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香01.21.1998元始道長
道教修行最講清淨、自然,用香安神、存神以感通神明以至於歸於大道之中,當然其養生作用更多在於驅邪避瘟,安神養命。古人制香,多以草藥製成,將帶有香氣的草藥混合制香,不但具有芳香的香味,又有療養身體的功效,故而道教徒以香輔助修行以達到長生久視的目的。
在道教裡,以香養身是道教徒修煉身心的一種重要方式。比如,香方以川芎、薄荷、白芷、桔梗、檀香、甘草等為主料,研磨製作成線香或香珠,可以達到調中順氣、安神定志的作用。以此類藥香輔助修行靜坐,使人內心祥和,身心清淨,還能驅避蚊蟲,排瘟辟邪。
而香在道教中的廣泛使用,其目的就是用來感通神明。唐代高道杜光庭祖師曾說:「凡修齋行道,以燒香燃燈最為急務。香者,傳心達信,上感真靈…」香不僅是表達敬仰的用品,也成為了道教徒與神明溝通的媒介,在道教齋醮科儀中有這樣一條咒語:「道由心學,心假香傳。香焚玉爐,心存帝前。真靈下盼,仙旆臨軒。令臣關告,逕達九天。」(祝香咒)這是道教徒在念誦功課經或者其他齋醮科儀中常用的咒語。道教認為香煙繚繞所形成的煙雲,可以將人們的虔誠之心上傳天界,從而與神明溝通。這也說明香在道教中具有極高地位,道教注重與神明溝通,而香便成為了主要的溝通媒介之一。
道教也認為有八種不同於世間凡香的太真天香,即:道香、德香、無為香、自然香、清淨香、妙洞香、靈寶慧香、超三界香。
南宋初道教東華派創始人寧全真在上清靈寶對此解釋:「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蒼如近君,凡身不犯諱。四香和合,以歸圓象,何慮祈福不應。妙洞者,運神朝奏三天金闕也。靈寶慧者,心定神全,存念感格三界,萬靈臨軒,即是超三界外,存神玉京,運神會道,不可闕一,即招八方正真生氣,靈寶慧光,即此道也。以應前四福應於一身,以香焚火者,道德無為之純誠也。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
道教上香,也有一套禮儀規範,不可隨隨便便。陶弘景在真誥‧協昌期第一中就曾兩次強調:「燒香時,勿反顧,反顧則忤真炁,使致邪應也。」
朱熹在周易本義‧筮儀中提到占卜之前焚香時要:「置香爐一于格南,香合一于爐南,日炷香致敬。將筮,則灑掃拂拭,滌硯一注水,及筆一,墨一,黃漆板一,於爐東,東上。筮者齊潔衣冠北面,盥手焚香致敬。」
道教敬三炷香,代表供奉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境以及居住於此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點香、捧香、插香,還有不同的口訣、代表一定含義的手印、祈願文、回向詞與之配合,上香之後,還要禮拜磕頭。禮拜,在各個宗教中都存在,動作也大同小異。不過道教還重視禮拜對身體氣脈的作用,認為習禮拜如運動,能舒展人體三百六十個骨節,使全身血脈運轉,每日展午晚三次行之,則會氣血暢通,精神倍增。另外,禮拜還有益於結跏趺坐、修煉內丹等等。
道教科儀中,還有大量讚歎香藥的臣香文。「夫!香者,蘭林上品,海窟靈根。其為奉也,則至大至剛;其為用也,則有情有性,」「夫!香者,鐘靈海島,植本壺丘。根株堅秀,歷歲月以維長;氣味芬芳,超桂蘭而擅美。」
三清朝科的高功說文中也有:「夫!此香者,九天之上,惟道獨尊;萬法之中,焚香為先。爐才馥鬱,氣乃氤氳。上達三清三境,下通一十八門九地。為誠為性,請聖請賢。臣假心香、心火、心燈之誠,而皈聖皈神皈命。或繚繞於諸天,結成雲篆;或方飛於下土,散作煙霞…夫!此香者,生居海島,長在靈山,烈火方焚,清風相送。吹入黃金殿內,萬神遙聞;飄至白玉階前,眾聖悉知…夫!此香者,生於混沌之先,得自徘徊之後。自本自根,不染一囂之塵垢;徹空徹巨,實賴大地以生成。」
香的另一個功能是養生之用。除香本身的特點外,製作香的過程也是降心化性的過程,古人制香沒有機械,皆是手工製作,道士制香更是親力親為。以制香的步驟來看,從研磨到混合,以及待香晾乾,無一不需要細心照看、認真對待。特別之香還需要專門擇日以法事儀軌來製作,以此法煉香,煉的不但是真香一炷,更是磨礪修道人的心性,待香成之時也是心性境界的提高。這既是道香最大的特點,也是道香的特色。
南宋初道教東華派創始人寧全真在上清靈寶中說:「道香者,心香清香也。德香者,神也。無為者,意也。清淨者,身也。兆以心神意身,一志不散,俯仰上存,必達上清也。洗身無塵,他慮澄清。曰自然者,神不散亂,以意役神。心專精事,穹蒼如近君,凡身不犯諱。…以火焚香者,誠發於心也。」以香清淨身心,洗身存神,然後方能感通神明,以意役神。這說明香不僅是感通神明的媒介,也可以用來輔助修道人的修行。所以現代人多燒高香、頭香的行為是有反道教傳統思想的,道教講「香自誠心起,煙從信裡來。一誠通天界,諸真下瑤階」,認為燒香燒的是誠心,香只是媒介,是傳遞誠心與願望的工具,若是想以高香賄賂神明,這就完全背離香本身的含義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