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出於唐宋間。通志藝文略著錄。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太清部。又見於雲笈七籤卷十五。
天機經為道教經典著作,作者不詳,據說是唐代人,又名陰符天機經,為闡發陰符經而作。天機經的作者一定依經解經,讓更多的人瞭解陰符經。一般人讀陰符經覺得太精練,難以看透。如果本身體悟不夠,或者人生的經驗又不夠,可以看一下天機經,至少能夠瞭解它在說什麼。名曰天機,也是因為天有殺機、天有生機,嗜欲深則天機淺、嗜欲淺則天機深。
陰符天機經
原文
敘曰:有機而無其人者敗,有其人而無其道者敗。故易曰:即鹿無虞,惟入子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故聖人觀其時而用其符,應其機而制其事,故能運生殺於掌內,成功業於天下者也。易曰: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以聖人保之於靈台,以觀機變。卷之則自勝,舒之則勝人,察之則無形,用之則不極。易曰:陰陽不測之謂神。而陰符象之矣。故聖人不測之符,陶均天下而元所歸怨矣。夫!天為地主,道為德君,故聖人奉地而法天,立德而行道,舉天道而為經首,明地以奉之。易曰:乃順承天,待時而動。是故聖人將欲施為,必先觀天道之盈虛,後執而行之。舉事應機,則無遺策。易曰:後天而奉天時。
譯文
序言:有機會而沒有合適的人就會失敗,有合適的人而沒有正確的方法也會失敗。所以易經上說:追捕野鹿卻沒有虞官引導,只會迷失在山林中。君子應當見機行事,不如捨棄前往以免陷入困境。所以聖人觀察時機而運用相應的策略,順應機遇而處理事務,因此能夠掌控生殺大權於手掌之內,成就天下的功業。易經上說:君子把才能隱藏在身上,等待時機而行動。因此聖人將其保存在心中,以觀察時機的變化。收斂起來就能自我制勝,展開就能戰勝他人,觀察它卻無形,運用它卻沒有盡頭。易經上說:陰陽變化難以預測稱做神。而陰符經就呈現這種道理。所以聖人運用難以預測的策略,治理天下而沒有人會怨恨。天是地的主宰,道是德的君主,所以聖人尊奉大地而效法上天,樹立德行而踐行道義,以天道作為經典的開頭,彰顯大地來尊奉它。易經上說:於是順應並承接上天,等待時機而行動。因此聖人將要有所作為,必定先觀察天道的盈滿與空虛,然後再去執行。做事順應時機,就不會有失策。易經上說:在天時之後行動而尊奉天時。
昌
原文
夫!聖人法地而奉天,立德而行道。居天地道德之間,建莫大之功者,未有不因五賊而成也。五賊者,其一賊命,其二賊物,其三賊時,其四賊功,其五賊神,皇帝王霸權變之道也。是以聖人觀其機而應之,度其時而用也。故太公立霸典而滅殷朝,行三風而理周室,豈不隨時應機,驅馳五賊者也?故聖人立本於皇王之中,應機於權霸之內,經邦治身,五賊者備矣。則天下望風而從之,竭其性命而無所歸其恩怨也。乃謂之曰有道之盜,無形之兵,嗚呼,寇莫大焉。五賊在心,擒縱在手,治身佐世,莫尚於斯。經云:見之者昌,不亦宜乎?
譯文
聖人尊奉大地而效法上天,樹立德行而踐行道義。處在天地與道德之間,建立偉大功業的人,沒有不是依靠五賊而成功的。五賊分別是:其一為賊命,其二為賊物,其三為賊時,其四為賊功,其五為賊神,這是成就皇帝、王、霸的權變之道。因此聖人觀察時機而做出回應,估量時機而加以運用。所以姜太公確立霸典而滅掉殷朝,推行三種風尚而治理周室,難道不是順應時機、駕馭五賊嗎?所以聖人在皇王之道中確立根本,在權霸之術中順應時機,治理國家、修養自身,具備了五賊。那麼天下人就會聞風而從,竭盡全力而不會有恩怨之分。這就稱做有道德的盜賊、無形的兵器,唉,沒有比這更大的危害。五賊存於心中,掌控擒縱之術,修養自身、輔佐世事,沒有比這更高明的了。經上說:見到它的人就會昌盛,不也是很恰當的嗎?
