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許多失傳的風俗,曾有踢足球的活動,古代稱為蹴鞠。還有如戴柳、射柳、打秋千,據載,踏青,放風箏等。
這裡挑放風箏略說。彼時,孩子大人們於清明以物載道「放飛腳步」,放的風箏上面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弦拔灑出的妙音,後世風箏之名就是這樣的來歷。其實這遠古的玩具就是祖宗埋藏的天道,今世的風箏已然是純粹的孩童玩具,老者消磨光陰等死的工具。悲哉後世!偉哉遠祖!
天賦異稟的華人,不但賦予清明這個偉大的節日娛樂的文化,還賦予了這個時節吃的文化。
清明節吃什麼?是的,論吃,華人絕對是人類的祖師爺。看那四川人、廣州人、上海人、北京人…五湖四海的中國人,無論是談情說愛、禮尚往來、政商市井、大事小物無不是來飯桌上解決問題。美食在中國人的節日裡,有著無可取代的地位。清明節的吃法,每個地方的人不同,這裡舉三個地方略說。
帝都的吃法:北京不是沒什麼好吃的,是好吃的都給遺失了。如清明節寒食十三絕就冠壓群芳,可能已經無法籌齊這十三絕。寒食十三絕名字,放江湖上就透露著鶴立雞群的氣質,先聲奪人。十三指的是十全十美,加福、祿、壽三者。寒食十三絕裡的的艾窩窩有深意,這艾窩窩的關鍵字是艾,真正的艾窩窩裡面的餡是加工過的艾草。
其次是西北西南。西北地方在清明節吃艾葉糍粑,其實就是艾窩窩的兄弟版。每年清明時節前後,是艾草生長最好的季節。食用艾葉糍粑醒脾理氣、驅寒祛濕、升陽溫通,是很多地區清明時節的傳統食品,南方多會食用艾葉糍粑。在清明節艾的世界裡,還有一種食品是艾飯,是客家人必備的傳統食品。客家人有句老話,稱「清明前後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這些都是俗藏大道的傳承。
清明節還有稱為清明果的食物,清明果的皮是艾葉,餡很講究,有熏肥腸伴芥菜末,有豆腐乾和著韭菜,還有其他各類美味的搭配。面和餡都準備完畢,最後包果,包果和包餃子有異曲同工之效,但清明果更精緻。上海人在青明節吃青團,而今國際都市的上海、小資的上海,不知道還懂這種高級的吃法不。文化底蘊深厚的山東等地則保留了寒食節的吃法。
誰說上古先人沒有藏道於吃呢?
誰說節氣不是食節呢?不是。也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