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7日 星期日

小乘法的四門修煉

小乘法的四門修煉01.23.2024元始道長

原文

匹配陰陽  第一

玉書曰:大道無形,視聽不可以見聞;大道無名,度數不可以籌算。資道生形,因形立名,名之大者,天地也。天得乾道而積氣以覆於下,地得坤道而托質以載於上,覆載之間,上下相去八萬四千里。氣質不能相交,天以乾索坤而還於地中,其陽負陰而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中,其陰抱陽而下降,一升一降運於道,所以天地長久。

真源曰:天地之間,親乎上者為陽,自上而下四萬二千里,乃曰陽位;親乎下者為陰,自下而上四萬二千里,乃曰陰位。既有形名,難逃度數,且一歲者,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辰。十二辰為一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三氣為一節,二節為一時,四時為一歲。一歲以冬至節為始,是時也,地中陽升,凡一氣十五日,上升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陽升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陽升共四萬二千里,正到天地之中,而陽合陰位,是時陰中陽半,其氣為溫,而時當春分之節也。過此陽升而入陽位,方曰得氣而升,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夏。立夏之後,四十五日夏至,夏至之節陽升,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天,乃陽中有陽,其氣熱,積陽生陰,一陰生於二陽之中。自夏至之節為始,是時也,天中陰降,凡一氣十五日,下降七千里,三氣為一節,一節四十五日,陰降共二萬一千里,二節為一時,一時九十日,陰降共四萬二千里,以到天地之中,而陰交陽位,是時陽中陰半,共氣為涼,而時當秋分之節也。過此陰降而入陰位,方曰得氣而降,亦如前四十五日立冬,立冬之後,四十五冬至,冬至之節陰降,通前計八萬四千里以到地,乃陰中有陰,其氣寒,積陰生陽,一陽生於二陰之中。自冬至之後,一陽復生,如前運行不已,周而復始,不失於道。冬至陽生,上升而還天,夏至陰生,下降而還地。夏至陽升到天,而一陰來至,冬至陰降到地,而一陽來至,故曰夏至、冬至。陽升於上,過春分而入陽位,以離陰位,陰降於下,過秋分而入陰位,以離陽位,故曰春分、秋分。凡冬至陽升之後,自上而下,非無陰降也,所降之陰乃陽中之餘陰,止於陽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下降得位,與陽升相遇,其氣絕矣;凡夏至陰降之後,自下而上,非無陽升也,所升之陽乃陰中之餘陽,止於陰位中消散而已,縱使上升得位,與陰降相遇,其氣絕矣。陰陽升降,上下不出於八萬四千里,往來難逃於三百六十日,即溫涼寒熱之四氣而識陰陽,即陽升陰降之八節而知天地。以天機測之,庶達天道之緒餘。若以口耳之學,較量於天地之道,安得籌算而知之乎?

比喻曰:道生萬物,天地乃物中之大者,人為物中之靈者。別求於道,人同天地,以心比天,以腎比地,肝為陽位,肺為陰位。心腎相去八寸四分,其天地覆載之間比也。氣比陽而液比陰。子午之時,比夏至、冬至之節;卯酉之時,比春分、秋分之節。以一日比一年。以一日用八卦,時比八節,子時腎中氣生,卯時氣到肝,肝為陽,其氣旺,陽升以入陽位,春分之比也,午時氣到心,積氣生液,夏至陽升到天而陰生之比也;午時心中液生,酉時液到肺,肺為陰,其液盛,陰降以入陰位,秋分之比也,子時液到腎,積液生氣,冬至陰降到地而陽生之比也。周而復始,日月循環,無損無虧,自可延年。

真訣曰:天地之道一得之,惟人也,受形於父母,形中生形,去道愈遠。自胎元氣足之後,六欲七情,耗散元陽,走失真炁,雖有自然之氣液相生,亦不得如天地之升降,且一呼元氣出,一吸元氣入,接天地之氣,既入不能留之,隨呼而複出,本宮之氣,反為天地奪之,是以氣散難生液,液少難生氣。當其氣旺之時,日用卯卦,而於氣也,多入少出,強留在腹,當時自下而升者不出,自外而入者暫住,二氣相合,積而生五臟之液,還元愈多,積日累功,見驗方止。