身
原文
夫!人心,身之主,魂之宮,魄之府。將欲施行五賊者,莫尚乎心。事有所圖,必合天道。此則宇宙雖廣,覽之只在於掌中;萬物雖多,生殺不離於術內。則明天地不足貴以遠以厚,而況耳目之前乎?
譯文
人心,是身體的主宰,靈魂的宮殿,魂魄的居所。想要施行五賊之術的人,沒有比用心更重要的。做事有所圖謀,一定要符合天道。這樣的話,宇宙雖然廣闊,但觀察它只在手掌之中;萬物雖然繁多,但生殺大權不離術法之內。就明白天地並不因為遙遠和深厚而值得尊崇,更何況是眼前的事物呢?
機
原文
夫!殺機者,兩朝終始之萌,萬人生死之兆,處雲雷未泰之日,玄黃流血之時。故天之為變也,則龍出於田,蛇游乎路,此為交戰之機,故曰龍蛇起陸。人之為變也,則春行秋令,賞逆罰忠,此為顛墮之機,故曰天地反覆。天人之機,同時而發,雖千變萬化,成敗之機定矣。
譯文
殺機,是兩個朝代開始與終結的萌芽,是萬人生命生死的徵兆。處於雲雷尚未安寧的日子,天地混沌流血的時候。所以上天發生變化,就會有龍從田中出現,蛇在道路上游走,這是交戰的時機,所以說龍蛇起陸。人發生變化,就會在春天施行秋天的政令,獎賞忤逆之人、懲罰忠誠之人,這是顛覆墮落的時機,所以說天地反覆。天與人的時機,同時發作,雖然千變萬化,但成敗的時機已經確定。
藏
原文
夫!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智者能愚,愚者不必能智。故聖人時通則見其巧而建其功,時否則見其拙而昧其跡。故孔明序曰:太公八十非不遇也,蓋審其主焉。嗚呼,性命巧拙之時,識達行藏之勢,可以觀變察機,運用五賊。所以然者,夫!聖人所以深衷遠照,動不失機,觀天料人,應時而作。故易曰: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
譯文
有仁德的人一定勇敢,但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有智慧的人能夠表現出愚笨,愚笨的人不一定能表現出智慧。所以聖人在時機通達的時候就展現出他的巧妙之處並建立功業,時機不通的時候就表現出他的笨拙而隱藏他的行跡。所以諸葛亮在序中說:姜太公八十歲時並非沒有機遇,而是他審慎地考察他的君主。唉,在性命有巧有拙的時候,能夠識別並通達行止藏露的形勢,就可以觀察變化、洞察時機,運用五賊之術。之所以這樣,是因為聖人能夠有深遠的思慮和洞察,行動不失時機,觀察天象、揣度人心,順應時勢而行動。所以易經上說:知道進退存亡而不失去正道的,大概只有聖人吧?
靜
原文
夫!九竅者,在天為九星,在地為九州,在人為九竅。九竅之炁不正,故曰受邪。受邪則識用偏,識用偏則不可發機觀變。故九竅之急在乎三要,太公曰:耳、目、口也。夫!耳目口者,心之佐助也,神之門戶也,智之樞機也,人之禍福也。故耳無聰不能別其音,目無明不能見其機,口無度不能施其令。夫!三要不精,上不能治國,下不能治家,況兵者乎?懸人之性命,為國之存亡,靜動之間,不得無事,豈可輕而用之?
