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 星期二

修行必須經歷的丹道

修行必須經歷的丹道03.22.2012元始道長

走出丹道執相迷途

道家、道教金丹太極修真文化,自悟真篇問世以來,宣導悟真的丹道文化體系,以修持本心、真心為綱領,是為道門知真、修真、至真的煉金丹法門,逐漸走向正教合一、知行合一的修行之路。

一、丹道文化中的問題

道家道教金丹文化由於「漢唐神仙皆隱晦「的社會原因,大多丹書沿用固有的道學語言,以隱喻的形式來表達煉金丹的道理。丹經隱語現象,既成為世人難以獲得修真之理的一種困難,又提供給後世偽師、邪師、盲師和自詡傳人們,能夠赤裸裸地忽悠大眾的腐敗溫床。

甚至有人能夠打著悟真篇的旗號,卻肆無忌憚地用悟真篇所批判的內容,自吹自擂其為正宗丹道,依然在今天尚能囂囂自得,瞞天過海。究其原因,都是道學隱語不能得到合理解釋所造成的。

丹道失去修煉人類本性得全真的修煉目標,不以修煉本真、本心為目的,而以各種攻磨法在社會上流傳,這些嚴重地禁錮上智者的心靈。這些也能從那些自詡正宗傳人、正宗丹法現象,看出戊不朝真的一些情況。

要理解戊不朝真的含義,重點應從戊、真二字去破解。若單單用來說明戊日,似乎顯得過於牽強。為什麼就不能用來說明是戊土、戊己呢?為什麼就不能用來說明修真者的得一的知真呢?而一定是指的朝向、朝覲、朝聖的朝真。是指心性的修持,非指外在的景象。

自王重陽創立全真道始,道教修真修的是人類的本心、本性。雖然這是在追求全真的出陽神的脫胎神化,但道教也似乎無法回避本心修煉問題。歸根結底,也還是一個戊土朝真戊不朝真的修煉方法方向問題。

也就是說,沒有,則修真者不能至真、朝真。一個虔誠的修真者,若長期處於戊不朝真的修煉情況,就是道門批判的靜坐孤修氣轉枯有法無財枉用強了。

什麼是有法無財枉用強呢?就是一個修真者一直在用所謂的妙法修煉,卻一直不能識沉浮,明主客(悟真篇原序),不能掃除妄念,做到諸慮頓息,不能做到無心心即真心(至真訣)的煉己煉到無己時,不能喚回金公,讓主人回來,是未能叩開陰陽之竅的玄關,是為不能得戊土之動,也就戊不朝真的修行錯誤。

那麼,這樣的修真者,就成了丹書批評的一輩子盡在鬼窟中作生涯的盲修瞎練。

二、法財兩用的修真原則

故丹書提出法財兩用的修真原則,要求修真者既要方式方法對路,還要注意求財的得一。否則就會墮入盲修瞎練的枉用強

也可以這樣去理解,修真者在沒有得一的情況下,在沒有獲得太極佈妙的情況下,在沒有真種的情況下,入手階段的修煉,基本逃離不掉盲修瞎練的窠臼。

所以,悟真篇指出:「如其未明本心,則猶滯於幻形。」又說:「鼎內若無真種子,猶將水火煮空鐺。」就是針對修真者因方向不明確,不知道妙自無心現太極的獲真神的道理,不能還丹,而落入鬼窟的錯誤而言。

其實,歷代祖師批判流傳丹道,大多是執一己之陰的孤修法門。如張三豐祖師說:「未逢師時急求師,已遇師時急求藥。」這個就是指修真者獲得的本心。祖師又說:「金花朵朵鮮,無錢難修煉。」這個就是指修真者獲得的內財的藥。祖師還說:「再休誇清淨無為,也得還丹。」批評修真者,請不要給我吹噓您在清修、在清淨打坐,那些都是一己私欲的孤修,無論如何還是要拿還丹來說事。

