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篇 智
世有智者,智於心。靈於意。守於誠。任物之變,萬變大同。任人之換,萬新意噗。概有遂者,不為塵埃所動,不歸流水之附。若智者,若愚者。
有嗣者,不為父之過。有嗣者,已父之過而過。償有思者,靜思之詳。言之論也,理之初。善者有理,不善者易理。償者孚有理哉!償者論理之不理,理之之與不理。償之理莫過真理,矢學矣。善者與理,莫可爭也。始為真理。眾論之智者。莫過償者。因償之償理概世之萬千之言。世有慧者,慧演智說,反復矣。實之地,死之地,是之地。償以人人而為之。
償父者,不償父者,理與不理。皆非智者。智為心,思萬物。試之通也。
吾在萬物,解萬物是為順數。超萬物,通,始為智。故,纖塵不染,萬物不沾,始為真智也。
玄女經四十九章第十九篇 智
原文
世有智者,智於心。靈於意。守於誠。任物之變,萬變大同。任人之換,萬新意噗。
釋譯
世界上有智慧的人,他們的智慧在心裡,靈性表達在外,其實來自真誠。這個誠不是指誠意,而是真誠。 不管事物怎麼變,其中大部分是一樣的。不管人怎麼變,結構也是一樣的。
原文
概有遂者,不爲塵埃所動,不歸流水之附。若智者,若愚者。
釋譯
遂:成功、通達。遂者,意爲豁達的人
而有豁達的人,不爲紛亂的世事所蒙蔽,不隨波逐流,隨附他人的想法。這樣的人,有人說他是聰明人,有人說他是傻子。
原文
有嗣者,不爲父之過。有嗣者,已父之過而過。
釋譯
嗣:繼承
有的孩子,不犯父親犯過的錯誤。而有的孩子,跟著父親繼續犯錯。
原文
償有思者,靜思之詳。言之論也,理之初。善者有理,不善者易理。償者孚有理哉!
釋譯
有人思考這個問題,仔細分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從這些問題討論起,就可以發掘到最本原的道理。
做得對的,有道理。做得不對的,也有其道理。說出這番話的思想家,更接近真理。
原文
償者論理之不理,理之,之與不理。償之理莫過真理,矢學矣。善者與理,莫可爭也,始爲真理。
釋譯
跟著父親犯錯的和不跟著父親犯錯的,都認爲哲理家說的是真理。民眾就去學他的理論,逐步形成系統,文化、哲學就這樣形成。
做對事情的人,與能分辨道理的人,是沒有可比性的。真理就從這時產生。
原文
衆論之智者,莫過償者。因償之償理概世之萬千之言。世有慧者,慧演智說,反覆矣。
釋譯
人們認定智慧的人,沒有一個超過這個哲理家的。因爲他說出的道理,能夠涵蓋萬千世相。
又有智慧的人,他把以前智者的觀點和學說加以演繹和升華,道理和學問就成型、傳播開了。
原文
實之地,死之地,是之地。償以人人而爲之。
釋譯
但是一味強調理論,往往就死在這裡,這是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對於道理的應用應該是因人而異。
原文
償父者,不償父者,理與不理,皆非智者。智爲心,思萬物。試之通也。
釋譯
學父親的,不學父親的,總結學不學父親的,都不算真正智者。真正智慧在於內心,了解萬物變化規律,這樣才能通達。真正的智慧,是創新。
玄女當年傳給黃帝的只有嗣文和玄女經,而其他玄占、陣法,大多是黃帝和歷代祖師在濟世救人的過程中創出來的。當年黃帝能嗣一萬年,看到子孫受苦受難,心中不忍,就創出陣法和五行換位術。所以,只有去創新,了解萬物變化之理,元神才能興旺。人在深山老林修煉,多半修不出什麼結果的。
原文
吾在萬物,解萬物是爲順數。超萬物,通,始爲智。
釋譯
人在萬物中,解開萬物之謎是遲早的事。在萬物之上,通達萬物,才是真正的智慧。
原文
故,誠不據物,物不據吾,始爲真智也。
釋譯
所以說,在萬物中,理解萬物的規律,又超然於萬物之上,不受萬物的影響,這才是真正的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