譯文
人的九竅,在天上對應著九星,在地上對應著九州,在人身上就是九竅。九竅中的氣息不純正,所以說會受到邪氣侵襲。受到邪氣侵襲就會使認知和運用出現偏差,認知和運用出現偏差就不能把握時機、觀察變化。所以九竅的關鍵在於三個重要部位,姜太公說:就是耳、目、口。耳、目、口,是心的輔助,是神的門戶,是智慧的關鍵,關乎人的禍福。所以耳朵不靈敏就不能辨別聲音,眼睛不明亮就不能看到時機,嘴巴沒有節制就不能發佈命令。這三個關鍵部位不精明,上不能治理國家,下不能治理家庭,更何況是用兵呢?(用兵)關係著人的性命,國家的存亡,在動靜之間,不能沒有事情發生,怎麼可以輕易地使用呢?
人
原文
夫!火生於木,火發而木焚;國生於奸,奸深則國亂。亦猶蠶能作繭,繭成則殺其身,人能生事,事煩則害其命。非至聖不能修身鍊行,防之於未萌,治之於未亂。夫!十圍之木,起於拱把;百仞之台,起於足下;治小惡不懼,必成大禍。嗚呼,木不相摩,火無由出;國無亂政,奸無由生。有始有終,是非不動。能知之,其惟聖人乎?
譯文
火產生於木,火燃起時木就會被焚毀;國家產生於奸邪之人,奸邪之人得勢國家就會混亂。就如同蠶能夠作繭,繭做成了卻會害死自己,人能夠製造事端,事情繁多就會危害自己的性命。不是至聖之人不能修養身心、修煉德行,在事情尚未萌發時加以防範,在國家尚未混亂時進行治理。十圍粗的大樹,是從很小的時候長起來的;百仞高的樓臺,是從腳下開始建起的;治理小的惡行不畏懼,必然會釀成大禍。唉,木頭不相互摩擦,火就無從產生;國家沒有混亂的政治,奸邪之人就無從產生。有始有終,是非就不會引發動亂。能夠明白這些道理的,大概只有聖人吧!
安
原文
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成,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彼此相盜,各獲其宜,俱不知為萬物化。故能用機者,法此三事,以道之盜而賊於物,物亦知為盜之道。聽以然者,貴得其時也,貴得其機也,故曰合其時而食,則百骸治,應其機而動則萬化安。乖時失機,則禍亂生也。
譯文
萬物盜取天地的精華而生成,人盜取萬物的形態來供自己使用,萬物盜取人的力量來進行種植。彼此相互盜取,各自獲得適宜的東西,卻都不知道這是萬物的變化。所以能夠運用機變的人,效法這三件事,用道的盜取之法來掠奪萬物,萬物也知道作為盜取的道理。之所以這樣的原因,是貴在得到合適的時機,貴在掌握關鍵的機會。所以說合乎時宜地獲取食物,那麼全身就會健康;順應時機而行動,那麼萬物的變化就會安寧。違背時宜、錯失機會,那麼禍亂就會產生。
神
原文
老君曰:功成不有,為而不恃。此全生立德之本也。夫!小人者,貪其財則以身徇利,愛其名則以力爭功,矜衒神跡而求神名,物共嫉之,必喪其命。欲益招損,是不神矣。夫!君子建大功而不恃,防小禍於未萌,退己進人,推能讓物,物共戴之;故不奪其利。自發神智,不能爭物,物共讓之,不居其後。為損招益,是以至神矣。故老君曰:為者敗之,執者失之。誠哉言也。
譯文