這樣的評判丹詩,在正統道家文化經書裡面,實在是太多了。而這樣的錯誤,幾乎是近當代丹道常見的錯誤。故而悟真篇告誡我們,要「未遇真師莫強猜」,其原因大抵就在這裡。

道家、道教修真,把這個稱做真種、真心、真神、彼家的白虎,或者七返還丹。而道家把這個稱做本來面目,也用開悟這個術語,來形容它對修真的重要價值。

悟元子說:「法者,修持鍛煉之作用;財者,誠心祈求之禮物。」法是指修真者獲得真神的修煉方法,而財是修真者得正法的正心誠意,所獲得的本心。

這就有一個答案,一切修真的正確與否,在沒有達到機死神活的得真種前,修真者在沒有開悟之前,大多是停留於後天識神的打磨自己,故大多也是盲修瞎練的。這就是丹書一再要求修真者必須得一的根本原因。

三、戊土朝真對修真的意義

修真者要想獲得本心、真心的方法是什麼呢?悟真篇說:「二物會時情性合,五行全處龍虎蟠。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明確告訴修真者,它靠的是是修真者的戊己之功。

再來看看戊己的含義,易經定奇數為陽,偶數為陰。十天干配五行,戊己為中央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故戊己也泛指陰陽。具體而言,五行之氣的金木水火土,都有陰陽。拿戊己來說,戊土主動,屬陽;已土主靜,屬陰。寂然不動者,己土也;感而遂通者,戊土也。這是修真者「為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時,心意運用的一種陰陽表達。而修真者是要漸漸退卻後天的欲望之心,也就是己土之陰,復還戊土之陽,才能獲得退陰後的本心。

故呂洞賓黃鶴賦說:「還丹七返,因有動而方有靜。」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修真者能否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清淨,是靠修煉出自己本心的,才能獲得用真心制伏妄心,這個才是動之真靜,其它的打坐入靜,都是有分別心的靜,不算修真的真靜。

修真時一定要明白得藥的道理。如果這個方向都弄不明白,就會一直滯留於後天煉養的幻形當中。故悟真篇告誡說:「咽津納氣是人行,有藥方能造化生。」

歷代正統丹經談修真,總在強調藥與財的重要性。

戊土朝真的實質,是金丹四百字說的:「真土擒真鉛,真鉛制真汞;鉛汞歸真土,身心寂不動」的得一。如果一個修真者不能得一,就是火候不到,修持力不到,自然就成為戊不朝真了。

所以,悟真篇又說:「離坎若還無戊己,雖含四象不成丹。只緣彼此懷真土,遂使金丹有返還。」進一步強調戊己之土,是丹道修煉的根本,是丹道全憑戊己成功理論源泉。

從這些方面去看,修真的道理其實很簡單,而難就難在戊己之功的個人修行上,要實現人心絕,則道心見的返還本心,是一件極其艱苦的人生修行。故張三豐說:「願至戊畢字」,把戊土修煉到極致,才能得全真。

由此看來,戊土朝真對修真的意義,對修道而言是不可小覷的。

戊不朝真是近當代道教演化出來的一種術語,分析清以前好像沒有這些說法。這一明鑒也讓道長深深體會到近當代道家、道教的故弄玄虛氣息,實在是讓我輩後學,莫名地喘不過氣來。

本想從全真道的文獻中,去尋找戊不朝真的出處,但案頭實在沒有幾本可資參考的全真道文獻。在既想表露對戊土朝真的意思,也苦於沒有資料可供查閱的情況下,也就只好效仿前人,如此大膽臆測一回:「戊不朝真」一句,或非道長自創,有出自全真道的可能。若是出自全真道的話,則其是用來警示修真者,要懂得戊土朝真的道理,不要滯留於戊不朝真的境地,是出於指導修真的原因,而造就的道學新名詞。

在道家、道教傳統文化而言,紀時紀年多用十二地支,而非十天干。就道家五行配天干去看,將戊解釋為戊日,實有「火候不在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一樣的臆測成分在裡面。

管見若此,期盼從事全真道研究的學者,能夠從全真教論戊己之功方面,尋找到戊土朝真戊不朝真的答案,以從修真的視角,提醒道眾走出丹道執相的迷途,以朝真為歸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