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8日 星期日

得道

得道02.11.1999元始道長
山有玉草,林以之不凋,人懷道形,體以之永固,資熏日永,變質同神,煉神入微,與道冥一,智照無邊。形超靡極,總色空而為用,含造化以成功,真應無方,其惟道德,道有深力,徐易形神,形隨道通,與神合一,謂之神人,神性虛融,體無變滅,形與道同,故無生死,隱則形同於神,顯則神同於氣,所以蹈水火而無害,對日月而無影,疾雷破山而不驚,白刃交前而不懼,視名利如過隙,知生死如潰癰,存亡在己,出入無間,身為滓質,猶至虛妙,況其靈智益深益遠乎。
生神經云:身神並一,則為真身。
西升經云:形神合同,故能長久。
虛無之道,力有淺深,深則兼被於形,淺則惟及於心,被形者,神人也,及心者,但得慧覺,而身不免謝,何者,慧是心用,用多則心勞,初得少慧,悅而多辯,神氣漏泄,無靈光潤身,遂致早終。經雲,屍解,此之謂也,是故大人含光藏輝,以期全備,凝神寶氣,學道無心,神與道合,謂之得道。得道之人,身心有五時七候。
心有五時者:一、動多靜少,二、動靜相半,三、靜多動少,四、無事則靜,事觸還動,五、心與道合,觸而不動。
心至此地,始得安樂,罪垢滅盡,無復煩惱。
身有七候者:一、舉動順時,容包和悅,二、宿疾並消,身心輕爽,三、填補夭傷,還原覆命,四、延數千歲,名曰仙人,五、煉形為氣,名曰真人,六、煉氣成形,名曰神人,七、煉神合道,名曰至人。
雖久學定,心身無五時七候者,促齡穢質,包謝歸空,自云慧覺,復稱成道,實所未然,可謂謬矣。
司馬所言事心之功,始終完備,條理精密,雖不如前二段之直捷,然循而行之,即入勝定,且無一言及鉛汞龍虎,見趣尤為卓越,豈惟羽流所當宗,亦吾人事心所不可闕也。
王棲雲盤山語錄曰:修行之人,當立決定志,時時刻刻,精進煉心,不預未來,不可記憶體勝心,便望超脫。修行之人,當觀此身,如死囚之入市,步步近死所,以死為念,事事拼割,雖有境物紛萃,周匝圍繞,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念念盡忘,此身亦捨,何況其他,以此煉心,故見功疾。修行之人,每在動處靜處,一切境界裡,行住坐臥,念念在道,逢魔不變,遇害不遷,安穩處亦如此,險巇處亦如此,拼此一身,更無回顧,精進直前,生死不懼,便是個有志底人也。以上言立志。
初學修煉心地,把從來私情眷戀,圖謀計較,前思後算,坑人陷人底心,一刀兩段著,又把所著底酒色財氣、是非人我、攀緣愛念、私心、邪心、利心、欲心,一一罷盡,外無所累,則身輕快,內無染著,則心輕快,內外輕快,久久純熟,自無妄念,更時時刻刻,護持照顧,慎言語,節飲食,省睡眠,表裡相助,塵垢淨盡,一物不留,他時自然顯露,自己本命元辰,受用自在,便是個無上道人也。
修行人,把自己從來心上染習得偏重底念慮著功夫,用氣力鍛煉割捨去,乃至此身限到也要捨,況在心裡底俱是虛妄,一一除盡,便無煩惱礙也。身外一切事物,不足留心,眼前來往,與蚊蟲相似,拂去則快,便自心上難遣底遣去者,那裡便是輪迴種子。二六時中,理會自己心地,看念慮生時,是邪是正,邪念則便泯滅著,正念則當用著。不論晝夜,時時刻刻,動裡靜裡,把這一片頑心,裂教粉碎去。隨過即追,追之又追,以至絲毫不存,本源清淨。絲毫之過必除,細微之功必積。一斬齊斷,一念真常,永劫綿綿,乃無變壞。以上言治心。
若在萬事萬塵境界裡面,來去纏縛,雖相應和,要自作得主,不一向逐他去,如護眼睛,但有纖塵,合眼不受,如此保護,久久見功,但心有受,便被他引將去,便作主不得。物來要識破,境來要應過,應過一番,便同應過一舉。修行之人,煉心應事,內先有主,自在安和,外應於事,百發百中,粉骨碎身,惟心莫動,至如何者為先,何者為後,俱是假物,有甚定體,心要死,機要活,只據目前緊處,應將去,平平穩穩,不動不昧,所謂常應常靜也。修行之人,外緣雖假,不可不應,應而無我,心體虛空,事來無礙,則虛空不礙萬事,萬事不礙虛空,如天地間萬象萬物,皆自動作,俱無障礙,若心存我相,事來必對,便有觸撥,急過不得,築著磕著,便動自心,自心既動,平穩不得,且作苦終日,勞而無功也。居大眾中,及有作務,專防自心,不可易動,常搜己過,莫管他非。以上言應事。
棲雲所言,剛果決烈,直下一刀兩斷,大修行人,事心當如是,若不奮決定志,厲剛果氣,只恁悠悠度日,是人雖曰修道,而抖擻不下,擺脫不得,終為妄緣纏繞,流入情見,生死輪轉不停,道不可得而成矣。
清靜經曰: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洞真子曰:此遣有歸空之事,凡人內而心上有許多攀緣妄想,外而形上有許多榮辱利害,遠而一切物上有許多貪求染著,分之則為三件,總之只是著了一個有,所以古仙教人修行,須先去有,若不著在有上,自然是空,心無其心者,一切妄想攀緣,經營算計皆是虛幻,並無實性,從幻緣起,亦從幻緣消,覓個真實處,了不可得,故曰心無其心也,形無其形,物無其物者,形與物不久敗壞,終歸於無也,此觀察之慧也,悟也,既能悟,則自然離幻境,不顛倒,妄想不待除而自無,心念皆空,故曰惟見於空,乃智度之事,非尋常沉空滯寂之學也。觀空亦空,空無所空。
洞真子曰:此遣空字也,當其著有時,得這個空字力及至能空,則其胸中只有這個空字矣。即這個空字反為吾心之障礙,所謂執藥成病修行人,若執著則其害與著有的人一般,所以古仙又教人遣了這個空字。所空既無,無無亦無。
洞真子曰:此遣空字也,空字既遣,只成一個無了,然尚知有個無,即這個知無的亦是病痛,所以亦須忘之,蓋大修行人,不可一毫有所著,才有所著,不問所著的,是有是空是無,俱成系縛,故必盡遣之,然後為妙也。無無既無,湛然常寂。
洞真子曰:到此則無可遣,純一味性真之發,澄澄湛湛,不出不入。故云:湛然常寂也。此是空字功夫,先從慧入,不假修證,所言極高妙,且提出一悟字,尤為得其綱領,全是心宗玄門如此舉唱者,殆絕無而僅有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