄清楚某事某人,本就是種錯誤。滋倉經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每個人境界不同,有人能解這個,有人能解那個,不是所有人都能解決所有問題。

原文

常有管之,縛於人,理之法。智之處,世人莫稱。迂之腐,世人難識。愛莫傳之,法之成矣。然,終智?非也。

釋譯

有人喜歡管理,用制度、法律把人規制起來。合理之處,眾人都默默贊成,但迂腐之處,卻很少有人發現。於是世人高興地傳來傳去,就成了公認的法律俗成。但這些法律真的公平、理智嗎?並不是。

原文

吾爲而爲,爲不爲而爲,爲爲而爲,皆非上道。識己心者,自有爲,謂之滋也。

釋譯

我們爲了做而做,爲了不做而做,爲了有作爲而做,這些都不是最佳的。綜合來說,刻意做某事,或刻意不做某事,都是不可行的。要遵循自然之道。只有明白自己的內心,自然而行,才是真正有爲。這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