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地支09.08.2019元始道長
法天地四時之運,百姓日用而不知。
日曆正是如此,諸位每天都在用,琢磨背後含義的人並不多。現在用的曆法,徹底以西曆為主,華夏曆為輔。以至於絕大多數人已不知華夏曆中蘊含的豐富資訊。中國人用西曆(即平常所說的陽曆或洋曆),有多少弊端(準確地說是危害),以後我們慢慢探討,目前先用幾篇連載,把每天播報的日曆內容中的基礎概念,逐個做一些粗略介紹。
一、干支、五運六氣等概念,簡單解釋,只需幾句話。而想要追溯根源說清楚就比較難,歷代觀點也莫衷一是,甚至被稱為千年之迷。
曆象星辰華夏曆法播報的第一部分為干支曆。第一句「黃帝紀元四千七百一十六年。」紀元指從某一年開始計算年代。黃帝紀元,一說為黃帝出生年,一說為黃帝登基年,一說為五星連珠特殊天象之年。總之這一年跟我們的華夏祖先黃帝有關,而且延續至今已4716年。
在曆法發展史上,最早的祖先們應該是從身邊與生活息息相關的事物中找時間規律,如動物、植物等現象,這些直接關乎人們的狩獵和農耕生產。年和季、月這些文字都是依據物候確定的。在記錄這些事物變化現象時,也產生天干、地支這樣的符號。這應該就是十個天干和十二個地支文字(或說符號)的由來。
二、再看看這些文字(符號)的原始意義。
1.天干
甲:像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衝破其甲而突出。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以上解字僅供參考,精准含義待進一步深入。)
從這些文字的本意看,十個天干,十二個地支,就是兩套記錄草木鳥獸萬物生滅的次序的符號,並非一出現就是為了記錄天象的。它們可以標記您想標記的一切事物。紀年月日時,便是其中的一種。
在干支紀年之前,有過單獨天干紀年的時代,也有過單獨地支紀年的時代,後來才改用干支組合紀年。
干支紀年,天地定位,干支定時空。干支同時用於紀年,紀月,紀日,紀時。干支紀年,遵循日月五星運行規律,以干支的六十個組合紀年為一個週期,從甲子到癸亥,循環更替。干支紀月,以二十四節氣來劃分出一年的十二個月份,六十組各不相同的天干地支進行標注月份。干支紀日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干支紀時用六十甲子標記時辰。循環更替。
中國的曆法依循的是天地變易之理,那六十干支紀年月日時有什麼樣的天文背景呢。
以地球為觀測中心,當太陽繞地周轉時,水、金、火、木、土五曜每經10、5、2、12、30年各轉41、8、1、1、1周回到原點,太陽、水、金、火、木、土六曜對地、對人視運動有一年、十年、五年、二年、十二年、三十年輪迴准週期;當太陽視運動周轉六十周、歷經六十年回到原點時,水、金、火、木、土星各周轉246、96、30、5、2周回到原點,太陽和五曜周年視運動具有六十年輪迴准週期性。
這樣的天象規律,與干支紀年週期高度吻合,必然有內在聯繫。在一個六十年週期中,每年的星像都有所不同,由此則造成每年不同的運氣,即五運六氣。
所以五運六氣,是用干支來推算的。(準確而言運氣最初是觀象而得,然後總結成干支規律,再用干支反推。)不同星象產生不同的運氣(陰陽),不同的陰陽造成地球萬物的各種變化。所以掌握源頭星象的運動規律,便可以掌握由此而產生的萬物變化規律。這就是我們學習天文的目的。
年月日時干支一共八個字,就是平時命理學中說的生辰八字。之所以能作為測算依據,正是因為由這八個字,能知道出生當時的天地陰陽資訊。這陰陽資訊也可稱做五運六氣,簡稱運氣。
中華文化裡,是把人置於宇宙天地這個大系統中,把人做為自然之子加以研究。這就是天人合一。是我們祖先最高的智慧。為什麼要錨定天道,因為只有天道恒常,它的運動不會隨人的意志為轉移。華夏曆法為錨定天道的曆法,計時規則高度密合天文。華夏文明的根源在於天文曆法,華夏民族是唯一的天道民族。
以天之道,以定人也。陰符經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陰符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