道要曰:欲見陽公長子,須是多入少出。從他兒女相爭,過時求取真的。

此乃積氣生液,積液生氣,匹配氣液相生之法也。行持不過一年,奪功以一歲三百日為期。旬日見驗,進得飲食,而疾病消除,頭目清利,而心腹空快,多力少倦,腹中時聞風雷之聲,餘驗不可勝紀。

解曰:陽公長子者,乾索於坤,如氣升而上也。兒日氣,自腎中升;女是液,自心中降。相爭,兒女上下之故。閉氣而生液,積液而生氣,匹配兩停,過時自得真水也

真解曰:此乃下手之初,於卯卦陽升氣旺之時,多吸天地之正氣以入,少呼自己之元氣以出,使二氣相合,氣積而生液,液多而生氣,乃匹配陰陽,氣液相生之法也。

註譯

匹配陰陽第一

玉書說:大道是無形無相的,無法用眼睛看到或用耳朵聽到;大道也是沒有具體名相的,所以它的廣度和深度也無法用計算來衡量。大道孕育了萬物之形,並因這些形態而賦予了它們名字,其中最為人所知的就是天和地。天獲得了乾道的特性,所以能積聚陽氣並覆蓋在地的下面,地則獲得了坤道的特性,因此能承載陰氣並托舉在天的上面。在天地之間,上下相隔八萬四千里。由於氣質的不同,天地之間的陰陽二氣不能直接相交,於是天透過乾道向地索取陰氣,並將其融入地中,這樣陽氣就負載著陰氣上升;相應地,地也透過坤道向天索取陽氣,然後歸還給天,陰氣就懷抱著陽氣下降。這一升一降的過程就是大道的運作,也是為什麼天地能夠長久存在的原因。

真源說:在天地之間,靠近上方的被稱為陽,從上到下四萬二千里被稱為陽位;而靠近下方的被稱為陰,從下到上四萬二千里則被稱為陰位。一旦有形態和名相,就難以逃避數量的度量。以一年為例,它包括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時辰。十二個時辰構成一天,五天構成一候,三候構成一氣,三氣構成一節,兩節構成一時,四時構成一年。一年以冬至為開始,此時地中的陽氣開始上升。每一氣持續十五天,陽氣上升七千里;三氣構成一節,一節就是四十五天,陽氣總共上升二萬一千里;兩節構成一時,一時就是九十天,陽氣總共上升四萬二千里,正好到達天地的中央,這時陽氣與陰氣交匯。這個時節陰氣中的陽氣占了一半,氣候變得溫暖,這就是春分時節。過了春分,陽氣繼續上升進入陽位,才被稱為得氣而升,和前面說的四十五天後到達立夏是一樣的。立夏之後的四十五天是夏至,到夏至時節陽氣已經上升了八萬四千里到達了天頂,這是陽中有陽的狀態,氣候變得炎熱。陽氣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生出陰氣來,在二陽之中產生了一陰。從夏至開始,天中的陰氣開始下降。每一氣持續十五天,陰氣下降七千里;三氣構成一節,一節就是四十五天,陰氣總共下降二萬一千里;兩節構成一時,一時就是九十天,陰氣總共下降四萬二千里,到達天地的中央與陽氣交匯。這個時節陽氣中的陰氣占了一半,氣候變得涼爽,這就是秋分時節。過了秋分之後,陰氣開始下降並進入陰位,這才被稱為得氣而降。這種情況與之前所說的立冬後四十五天的情形相似。在立冬之後的四十五天就是冬至,冬至這一天,陰氣繼續下降,累積下降的距離達到八萬四千里,直至地心。這時是陰中之陰,氣候非常寒冷。當陰氣積累到一定程度時,會孕育出陽氣,於是在二陰之中生出一陽。從冬至以後,一陽開始復甦,然後像之前那樣不斷地運行,循環往復,始終遵循著道的法則。到了冬至,陽氣開始上升並歸還於天;而到了夏至,陰氣則開始下降並歸還於地。當陽氣在夏至上升到天頂時,一陰開始產生;當陰氣在冬至下降到地心時,一陽開始產生,因此我們稱之為夏至和冬至。當陽氣上升,經過春分時進入陽位,與陰位分離;而陰氣下降,經過秋分時進入陰位,與陽位分離,因此我們稱之為春分和秋分。需要注意的是,在冬至陽氣上升之後,雖然自上而下仍有陰氣下降,但這些下降的陰氣只是陽氣中剩餘的陰氣,它們只會在陽位中逐漸消散。即使這些陰氣能夠下降到正確的位置,與上升的陽氣相遇,它們的氣也會消散殆盡。同樣地,在夏至陰氣下降之後,自下而上仍有陽氣上升,但這些上升的陽氣也只是陰氣中剩餘的陽氣,它們只會在陰位中逐漸消散。即使這些陽氣能夠上升到正確的位置,與下降的陰氣相遇,它們的氣同樣會消散殆盡。陰陽的升降,其上下範圍都不會超出八萬四千里,其往來的週期也固定為三百六十天。我們可以透過感受溫、涼、寒、熱四種氣候來認識陰陽的變化;同時,透過觀察陽氣上升、陰氣下降的八個節氣,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瞭解天地的運行規律。如果我們能夠用自然的法則來推測,也許能夠稍稍理解天道的一些奧秘。如果我們僅僅依賴書本知識和口耳相傳的理論來衡量和理解天地的道理,又怎麼能透過簡單的計算和推測來真正掌握它呢?