太上老君說:功成而不佔有,有所作為而不自恃。這是保全生命、樹立德行的根本。小人貪圖財物就會為了利益而犧牲自己,喜愛名聲就會竭力去爭功,誇耀神奇的事蹟而追求神的名聲,眾人都會嫉恨他,必定會喪失性命。想要獲得卻招來損失,這是不神明的表現。君子建立大功卻不恃功自傲,在禍患尚未萌發時就加以防範,退讓自己、舉薦他人,推讓才能、禮讓財物,眾人都會擁戴他,所以不會奪去他的利益。自己發揮神智,不去與物相爭,眾人都會禮讓他,不會位居他之後。因減損而招來益處,這才是極其神明的。所以太上老君說:有所作為的會失敗,執著佔有的會失去。這話實在是有道理啊。
聖
原文
假如千年一聖,五百年一賢,應日月之數所生,而大小之人定矣。夫!大人出世,應明德而建聖功;小人當時,則廢正綱而生禍亂。故太公說於西伯,知人望而己歸;周劉琨表於琅琊,識天時而未離;晉陵母自死,知明主之必興;括母不誅,見趙軍之必敗。故天道人事,賢者可以預知,佐非其人,夷於九族。故易曰:長子帥師,開國承家;小人勿用,必亂邦也。
譯文
假如一千年出一位聖人,五百年出一位賢人,他們順應日月的運行規律而誕生,那麼大人物和小人物也就確定了。大人物降世,會順應美德而建立聖明的功績;小人物在當世,則會破壞正常的綱紀而引發禍亂。所以姜太公向周文王進言,知道人心所向於是歸附;晉朝劉琨向琅琊王上表,能識天時而沒有離開;晉陵的那個母親自殺,是因為知道明主一定會興起;趙括的母親不被誅殺,是因為預見趙軍一定會失敗。所以無論是天道還是人事,賢能的人可以預先知曉,如果輔佐的不是合適的人,就會禍及九族。所以易經上說:長子統率軍隊,能夠開國承家;小人不可任用,否則一定會使國家混亂。
命
原文
夫!成敗之道未形,死生之機未發,小人能見,君子能知,則易見而難知,見近而知遠也。夫!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固必全其性命。
譯文
成功與失敗的趨勢尚未形成,生存與死亡的關鍵尚未顯現的時候,小人能夠看到,君子能夠知曉,這就是容易看到卻難以知曉的道理,看到眼前的情況就能知曉遠方的趨勢。看到時機的人會順應時勢去追逐利益,但都不能保證享盡天年。知曉關鍵的人會推究起源、把握結局,所以一定能夠保全自己的性命。
倍
原文
瞽者善聽,神不離於耳;聾者善視,心不離於目。其為聽也,神則專耳;其為視也,心則專目。耳之與目,遞為用師,當用之時,利絕其一。心之所主,則無事不精,猶有十倍之利,何況反覆?以此用之三思,精誠一計,順時隱顯,應機行藏。以此用師,固萬倍之勝利。
譯文
盲人善於傾聽,精神專注於耳朵;聾人善於觀察,心思專注於眼睛。盲人在傾聽的時候,精神就專注於耳朵;聾人在觀察的時候,心思就專注於眼睛。耳朵和眼睛,交替作為主導,在使用的時候,會完全排除其中一個的干擾。心思所主導的事情,就沒有不精湛的,甚至有十倍的好處,更何況反復運用呢?用這樣的方法來反復思考,精誠地謀劃一個計策,順應時勢或隱或顯,根據時機決定行動或隱藏。用這樣的方法來指揮作戰,必然會獲得萬倍的勝利。
物
原文
夫!人之心無故不動,生之與死,緣物而然。物動則心生,物靜則心死。生死之狀,其惟物乎?
譯文
人的內心不會無緣無故地波動,生和死,是因為外界事物而如此。事物運動則內心產生波動,事物靜止則內心也沉靜下來。生死的狀態,難道不是取決於事物嗎?
