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

歸元

歸元04.19.2014元始道長

原文:

物之安致,曰歸。用之通神,曰元。同精之玄,曰一。一者,大道之門也。

精,眾化歸元者,能神。取,萬變宗一者,能聖。用,兆物達生者,能工。達,形氣恒候者,能巧。圜生頤養,如晝之厰,嫻之達一矣。

大意

物體的穩定狀態,稱為歸。對物體的使用達到神妙的效果,稱為元,即在具體的物中展現出宇宙的本質規律。所謂一,則是在微觀粒子層面找到共同的運行規律。萬物共同的底層運行邏輯,是探索宇宙奧妙的最好切入點。

精是萬物變化的基礎,因此,它有著不可思議的功能。如果有人在取用萬物的時候,能夠始終遵循萬物形成最基礎的法則,這樣的人能夠成為聖人。

物體的用途,會從物本身的特徵中顯示出來,如果有人能夠利用這個特性,來助益人類生存的話,這樣的人可以稱為工,即掌握某種規律的人。

所謂通達,即能夠對物質可見的形體和不可見的能量,作等同的觀察,不被外在的表像所迷惑,這樣的人稱為巧。

能夠擁有以上四條之中的任何一條,那麼,頤養身心,達到長生久視,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做到,並且熟練地做到回歸最本質的規律。

原文:

之歸乎,若石載土,能剛翼陵。之元乎,若土含石,同能拱扶。之一乎,若石生木,暴驟弗拔。道毋遠之。

遠道者,欲、婪、無常,三害幹之也。是故歸者,形氣之德也。元者,精神之粹也,一天地渾淪萬物者也。

大意:

當一個物體達到穩定的狀態,就像石頭能夠承載泥土那樣,石頭可以用它的堅硬和穩固護衛山的穩定。如果進入元的狀態,則如同泥土包裹著石頭,兩者形成相互扶持的關係。如果進入一的狀態,就像石頭中生長出樹木那樣,即使遭遇暴風驟雨,樹木也會牢牢長在石頭中,不可撼動。其實,道一點也不遠。

遠離道的人,有三個有害的東西會找上他:欲望、貪婪以及無常的命運。穩定的狀態是形體和能量之間形成的最好關係。趨向無盡的玄遠和奧妙是精神的走向和歸宿,也是天地萬物走向統一的方向。

原文:

物散流溢,道化不行,曰疾。二氣相剝,分虛不住,曰病。運氣相失,往而不來,曰患。是故歸之為導,以治其疾。元之為疏,以合其病。一之以周,以平其患者。天地之同爾。

歸,注,嗇也。元,清,收也。一,祛消也。注,益也,嗇,服也;清,利也;收,攝也;祛,除也;消,注下也。

針、石、燔、灸、湯、醴、食、飲,皆可為之。守志攝,養意氣,導引、案蹺,式、形、動靜,皆可益矣。

大意:

當身體的平衡狀態被打破,道的生化功能無法實施,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迅速流行的外感病,也就是疾。

如果人體內陰陽二氣相互消耗,這樣,被削弱的能量無法形成穩定的狀態,由這種情況導致的身體問題,稱為病。

人體的運行節奏和外在環境或者體內能量的流佈不相符合,無法在人體內形成有效的循環系統,這是值得憂患的,故稱之為患。

所以,如果要治療疾,就要把穩定身體狀態作為前導。從源頭本質進行疏通,這樣才能找到病的真正原因。用整體循環的視角來恢復身體的循環,這樣才能解決患的問題。以此可知,天地人的運行規律是相同的。

歸是集中,是最大程度減少耗損。元是清靜,是收藏。一是祛除和消解一切非系統和整體的東西。

能量的集中,對身體是有助益的,能做到最小程度的能量耗損,意味著身體系統達到最為順暢的狀態;清靜而不繁雜,也是順利的一種象徵;收意味著固攝;祛則是除去多餘的含義;消是收集體內多餘的東西,並且向下排出體外的意思。

為了維護身體健康,針、石、燔、灸、湯、醴、食、飲這些手段都是可以運用的。守意、養氣、導引、案蹺,式、形、動靜這些方式對身體也都是有所助益的。

原文:

反本者,歸;天和者,元。食者,歸之屬;攝者,元之主。針砭燔艾,疏也;湯醴方藥,支也,是用之歸耶。精一致靜曰元;以志導氣曰貞。致靜乃天,導氣乃機。

大意:

歸,就是回到根本;能夠與天道和諧,就是元。飲食之道同樣要回歸本質;固攝精氣神,是與天道和諧的主要方法。針砭燔艾用來疏通氣血通道;湯醴方藥起到助益針砭燔艾的效果,這些手段的目的都是讓身體達到平衡的本來樣子。

身體中乃至最精微的能量都進入寧靜的狀態,稱為元;能夠用意念引導體內能量流動,稱為貞,貞即是正的意思。能夠達到極致的寧靜,這就是天道的樣子,對於身體能量的引導,這就是氣機。

原文:

食飲者下,攝靜者上。疏者尚,和者尚,巧致天息。衡者上,益者下,戴則天妒。利者上,瀉者下,積則天放。

法歸乎紀,無則以亂。情尚乎理,知尐以殆。治非獨,獨不工。用非孤,孤不支。莫知其形,弗知其體,何以用克,安得不殤?形解體(來見),不治亦不害。

大意

從養生的角度而言,飲食是形而下的有形手段,始終保持內心的寧靜,則是形而上的精神層面的要求。養生崇尚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通透與和諧,這是最快的達成天人合一的方式。養生要在平衡,從形而下的角度來說,就要對不足的地方進行補益,但是,補益過度則會招來天譴。養生要達成身心全面的通利,於是,在形而下的角度,要有恰當的排瀉,身體如果積聚太多的東西,那麼,上天也會在一定時機,讓您清除掉這些東西。

這個世界有眾多的法則,這些法則本身也有一個組成架構,否則所有的秩序就會被打亂。所有現象背後都有道理,如果對道理掌握甚少,那是危險的事情。

治療本身並不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如果把治療從眾多的事件中獨立出來,那是做不到精通治療的。任何治療手段的使用同樣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支撐的關係。在治療中,如果不掌握外在的症狀,就無法知曉病症的本質,又如何再談對症治療呢,又怎麼會不出問題呢?如果徹底明白外在的症狀,就能夠洞見病理,即使沒有任何治療措施,至少也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原文:

明,明不明之紋;知,知不知之理,是謂之歸。(甚見)(甚見)(甚見)之微;索,索不索之粹,是謂之元。明無域,知無極。(甚見)無象,索無不微致,是謂之一。一天下而無為者,無不死而回生矣。

大意:

所謂,就是能看清通常看不清楚的事實;所謂知,就是知曉通常無法知曉的道理,這樣,才能稱之為歸。

所謂洞見,就是能夠看到通常無法看到的細微之處的真相;所謂探索,就是能夠觸摸到通常無法企及的精華之處,這樣,才能稱之為元。

能夠做到明和知的人,他的能力將貫徹所有時空,沒有邊界。洞見的是現象背後的本質,探索的是無比精微的層面,這樣,才能稱之為一。

能夠做到一,而又不自以為是地主觀造作的人,在治療中就可以做到起死回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