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去欲淨心的修仙哲理


去欲淨心的修仙哲理05.11.2009元始道長
道教的入世精神外,明代文學作品中的呂洞賓形象還具有另一面:對道教去欲淨心修仙倫理的強調。這便形成了通俗文學中呂洞賓形象的二重性
1.黃粱夢故事中的道教倫理:大多數通俗文學在介紹呂洞賓的故事時,都會提及他經黃粱夢最終棄儒修仙的情節。黃粱夢的故事,強調的是與積極入世不同的宗教觀念,人生虛幻,唯有修仙為正途。
飛劍記中,主人翁呂洞賓在現實中歷盡磨難,在夢中經歷人生榮辱。一夢醒來,黃粱未熟。至此,神仙鍾離權指出:「子適來之夢,升沉萬態,榮瘁多端,五十年,一頃耳,得不足喜,喪何足憂!」而呂洞賓也「感悟慨歎,知宦途不足戀矣。」於是轉而修道。
2.神仙之試:呂洞賓故事中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內容就是鍾離權考驗呂洞賓,教育他修仙應去欲淨心的情節。
在反映呂洞賓得道經歷的小說飛劍記第二回「呂純陽遇鍾離權,鍾離子七試洞賓」中,就以神仙鍾離權設魔試的情節,介紹了道教的修仙倫理觀念。
從這七試看,其內容大都是世俗的倫理道德觀念。但這些內容在小說中,又是與主人公的修道成仙目標相結合的,自然也就成為道教仙道倫理內容。由這點,可以發現道教倫理的特色、以及它與世俗道德的緊密聯繫。不過,小說乃是從修心去欲的角度來看待這些倫理道德的,視其為恪守道規心中無欲的結果,是主人內心清淨境界的外在表現。這點又更直接地與道教的宗教倫理觀念相聯。
另一部小說韓湘子全傳在描述主人修道成真的故事時,也對道教清心去欲的倫理觀念作了大量表現。小說在描述鍾離權、呂洞賓二師點化轉世白鶴韓湘的故事時,也有關於魔試的內容。如小說第六回「棄家緣湘子修行,化美女初試湘子」,就是鍾、呂二仙令山神、土地化美女相誘,試韓湘是否尚存色心;第七回「虎蛇攔路試韓湘,妖魔遁形避真火」,則是以蛇虎鬼判等妖魔來試湘子有無懼心。透過種種考驗,韓湘被證明已具道心,擺脫了世俗束縛,方得見鍾、呂二仙,被授丹道。
道教倫理作為一種宗教道德,具有較濃的出世主義色彩。所以它雖然以世俗道德為基本內容,但必然又要在許多方面,表現出超越世俗道德的宗教特性來,甚至與世俗道德觀念形成衝突和矛盾。東遊記第二十四回「雲房十試洞賓」中,意考的內容,除了前面提到的飛劍記中七試外,還加入了見家人病死,不悲不怨(第一試)篤信道師,以死試丹(第八試)等內容,這些明顯是超越世俗道德觀念的宗教倫理內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