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同質的唯物意識04.05.2017元始道長
道家基於氣化理論的生死同質說,非常獨到,有著很明顯的自然主義色彩和唯物意識。以自然哲學為特點的道家哲學,以自然主義的氣化理論作為邏輯起點,側重於從人與自然的關係,來探討生死問題,建立中國哲學史上獨特的生死哲學理論。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論是天地萬物,還是玄虛之道,都是以自然為其基本原則的,自然就是人、地、天、道的規範。
在老子看來,人和自然萬物的生死變化,都來自於道的陰陽二氣所決定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莊子繼承和發展老子的相關思想,並以氣為根基,在天地萬物通於一氣的自然觀基礎上,以物化的理論來詮釋生死,把生與死融入宇宙大化運行、萬物生滅變化之中,建立道家極富超越精神的生死哲學。氣是道家哲學中的一個基本概念,它是構成萬事萬物的最基本元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無不繫之於氣。
在道家那裡,氣是生命從無形到有形的基本成分,生死同質,都系之於氣,生死轉變實際上是氣的聚散變化。在道家看來,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曰:通天一氣耳。道家把生與死鑄入無限的天地整體之中,身體是天地之委形也,生命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是天地之委順也。雜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生命產生的過程,就是由天到氣,由氣到形,由形到生命的過程,人的生死也就是氣的聚散,是自然而然的過程,所以生死並不神秘,是自然物質化合變化的結果。
也因此,死亡其實並不是生命絕對意義上的終結,而是作為自然萬物的一分子,始終處於萬化而未始有極也的始卒若環,莫得其倫的物化鏈之中的。其邏輯結論:既然人的生死是一個物化的過程,生死本身也就不過是氣的不同變化形態,那又何必悅生惡死呢?無疑,道家不僅力圖消解人們對死亡的恐懼,而且試圖跨越人類生死之困,使人的生命在某種意義上獲得不朽。基於具有唯物色彩的氣化理論,道家關於生死的最終結論是: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就這樣,生死在道家的先哲那裡,完全沒有神秘感,在他們看來,生命體的生與死轉換,猶如日夜交替般自然。顯然,按照道家氣化的理論,人類並不存在永遠無法跨越的生死之自然大限。
道家在這裡,將人類的個體從現實的世俗世界的束縛中釋放出來,將個體的生死放到自然的大背景中。這在無形中化解個體生命的有限性,凸現出宇宙大我的無限性。在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豪情中,生與死的問題,也就上升為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道家運用氣化理論對人類生死之困的觀念性突破,具有巨大的精神解放意義。而且,在客觀上,由於這一觀念性的突破,閃耀著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輝,在實踐層面上,也有利於人們正確認識生命現象,把握死亡的本質,正確處理生死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