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學四訣07.06.2010
心學四訣來自于王陽明的王門四句教,具體內容包括: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這是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
良知是心之本體,無善無惡就是沒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發之中,是無善無惡的,也是我們追求的境界,它是未發之中,不可以善惡分,故無善無惡;當人們產生意念活動的時候,把這種意念加在事物上,這種意念就有了好惡,善惡的差別,他可以說是已發,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惡;良知雖然無善無惡,但卻自在地知善知惡,這是知的本體;一切學問,修養歸結到一點,就是要為善去惡,即以良知為標準,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動。
但是有時候人的判斷會出現錯誤,也就是意之動出現了錯誤,即不能正確地分辨善和惡,把惡當作善,把善當作惡,那麼他的良知也會出現錯誤,從而格物也會誤入歧途,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因為此時的心已經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這時就要反求諸己。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回到無善無惡的狀態了,才能有正確的良知,才能正確的格物。
什麼是有理,只要格物致知來達到一顆沒有私心物欲的心,心中的理其實也就是世間萬物的理。天理不是靠空談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實踐,靠自省,即知行合一。心中有天理,無私心,就好比世間有規矩,有規律,有規矩就能丈量世間萬物的方與圓。無論有多少方和圓,無論這些方和圓的大小,都能靠格物致知揭破其規律,不然這些規律就是不正確的。
天理就在人的心中。
王陽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養性以遊於造物,閑觀物態皆生意,靜悟天機入穴冥。道在險夷隨地樂,心意魚鳥自流形的真樂或真吾狀態。這種境界是超凡脫俗,擺脫個人名利毀譽貧富窮達束縛的自由狀態。在這種至樂境界之中,人與大化流行,逍遙于人生山水之間,實現了社會與自然、理性與感性、美與善相統一,達到了一種活潑潑的怡悅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陽明的良知體驗美學,值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的觸摸體驗。王門四句闡述了心體、性體和良知在其心學體系中所具有的多重意蘊,指出心、性、理三者的內涵,並不如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完全等同的,並應用心性無善無不善的分析,指出王陽明所說的至善,是超越道德善惡的不可執之善。最後,通過對本體與工夫之間關係的分析,揭示了這四句教所內含的潛在矛盾,指出此矛盾是心學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理解這四句話,人生中所有的困惑將變得清晰,所有的猶豫將變成果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