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0日 星期一

修行必須經歷的靜坐

修行必須經歷的靜坐與丹道03.22.2012元始道長

修行本沒有境界之化分,為方便教引,便將所修分為當下六境:第一境界是身安靜,第二境界是識神安靜,第三境界是心神安靜,第四境界是身心安靜,第五境界就是身心靜,第六境界就是入靜步虛

人有三神:一是元神,二是心神(平時所說的潛意識),三是後天意識(後天的知識大腦意識)。這三神是互相纏繞,互相影響的,但平常最起做用的是後天識神,關鍵時刻起做用的是心神,最終升天的是元神,但在平時這元神,基本上就是自己感覺不到的,也用不起來的。

打坐時,是用後天的意識,也就是後天的識神,後天的學到的知識,去引導安排打坐內容,但正好相反的是,所安排的打坐內容,正是要去掉後天識神的。後天意識、後天知識太多太雜,會影響人的心神四處亂想,而不能專一,使心神不能出現。

當我們用數吸或守一的方式來打坐時,就會讓後天意識進入到專一或如剛清理完的磁片一樣,當清理完成後,後天意識所在的大腦就會有一種非常清亮的感覺,這種感覺出現時,就是後天意識最弱的時候,此時心神就能在後天意識最弱的時候出現。

但由於後天意識是能影響心神的,所以在心神出現時,就已經帶著前面後天意識所種下的守一數吸的慣性思維,所以此時出現的心神,同時也是具有專一屬性的,換句話講,也就是心神出現時不帶有各種亂七八糙的想法,它也只有一個想法,當心神帶著專一的想法,或空無所有的思法出現的時候,就是一種心空的感覺,此感覺同上,和大腦的那種清亮空明的感覺是一樣的,但發生的位置不同,心神的這個感覺發生的位置就是心臟,此時會感覺心臟也會發生清亮空明的感覺。

入身心安靜的境界時會有兩個靜,一個靜是思想意識,識神靜下來,才會出現腦袋位置裡面的空靈,一個靜是潛意識,心神靜下來,才會出現心臟位置裡面的空靈感,但是用身空法也罷,守一法也罷,多數都是只入身心安靜境界中的第一個靜,思想意識之靜,僅出現腦袋空明的修感,很多人都只是思想意識靜下來,雖然自己也覺得很靜了,但實際上潛意識沒有靜下來,所以就只能達到腦袋位置的空靈感,而始終修不到心臟位置的空明感。

這個靜就是兩個靜:一個是思想意識,一個潛意識,這兩個都靜了,就都靜了,可以試試修空法,修空法是最為快速的進入身心安靜境界的,先修到身心安靜體悟一下身心安靜境界及之前境界的修行感悟,然後再去破空或轉修守一,由其是轉修守一也比平常人要快的多的,潛意識不需要知道,潛意識就是一個小孩子,自己的思想意識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如果您的思想意識一直不停的在教他這人是好人啊,這人是好人啊時間長了,潛意識被洗腦,那麼一遇到這人或一想到這人,自己的潛意識就會覺得這人是好人啊,就是這樣的道理,所以說修行是由自己的識神來操控的。

所以有時候,修行就如剝熟雞蛋,用雞蛋皮剝雞蛋皮和雞蛋清,其實就是一個用後天意識他自己來清理自己,同時去清理心神的一個過程。如果達到心神空明的這個過程時,就已經能進入到身心安靜的打坐境界。接下來就要不斷的重複這個身心安靜的打坐境界,為什麼要重複這個境界呢?因為要用這個境界和這個境界帶來的感悟感受,來不斷的清洗、影響、改變自己的後天意識和心神的主思維狀態,讓自己在這個境界中,不斷的去感受感悟這種清亮空明所帶來的這種心身愉快的感覺,同時去體會這種象在空靈的大山中的這種離世的感覺,來不斷的改變自己,從後天意識和後天心神上改變心性。

一個人如果沒有很好的心性,那麼不用去管他怎麼吹,他一定不曾很好的打坐修行過,同樣這句話也只有修行過的人才會認同,才會理解,之所以會認同,會理解,是因為他經歷過。

在打坐入靜中一一印證,即時,自己的心性就會和打坐同時變化。每天只需要拿出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時間,去修習一打坐入靜。坐姿是外物,心靜是根本。如果坐不好,就去如上學時坐在椅子上正坐即可。只要能心靜即可,但心靜先需身靜,所以什麼樣的坐姿不會很影響自己的心靜,就是有利於坐姿。也就是說,如果自己很胖就是盤不上腿,硬是去盤會很痛苦且不舒服,身體不舒服,這痛那癢的,心怎麼能夠靜下來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