比喻說:道生萬物,其中天地是萬物中最大的,而人是萬物中最有靈性的。如果我們不特別去尋求道,人其實和天地是相似的。我們可以把人的心比作天,腎比作地,肝是陽位,肺是陰位。心和腎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八寸四分,這就像是天地之間的覆蓋與承載關係。氣可以被比作陽,而體液可以被比作陰。子時和午時,可以與夏至和冬至相比較;卯時和酉時,則可以與春分和秋分相比較。如果把一天比作一年,那麼一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可以用八卦來表示,時辰與八個節氣相對應。子時,腎氣開始生發,到了卯時,氣到達肝臟,肝屬於陽,此時陽氣旺盛,陽氣上升進入陽位,這就像春分時節;到了午時,氣聚集到心臟,氣積聚而生液,這就像是夏至時陽氣升到最高點而陰氣開始產生。同樣地,午時心中開始產生液體,到了酉時,液體到達肺部,肺屬於陰,此時陰液充盛,陰液下降進入陰位,這就像秋分時節;到了子時,液體到達腎臟,液體積聚而生氣,這就像是冬至時陰氣降到最低點而陽氣開始產生。這個過程周而復始,日月循環,沒有損失,人自然可以延年益壽。

真訣說:天地的道理,人一旦掌握,就能體會到自己是從父母那裡接受形體的。隨著形體的成長,我們離道越來越遠。自從我們在母體中元氣充足之後,各種欲望和情感開始消耗我們的元陽,讓我們失去本真的氣。雖然我們體內仍然有自然的氣和液體在相生,但它們已經不能像天地那樣自然地升降。每當我們呼吸時,元氣隨之出入,雖然我們能吸入天地的氣,但卻無法留住它,隨著呼氣,它又被排出體外。結果,我們本體的氣反而被天地所奪取。這就是為什麼氣難以聚集生液,液少了又難以生氣的原因。因此,在氣最旺的時候,我們要運用八卦的原理,儘量多吸氣少呼氣,努力將氣留在腹中。這樣一來,原本應該自下而上升的氣不會流失,從外部吸入的氣也能暫時停留。兩種氣相結合,就能積聚產生五臟的液體,返還的元氣也就越來越多。日積月累,功效自然顯現。

道要說:想要見到陽公的長子(即陽氣),就需要多吸氣少呼氣。任憑體內的氣和液體如何爭鬥,只要時機成熟,自然能獲取真正的元氣。

這就是積氣生液、積液生氣的方法,也是讓氣和液體相匹配、相生的法則。按照這個方法修煉,不用一年就能看到效果。可以以一年三百天為期限來檢驗修煉的成果。十天左右就能看到初步的效果:食欲會增加,疾病會消除,頭腦會變得清晰,心情會變得愉快,體力會增加而疲勞感會減少。有時你還能聽到肚子裡發出像風雷一樣的聲音。其他的效果數不勝數。

陽公的長子就是指陽氣像乾卦向坤卦索取一樣升騰而上。這裡的代表氣從腎臟中上升,代表液體從心臟中下降。相爭就是指氣和液體在上下運動中的相互作用。透過閉氣可以生液,積液可以生氣。當氣和液體達到平衡時,就能自然獲得真水(即真正的元氣)

這是開始修煉的時候,在卯時陽氣上升氣旺的時候,多吸天地的正氣進入體內,少呼自己體內的元氣出去,使兩種氣相結合。氣積聚而生液,液體多了就生氣。這是陰陽相匹配、氣液相生的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