目
原文
目者神之門,神者心之主,神之出入,莫不遊乎目。故見機者,莫不尚乎目;能知機者,莫不尚乎心。
譯文
眼睛是精神的門戶,精神是內心的主宰,精神的出入,沒有不是通過眼睛的。所以看到時機的人,沒有不重視眼睛的;能夠知曉時機的人,沒有不重視內心的。
蠢然
原文
夫!道不為萬物而生春,萬物感春炁而自生;秋不為萬物而殺,萬物感秋炁而自殺。其為生也、不恃其恩,不求其報?故其恩大矣;其為殺也,不恃其威,不求其懼,其威大矣。凡物取而得之者小,不取而得之者大,故聖人不取。夫!君王有道無道,財人民治亂之機;謌謠或樂或哀,則時年豐儉之兆。時人不能省察,天地乃降征祥,或五雲騰起,七曜變行,皆因國風,是以然矣。且宋君失德,熒惑守心;及乎謝愆,退之三舍。用今儔古,皎在目前;以彼喻斯,豈勞心術?故智者悟於人事之初,而愚者晦於星象之後矣。
譯文
道不會為了萬物而讓春天產生,萬物感受到春天的氣息而自然生長;秋天不會為了萬物而進行殺戮,萬物感受到秋天的氣息而自然凋零。道在讓萬物生長的時候,不依仗自己的恩德,也不要求萬物回報,所以它的恩德是很大的;道在進行殺戮的時候,不依仗自己的威嚴,也不要求萬物畏懼,所以它的威嚴是很大的。凡是通過奪取而得到的東西是小的,不通過奪取而得到的東西是大的,所以聖人不奪取。君王有道還是無道,是人民治亂的關鍵;歌謠有的歡樂有的哀傷,是當年豐收或歉收的徵兆。當時的人不能省察,天地就會降下徵兆,有時五彩雲朵升騰,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運行變化,都是因為國家的風尚,所以會這樣。況且宋國國君失德,熒惑星(火星)停留在心宿;等到他謝罪改過,熒惑星退避三舍。用現在的情況和古代相比,道理就清晰地擺在眼前;用那個來比喻這個,哪裡需要費心思呢?所以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剛開始的時候就能領悟,而愚蠢的人在星象變化之後還糊裡糊塗。
生
原文
老君以無為有母,靜為躁君。夫!靜者,元炁未分之初,形於元炁之中,故能生天地萬物。亦猶人弘靜,其心不撓,則能生天下萬物也。
譯文
太上老君認為無是有的根源,靜是躁的主宰。這裡所說的 靜,是元氣未分之時的狀態,它顯現在元氣之中,所以能夠生出天地萬物。就如同人如果能保持內心的寧靜,不被外界干擾,那麼就能生出天下萬物。
勝
原文
勝,浸長也。天地之道,各自浸長,天則長陽也,地則長陰也。陰陽相招,一晝一夜,遞為君臣,更相制勝,故曰陰陽相勝。夫!開國用師,必侵天道,亦猶金火相交,而非交不伏也。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
譯文
勝是逐漸增長的意思。天地的規律,各自逐漸增長,天是陽氣逐漸增長,地是陰氣逐漸增長。陰陽相互吸引,一晝一夜,交替成為君臣關係,交替佔據優勢,所以說陰陽相互制勝。建立國家、動用軍隊,必然會侵犯天道,這就如同金與火相互作用,不相互作用就不能降伏對方。天尚且不違背這個道理,更何況人呢?
順
原文
易曰:剛柔相摩而生變化。變化不慝,故曰順也。夫!人之育身治性,尚不可逆時為之,而況經邦佐世之雄哉?
譯文
易經上說:剛柔相互摩擦而產生變化。變化不隱藏,所以說是順應。人在修養身心、陶冶性情方面,尚且不能違背時勢去做,更何況是治理國家、輔佐世事的英雄豪傑呢?
契
原文
至聖之道,窈然無為。無為則無機,無機則至靜。夫!律曆之妙,動則能知,體既虛無,莫得施其管。術亦猶兵者,不失其機,不露其釁,雖有智士,從何制焉?
譯文
至高無上的聖人之道,深遠而無所作為。無所作為就沒有機會,沒有機會就達到極致的寧靜。律曆的精妙之處,一旦運動就能知曉,其本體既然是虛無的,就無法施展其管理作用。術數也如同用兵一樣,不失時機,不露出破綻,即使有智謀之士,又從何處去制服它呢?
象
原文
奇器者,陰陽之,故能生萬物,亦猶人心,能造萬事,象矣。進前,象狀也。八卦、六甲,鬼神機密之事,剛柔相制之術,昭昭乎前列其狀矣。
譯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