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法宗壇01.18.2016 元始道長
一本萬殊,萬殊一本:道教史上的里程碑
進了嗣漢天師府的頭門,便可見一座三開門的石質牌樓—儀門。再沿甬道直走進入二門,額稱敕靈旨。直行十數步,拾級而上是雄偉的玉皇殿。玉皇殿的後面是一字排開而又相互連接的三組建築群落。東首是授籙院,中間是歷代天師生活起居的院子,額稱相國仙府,西頭則是萬法宗壇。
從門臉的建築規模上看,授籙院、萬法宗壇要比相國仙府更高大氣派華美。而相國仙府的門臉又矮又窄,顯得十分簡陋。其屋頂則是一撇一捺,前面一短搭,後面斜拖一長搭,單一的青灰色。有心的一看便覺出她實在象徵著一頂道士的帽子。帽子的前沿下嵌一小長方形的石質門額。當年上面橫書的是拙補西京。我猜它應是指漢留候張良協助劉邦底定天下後功成身退的掌故,既低調又恰當。在如今的上清鎮上仍可見到不少嵌著留候第的宅院。相國仙府,雖說也不錯,但稍覺張揚了些。授籙院是海內外道士們通過考核後授籙和頒發證書,禮拜祖天師張陵的地方。而萬法宗壇的誕生當可以說是龍虎山嗣漢天師府,乃至在中國道教史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萬法宗壇一方面智慧地蘊含著一本萬殊,萬殊一本以及天地無二道,聖人無二心、道一不二的哲學理念。其主殿三清殿抱柱對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對萬法宗壇最好的詮釋。然而更重要的是,她實質性地奠定了道教祖庭的歷史地位,而這一歷史地位是由張陵所開創的道教在龍虎山的天師府所確立的。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道門間的互動
眾所周知,張陵在龍虎山修道,後聞其曾任過江州令的故地巴蜀人民疹氣為害,遂帶弟子以近六十的高齡入蜀醫病醫心,創立五斗米道,傳至張魯已成二十四治,分設首鄰稱祭酒,使民誠信不欺,樂善好生,帶有政教合一的性質,雄踞巴蜀三十年,史稱民夷信向之。曹魏攻蜀,張魯恐生靈塗炭,封倉以降。被封閬中候,隨曹至鄴。據孔令宏、韓松濤所著的江西道教史,其中引用了猶龍傳的話:「系師魯,字公期,嗣師子也。大魏持節鎮南將軍,梁、益二州刺史。後隱修遺訓,以正始六年八月,亦于陽平化升天。」此處的遺訓既是囑其子張盛:「龍虎山祖師玄壇在焉,以印劍符籙授之,以宣吾化」,實在帶有擺脫控制的意味,隨返祖師修煉故地發展。因避曹魏耳目,人稱草堂隱修,此系一系。
在張魯逝世後,他的祭酒們乃各個自發立治傳教。於是在中國各地逐漸形成了各自不同流派的道教。如曾作過天師道女祭酒的魏華存,被稱為上清經籙派的第一代宗師。上清派高道輩出,著名的如楊羲、許謐、陸修敬、陶宏景、唐代的司馬承禎等,史稱茅山派。此外尚有相繼形成的閣皂山的靈寶派,其著名的道士有葛玄,宋代的林靈素等。在南昌西山尚有淨明派,其著名的道士有劉玉、黃元吉等。她們各自在社會上都具有較大的影響,為中國道教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道士們雲遊各地,故各派之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會有交集往來。即使天師們也不例外,如宋代的天師張繼先亦曾學習北帝道法,並傳其地祉法於世。張繼先還與林靈素交往,練習不少神霄派的經典。神霄派的道士還奉其為主法祖師,黃舜臣宣稱自己是張繼先弟子。據道家金石略之大元易州龍興觀宗與恆產記一文載,「我祖師韓真人,初與同志肖、路、杜三真人浮江而南,拜三十代天師,受天心正一法。得法而歸北方,學者遂共立肖、韓、路、杜四真人之教」,由此可見南北之間亦有互動。創立淨明派的何守證,尊張道陵為監度師,並使用天師道的正一五雷法。中唐道士吳筠曾在龍虎山一詩說:「道士身披血鬣衣,白日忽上青天飛,龍虎山頭好明月,玉殿珠樓空翠微。」被稱為南宗五祖的白玉蟾亦曾到龍虎山上清宮問道。
