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論道釋實相-顯出生命的修行 一

論道釋實相-顯出生命的修行 一 11.30.2015 元始道長
近來看了不少國內外道教專家學者的著作,感歎千古道教為人所歪曲,強忍悲痛,作此駁文,微薄之力,意在撥亂反正。但願能正其視聽,吾心滿足矣!
一、道教模仿釋教放生、素食嗎?
道教自古都是愛生、護生的宗教,早在列子中就記載稱:「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孟子也稱:「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禮記·王制中說:「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除了祭祀和舉行宴會,平時大都是不殺牲畜的。上古之時,人們都已經有了這種可持續發展的認識,道教繼承了這一優良傳統,後來被佛教發展,興盛起來。
至於素食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齋戒禮儀。據周禮規定:有資格吃牛肉的是天子。諸侯平時只能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牛肉。大夫平日只能吃豬肉、犬肉,每月初一才能吃羊肉。而百姓庶民呢?孟子說,五十者才可以衣帛,七十者才可以食肉。大戴禮·易本命稱:「是故食水者善遊能寒,食土者無心而不息,食木者多力而拂,食草者善走而愚,食桑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捍,食穀者智惠而巧,食氣者神明而壽,不食者不死而神。」
道教的修持是厭惡血食的。道經說:「真人體質清虛,不染穢惡,妖魅陰濁所聚,惟喜血食。」這種說法在上清派的典籍中尤為廣泛。黃庭內景經稱:「沐浴盛潔棄肥薰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反老得還嬰?」原始佛教僧人的行持是日中一食,托缽一家或七家,信家給什麼吃什麼,不撿葷素。但如果連討七家皆不得供養,那就只有餓著了。縱觀如今保持原始佛教之風的泰國、老撾、斯里蘭卡等信奉小乘佛教的國家,那裡的僧人也從沒有非素不食的習慣。早期佛教雖然嚴格禁止殺生,要求淡泊修身,不貪圖口腹之欲,但未嚴格禁止肉食。根據後秦時譯出的十誦律中說:「我(指佛)聽三種淨肉,何等三種?不見、不聞、不疑。」既可食三淨肉,說明並未絕對禁止佛教徒肉食。也一直是肉食。中國佛教素食制度的始作俑者是南朝梁武帝蕭衍。他讀了大涅槃經之後感觸頗深,於是以佛教徒和皇帝的雙重身份,接連頒佈斷酒肉文、論酒肉敕、喝斷肉律、禁犧牲文等詔令。既用佛教戒律,又用強制的行政命令,禁止食用酒肉,甚至不許用畜禽作為傳統的祭祀用品。上行而下效,文武百官和老百姓,無論自願或不自願,都風行素食。
綜上所述,道教放生、素食是古有的制度,並非模仿佛教。
二、道教模仿佛教的大藏經創制了道藏嗎?
藏者,書籍貯藏之所。漢王充論衡·別通:「周監二代,漢監周秦。然則蘭台之官,國所監得失也,令史雖微,典國道藏,通人所由進,猶博士之官,儒生所由興也。」漢代即已將藏用作藏書之庫。道教藏經經目,最早已經著錄于魏晉時期葛洪抱樸子‧遐覽中,後簡寂先生陸修靜重修靈寶經目,編成三洞經書目錄,將道經訂為三洞各十二部,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唐朝開元年間,唐玄宗敕修開元道藏一部,為中華道藏之始。
而佛教直到西元十世紀,北宋開寶年間始以木版雕印佛經,世界上第一部佛教大藏經開寶藏方告問世。前者後者相差二百多年,難道是二百年前模仿二百年後嗎?至於道、佛二家的三洞與三藏,其區別在於,教三洞是指洞真、洞玄、洞神三位教主所說的經教三藏是指經、律、論三種經文類別,二者名稱一字之差,含義實則風馬牛不相及。
三、道教模仿佛教,樹立了一系列神祇偶像嗎?這更讓人嗤之以鼻。
道教本就是多神教。道教認為,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一切萬物都是大道一氣所化,萬物有神,萬物有靈,不單大自然中有無數的神靈,人的身體中亦有無數的神靈,這是我國古代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理論所造就。而原始小乘佛教只認定釋迦牟尼佛一人是佛,而沒有大乘佛教所描述的無量無邊恒河沙數佛、菩薩等。而南宋末年,佛教把早已成為中國民間百姓敬仰的關聖帝君,編造為佛教的守護神伽藍,更讓人無法想像與啼笑皆非。
大道本無形,而應化則有相。設立神像乃是神道設教,是為了方面教化民眾而設。至於神像的來歷,源自於上古的祭禮,祭祀先祖時要設位。儀禮·特牲禮云:「屍,所祭者之孫也。祖之屍則主人乃宗子。禰之屍則主人乃父道。」說文解字亦稱:「屍,神像也。像臥之形。」本義為祭祀時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後來慢慢地演化為神像。道教沿用上古禮儀,立像供奉,以示上不忘祖宗之德,下教化世人以禮樂,又怎是模仿佛教而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