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黃庭經04.15.2013元始道長
現傳黃庭經有黃庭內景經、黃庭外景經、黃庭中景經三種,但中經出世較晚,這裡可暫置不論。六朝以前則僅指黃庭內景經和黃庭外景經。玄門一柱撐崑崙,承先啟後兩卷經,即指這兩部經。
黃庭經的諸版本被學術界歸納為甲乙丙丁四種:
甲,雲笈七籤本,道藏優字型大小,務成子注本。
乙,洞玄部.本文類本,道藏人字型大小,內景、外景原文。
丙,洞玄部.玉玦類本,道藏推字型大小,梁邱子注本。
丁,洞真部.方法類.修真十書本,道藏菜字型大小,梁邱子注本。
在這四種版本中,甲本和丁本的為較早收錄本。
一、八景神和二十四真
黃庭內景經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東華玉篇,一名大帝金書(指扶桑大帝金簡刻書)。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生之書,梁丘子注釋敘說它是學仙之要妙,羽化之根本。其實,它並非是一般的藥物養身、術數延命之類,而是一部以祖國醫學人身臟腑各自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提示以存思為主的修煉要訣的道書。因它為早期上清派所崇奉,故又稱上清黃庭內景玉經。
黃庭內景經提出人身有八景神和二十四真,兼行形中八景神,二十四真出自然。所謂八景二十四真,乃是將人身分為上、中、下三部,每部各有八景神鎮守。上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中元宮中,下部八景神鎮在人身下元宮中。謂人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則三田五臟真氣調柔而無災病,以致乘雲飛仙。
不論是五臟神,或二十四真,都是強調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主之神,千千百百自相連,一一十十似重山,指人修煉時,潛神入靜後,存見身神,可見萬神重疊的安坐景象。黃庭內景經中這種有關闡述身神的內容,表現上清經法的根本。黃庭內景經中記載了頭面七神、五臟及膽腑六神。故務成子在上清黃庭內景經注序說:其經有十三神,皆身中之內景名字。
二、用存思登虛空
用存思登虛空,是視存思之法為學仙之道。存思法是上清派道教的典型修煉之法,也是黃庭內景經的核心內容。黃庭內景經所說的存思法,包含兩個方面:一為存思身內諸神;一為存思身外之物。
道教認為,人體多神,必以五臟為主,因此,存思之功,以五藏(髒)為盛。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黃庭內景經對於存思心、肝、脾、肺、腎等五臟神,皆各有專門的論述,如有關存思心神:
心部章第十:心部之宮蓮含華,下有童子丹元家…丹錦飛裳披玉羅,金鈴朱帶坐婆娑…臨絕呼之亦登蘇,久久行之飛太霞。
心典章第三十一:心典一體五藏王,動靜念之道德行,清潔善氣自明光,坐起吾俱共棟樑,晝日曜景暮閉藏,通利華精調陰陽。
認為心有神靈,且為五臟之主。謂若常思心神,則陰陽和順,臟腑調勻,而無病患,甚至即使病在垂危,若存念之,亦可立刻得救;若常行此道,就可返老還童飛升成仙。
三、又如關於存思肝神的思想:
肝神章第十一:肝部之中(宮)翠重裡,下有青童神公子…青錦披裳佩玉鈴…同用七日自充盈,垂絕念神死複生,攝魂還魄永無傾。
肝氣章第三十三:肝氣鬱勃清且長、羅列六府生三光…五色雲氣紛青蔥,閉目內眄自相望。
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稱青童。言肝宮蒼翠,大小相重。青錦象肝之色。玉鈴,仙服。意謂肝氣充盈,病危時存思肝神,便能攝魂還魄,轉危為安。謂肝氣清而長,東方木主春,為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五臟六腑,與臟腑相應,上為五色雲,如日月星辰光耀明朗,久久即可自己內視臟腑。
黃庭內景經提到內視作用的還不止這一處,其他如治生章節第二十三說內視密盼盡睹真,隱藏章第三十五又說內盼沉默煉五形。可見,內視是存思法中的一個重要思想。這種所謂內視,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靜後,內觀形體,朗然洞徹,神氣長存的景象。明李時珍在其奇經八脈考中所指出的內景隧道,惟返觀者能照察之,也就是指這種內視的作用。可見這在醫學上,也有一定的意義。
以及存思脾肺腎膽的相關論述,此略。
四、三丹田和三黃庭
