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釋經中的龍

釋經中的龍03.07.2021轉載

注:自古以來,印度釋迦摩尼傳入中國的教稱為釋教

漢譯觀釋三昧經記載:「(金翅鳥)日別食一大龍王五百小龍,達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食之。」

每天要被金翅鳥吃掉一位龍王,五百條小龍。這是龍嗎?中原文化中的龍有這麼窩囊嗎?這還是被龍的傳人引以為傲的九天神龍嗎?為了弄清楚這個,於是去查閱一些資料。闡述如下:

一、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龍

:「飛龍在天。」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在釋教傳入之前的遙遠時代,龍便成為中國古代圖騰的神獸。

莊子天道中記載孔子以龍讚譽老子的故事:

「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志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在漢代,龍成為代表鎮守東方的神獸,東方青龍。

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餘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

在封建王朝時期,龍升級為人間的最高統治者的象徵。

東漢論衡:」祖龍死,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像也。」由此開始,龍已經不再與其他四靈並列,而是成為至尊的象徵。

二、釋經中源自古印度文化的龍

據記載,天龍八部中所謂的龍,梵語念naga,其實是為印度廣大老百姓所苦的眼鏡蛇、眼鏡王蛇的圖騰化形象。

那麼為什麼譯者會把眼鏡王蛇翻譯成龍?在印度社會中,眼鏡王蛇不僅僅是當地最厲害的毒物,也是當地的圖騰。「八部眾之Naga,蛇之神格化,在印度神話中,乃人面蛇尾之半神;」釋學大辭典

大概在譯經時,naga的形象與中國盤龍的形象相似,因此便對應上中國最高層次的圖騰,龍。問題是naga在印度的圖騰體系中並不是最高位的,上面還有一個剋星金翅鳥,而龍在中國是最高位的圖騰。

這樣就使得八部眾的體系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體系不能溝通,讀者也難以理解了。因此,個人認為應該把naga翻譯為金蛇,在觀釋三昧經中應該譯成:「(金翅鳥)日別食一大金蛇王,五百小金蛇,達四天下,周而復始,次第食之。」

而事實上,在印度的十二生肖圖騰中,有蛇也有龍(漢譯),蛇是naga,眼鏡蛇(金蛇);此龍是一種叫摩侯羅迦(mahoraga)的動物,就是印度比較常見的大蟒蛇。同樣是八部眾之一。只是在印度神話中,形像是人神蛇首,和中國的盤龍形象不同。「八部眾之mahoraga,或云大蟒神,其形人身而蛇首也。」釋學大辭典

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價值觀差異的結果。同一種事物的地位在不同的價值觀中未必相同,如果僅僅說明這個事物本身,而沒有說明它在本社會的關係、位置,那麼讀者很自然的按照本社會的價值體系去理解,造成歧義。如中國的古佛與來自印度的釋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派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