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02.03.2003元始道長
中華文化的內核是和,是和文化,太極文化是中華最古老的文化之一,正是和的象徵。
在前理性階段,人類最早的崇拜是生殖崇拜,人類最早的思維是神話思維。中華祖先最初探索世界本源,從遠古的伏羲高舉三足鳥太陽和女禍高舉蟾蜍月亮這兩個美麗動人的故事起步,走過斬荊闢棘(榛莽荊棘)的蠻荒時代,在原始神秘生殖崇拜的母體躁動中,孕育中華太極文化陰陽思想的文明基因和鮮活的源頭。
歷經神話思維階段之後,祖先開始理性思維進程,原始陰陽思想昇華為天人合一的整體宇宙觀念,中華太極文化以完整的形態掙破生殖崇拜厚重的外殼脫穎而出,她劈開天地混沌,穿透蒙味沉暗的神學天幕,出現在東方世界。
道家在五千年前走上舞臺。老子,這位道家的創始人,為後人留下完美呈現中華太極文化的經典文本道德經,其中充滿中華太極文化的智慧。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衍生人類及世界間萬事萬物。
黑白相擁的畫面,乃是宇宙萬物運化的全息穩態模式,它極為深刻地概括陰陽易理,生動地表示宇宙的結構及其運動規律。圓圓的太極圖,一條白眼陰魚,一條黑眼陽魚,魚頭魚尾互相環抱,它們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親親和和交遊互回,並處於一個有機整體太極裡。
有人說:練太極必須懂得周易,因為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本。而太極陰陽學說,又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思想根本。
周易的另一個核心思想是太極學說。周易‧繫辭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兩儀即指陰陽。
而莊子‧大宗師:「夫!道…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不為深。」這兩句話都涉及宇宙的本體。
太極圖以黑為陰,以白為陽,黑白相依,相抱不離。陽變陰合,而生水、水、火、土、金、木。五氣順佈,四時行焉。五行陰陽也,陰陽太極也。
太極僅從字面上看沒有太多的意思,至高至大,至廣至簡的太極,實際上就是一個和諧。太極圖巧妙地把太極、陰陽、五行、四時,萬物聯繫起來,高度凝集中國古代的智慧。
太極這一概念影響儒學、道教等中華文化流派。易緯乾鑿度和列子談到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宇宙五階段說法。
宋儒周敦頤在太極圖說開篇就說:「無極而太極。」這把老子提到的無極一詞注入理學含義。也就把無極的概念與太極聯繫在一起。
清代乾隆年間太醫院彙編的醫宗金鑒則採用五階段說法(聶文濤談周易):「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
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未有宇宙氣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氣。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繫辭又說:「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其意指浩瀚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包含著陰和陽,以及表與裡的兩面。而它們之間卻既互相對立牽制又相互滋生依存的關係,這即是物質世界的一般律,是眾多事物的綱領和由來,也是事物產生與毀滅的根由所在。
天地之道,以陰陽二氣造化萬物。天地、日月、雷電、風雨、四時、子前午後,以及雄雌、剛柔、動靜、顯斂,萬事萬物,莫不分陰陽。人生之理,以陰陽二氣長養百骸。
經絡、骨肉、腹背、五臟、六腑,乃至七損八益,一身之內,莫不合陰陽之理。太有至的意思,極有極限之義,就是至於極限,無有相匹之意。既包括至極之理,也包括至大至小的時空極限,放之則彌六合,卷之退藏於心。可以大於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圓周和空間,也可以小於任意量而不等於零或無,
以上是太極二字的含義。
太極文化有兩大鮮明的特徵:一是豐富的陰陽思想,由「一陰一陽謂之道」,逐步演化為解釋世界的陰陽相蕩、陰陽轉換…陰陽的產生、發展、運動和變化,最後落實到一個美好的追求、平衡穩定的和字上:陰陽調和。二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其中心思想是贊天地化育、人與天地參、與天地同流,人與自然天地混然一體,和諧相處。主張人與萬物一樣,都是天地的產物,都源於氣的演變。「人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呂氏春秋‧貴生),「萬物非萬物,與我同一體」(洗髓經)。
人應遵循自然法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人應同情體恤自然,萬物,仁民愛物,民胞物與。
最後的結論是物我皆朋友,人與自身和,人與人和,人與天和,人與地和,人與萬物和。
太極文化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兩翼互補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占分量最大,並對傳統文化的各個層面起主導和支配作用。
道家文化是中華文化另一重要支柱。道家崇尚自然,主張天道自然,順其自然,致虛極、守靜篤,清靜無為,「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和睦相待,把和作為至上境界。和文化也是和諧文化,是以和諧的內涵為理論基礎的文化體系,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最先進的思想文化,是創建和諧社會與創建和諧世界的前提條件。
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範疇。時至今日,和為貴、和氣生財、家和萬事興等,飽含傳統和文化意蘊的用語,仍經常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綜上所述,太極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和的象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