黃庭內景經存思身內諸神的時候,涉及三丹田和三黃庭的問題。三丹田之名,在早期道教經典中尚未見到。太平經僅提到相應的泥丸、心、臍等名,大洞真經也與之相似。而黃庭內景經則明確提出三丹田之說。上有章第二說:回紫抱黃入丹田,丹田有上、中、下之分,故又合稱三田。黃庭章第四論:三田之中精氣微。每一丹田之中,皆住有司主之神,故有三神。上睹章第十六說:三神還精老方狀;隱景章第二十四又說:三神之樂由隱居。所謂三神,皆指三丹田之神而言。丹田之室,方圓一寸,故稱寸田。瓊室章第二十一論:寸田尺宅可治生,所以這裡的寸田,亦指丹田而言。靈台章第十七又說:三寸異室有上下。所謂三寸,即指上、中、下三丹田,因三處各異,每室方圓一寸,故云三寸。
上丹田:眉間卻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亦稱泥丸宮。泥丸為腦之象,亦腦神之宇,故腦即上丹田之宮。至道章第七又說:泥丸百節皆有神…一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圓一寸處此中,同服紫衣飛羅裳,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俱腦中,列位次坐向外方。意謂泥丸宮在人一身之首,為百神之主,泥丸百節諸神,皆主於腦而列定坐次,泥丸九真皆服紫衣羅裳,人若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便可延壽無窮,此乃不死之道。
中丹田:即心,又稱絳宮。心神章第八說:六腑五臟神體精,皆在心內運天經,晝夜存之自長生。意謂心為臟腑之元;五臟六腑資系一身,廢一不可,故稱神體精,又各有所司,皆有法象,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則五臟聽令,心亡則五臟失職。人若意守中丹田,思存不舍,自可長生。
下丹田:在臍下三寸,但亦有在臍下一寸、二寸、二寸四分等不同說法。即氣海或精門,又名關元或命門。中池章第五說:橫津三寸靈所居。橫津指臍而言,因臍在胞上,故稱橫津,是內景經以臍下三寸為下丹田,認為此乃真人赤子所居之處。脾長章第十五說:或精或胎別執方,桃孩合延生華芒。道經以下丹田為人命之根本,陰陽之門戶,五氣之本元,系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處,主和合赤子,所以又稱命門、生門或生宮。核孩,即宮中的陰陽神名,亦名伯桃,字合延,衣朱衣巾,紫芙蓉冠;生華芒,是謂暮臥存思此神,可使陰陽之氣不衰。
與三丹田相對應,內景經還提出三黃庭之說。上黃庭宮腦中,中黃庭宮心中,下黃庭宮脾中,各有神靈居住。脾長章第十五說:三老同坐各有朋,務成子注說:「上元老君居上黃庭宮,與泥丸君…等共為朋也。又中玄老君居中黃庭宮,與赤誠童子丹田君…等為朋也。下黃老君居下黃庭宮,與太一君、魂停君、靈元君、太倉君、丹田真人等為朋也。」據此可知,上黃庭宮與上丹田相應,均在腦中;中黃庭宮與中丹田相應,均在心中。唯下黃庭宮指脾,而不在臍下三寸之處,與下丹田不一致。
若得章第十九說:「若得三宮存玄丹,太乙流珠安崑崙。」即謂只要心存三丹田,身中諸神便皎然在目前。存思黃庭,煉養丹田,又以積精累氣為要訣。故仙人章第二十八說:「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黃庭內景經所說的存思法,雖然主要是講存思身內諸神,但也含有存思日月星辰的思想,即今所稱采外景法。其大要在調整體內元氣,使與所攝取的日月星辰外氣相合。又可稱為奔日月法,或奔二景道。
黃庭內景經十分強調修煉存思之法必須精誠專一,勤修苦煉。至道章第七說:「至道不煩決存真。」五行章第二十五說:「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是謂存思之法,專心則至。
五、黃庭外景經簡略
以上是關於黃庭內景經的介紹。黃庭外景經與之互為表裡,二者的內容基本一致,仍以七言韻文的形式,闡述道教修煉存思法之要訣,與黃庭內景經相對照。
第一,關於吐納行氣的思想。
第二,關於咽津的問題。
第三,關於寶精、固精的問題。
第四,恬淡無欲的道家哲學思想。
第五,關於守一的思想。黃庭外景經明確地說:「三五合氣其本一…子能守一萬事畢,子自有之持無失。」陶弘景登真隱訣把守一之法解釋為「司非常之氣,伺迎真人之往來也。」
可見,上清派所說的守一,是與存神相統一的。
根據以上所說,可知黃庭經其基本內容和上清大洞真經有很多類似之處。二者皆認為人身的百脈關竅皆有各種各樣的神分別鎮守,強調修煉之道,即在於存思存神。南北朝以後,隨著上清派的發展,存思法逐步成為道教流行的主要修煉方法之一,在道教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