祖天師們沒有門戶之見,在當年的上清宮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高道在此切磋問道修煉。廬陵劉思敬,長遊蜀中,從靈寶陳君受丹砂訣,遍歷名山,年五十始入龍虎山為道士,自號真空子,尋主郁何道院。又如著名的全真派道士金志揚,時稱金蓬頭,永嘉人。他不但可在上清宮論道修煉,亦可招收弟子,如後來以書畫傳世的方從義,原是上清宮道士,亦可成其弟子。又如著名的全真道士桂心淵,先是從學上清宮道長熊尊師,後亦認可皈依全真。此外天師們還會延請社會上的各種飽學之士來龍虎山為道士們講學。如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弟子張留孫、吳全節曾師事李宗老,他還禮請臨川的雷思齊為龍虎山玄學講師。請進來,走出去。原龍虎山道士朱思本亦曾到淨明派的萬壽宮作住持。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張宗演自己也曾向朱梅靖習傳帝令寶珠五雷祈禱大法。
道門間的整合與萬法宗壇的誕生
雖然道門中的互動沒有停止過,但有計劃的統一之勢尚未形成。歷史曾提供過一個機會,南宋嘉熙三年(1239)理宗賜三十五代天師張可大妙觀先生、提舉三山符篆。只是伴隨著戰亂,與南宋的終結,提舉之事進展該不會很大。進入元代以後,此事方有了實質性的進展。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敕命張宗演主領江南道教,賜二品銀印。授權自己給牒度人為道士。並令路設道錄司,州設道正司,縣設威儀司,皆屬其管轄。在京師建崇真萬壽宮,敕張宗演弟子張留孫主持。並封張宗演為嗣漢天師。至此嗣漢天師府方正式誕生。天師的稱號獲官方認可。張宗演每次進京都選調龍虎山優秀的弟子隨行,先後有張留孫、吳全節、夏文詠等,後來他們先後都受封為玄教大宗師。
其中,張留孫博學多才,言行謹慎,許多朝廷大事,世祖都徵詢他的意見。延佑二年(1315)加封開封儀同三司、特進上卿、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其頭銜多達四十餘字。他受到了五朝皇帝的恩寵,共曆47年。在這期間,他把行事優秀的弟子或委以京師道職,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務。然其簽署,除自己外仍加蓋天師印鑒。玄教人才大都來之於龍虎山,故近代學者陳垣說:「玄教由正一教分出,實一教而二名」,此說不無道理。當初世祖欲將封張留孫為天師,張留孫回答天師有世嗣,臣不能為,皇帝才改封其為玄教大宗師的。
從中央到地方道教的領導既然大都為龍虎山宗所主事,至此統領三山符籙而誕生萬法宗壇也就成為必然。
萬法宗壇從文字上的出現最早當見於元代虞集所撰門貼。虞集(1272-1348)字伯生,號道園,元代著名詞臣,是當時文壇領軍人物。他和道教結緣甚深,與張留孫、吳全節交往尤密。他在為龍虎山宮觀寫的一組對聯中對萬法宗壇門寫道:綠章封奏通三景,絳節趨朝引萬神。
萬法宗壇是元以後龍虎山天師得封正一教主。大正一的格局形成後,始可能出現,且一定設於龍虎山。疑此系大上清宮之門聯。唯婁志稱依洪武之舊,萬法宗壇在天師府內,或元時原在大上清宮,明初移建歟?尚待考。
這裡可以指認的是,據元明善和婁近垣所修的兩本龍虎山志的不完全統計,大上清宮觀建築共有宮觀三十七所,只是其中未見有萬法宗壇。由此可知,萬法宗壇最終設在天師府中是確定無疑的了。又從明世宗嘉靖五年(1526)敕中官吳猷會同江西巡撫重修大真人府,建天師家廟、萬法宗壇、敕書閣的記載上,萬法宗壇亦應設在天師府中。如今的萬法宗壇院中一左一右種著兩株巨大的羅漢松,一雄一雌。雄的龍盤虎踞,森然蔽天,雌樹清秀挺拔。她們的栽種絕非臨時所為,據測算,其樹齡皆近千年。所以萬法宗壇是由當年正一玄壇演變而成的說法也是有可能的。只是古樹無言,待後人考證吧。
萬法宗壇的誕生昭示著中國道教發展的必然,所謂合而必分,分而必合。歷史發展到今天,海內外的道眾皆到祖庭天師府來授籙,天下各地的遊客不停地到祖庭來觀光,應該說是有她的必然。工業文明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精神失落的現實,使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轉而尋找天人合一,道法自然這樣古老的東方智慧。我們道教界亟應乘勢而起,整合發掘,承傳道教中的哲學、醫學、養生等元素。如此方可將道教文化轉而發展到文化道教,更好地提升自己,為人類文明與和諧社會作出應有的貢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