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大戰神09.29.2018元始道長
戰神一詞泛指人類歷史進程中,一些古代歷史或神話故事中掌管軍事戰爭的英雄人物。
中國的戰神為九天玄女、真武大帝、勾陳大帝、蚩尤、刑天、呂尚等。
希臘神話中的戰神阿瑞斯是宙斯與赫拉的兒子。他司職戰爭,形象英俊,性格強暴好鬥,十分喜歡打仗,而且勇猛頑強,是力量與權力的象徵,好鬥與屠殺的戰神。但他同時是嗜殺、血腥,人類災禍的化身。
中國古代的七大戰神
一、九天玄女
一個雍容華貴婦人的莊嚴妙相,似乎和戰神扯不上關係。其實,九天玄女原是中國上古神話中,傳授兵法給黃帝的女神。後經道教奉為高階女仙與術數神,是一位深諳道法、軍事韜略的女神仙。在中國各類古典小說之中,她是扶助英雄鏟惡除暴的應命女仙,故而她在道教神仙信仰中的地位重要,其信仰發源可追溯至炎黃以前。
二、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聖真君玄天上帝、盪魔天尊、九天盪魔祖師、無量祖師,全稱真武盪魔大帝,是中國神話傳說中的北方之神,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現在湖北武當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經中稱他為「鎮天真武靈應佑聖帝君」,簡稱「真武帝君」。中國民間稱盪魔天尊、報恩祖師、披髮祖師。
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長百尺,披散著頭髮,金鎖甲冑,腳下踏著五色靈龜,按劍而立,眼如電光,身邊侍立著龜蛇二將及記錄著三界功過善惡的金童玉女。
三、勾陳大帝
勾陳大帝,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又作西方太極天皇大帝簡稱勾陳大帝、天皇大帝,為道教尊神四御中的第三位神。
勾陳大帝是斗姆元君的長子,紫微大帝的胞兄。奉玉皇上帝敕命,執掌天地人三才,主管人世間的眾生,與一切兵戎、戰爭之事,故亦是武神。晉書‧天文志:「勾陳宮中一星曰天皇大帝,其神曰耀魄寶,主御群靈執萬神圖。」
天皇大帝與北極紫微大帝一樣,源於我國古代星辰崇拜,上清靈寶大法卷四稱天皇大帝:「乃北極帝座之左,有星四座,其形聯綴微曲如勾,是名勾陳,其下一大星正居其中,是為天皇大帝也。其總萬星,位同北極卻為樞紐,而天皇亦隨天而轉。」其實,勾陳同鉤陳,是天上紫微垣中的星座名,靠近北極星,共自六顆星組成。星經稱:「勾陳六星在五帝下,為後宮,大帝正妃。又住天子六將軍,又主三公。」所以後人又以勾陳為後宮。
四、兵主蚩尤
兵主蚩尤,上古時代九黎族部落酋長,中國神話中的兵主。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戰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舉兵與黃帝爭天,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三頭六臂,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
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跟兵戈有關的崇拜。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諸侯見蚩尤像不戰而降。傳說中蚩尤性情豪爽、剛直不阿、打仗勇往直前,充滿武將帝王陽剛之美,不失為一代蓋世豪傑。
五、戰神刑天
戰神刑天,又稱形天、邢天。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人物之一。在山海經‧海外西經記載:「形天與帝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以舞。」以戚為武器。刑天在山海經又稱「形天」,據記載,刑天是炎帝的大將,勇猛好戰。相傳,刑天是一個沒有名號的巨人,因與黃帝大戰被砍掉頭顱才稱刑天。刑天中的天為頭、首,刑為割或刈,也有解釋為天通天帝即黃帝,刑同戮,合在一起就是殺戮天帝的意思。
當炎帝還在統領天下的時候,刑天作為其手下的一名大臣,平生愛好音樂,曾經為炎帝創作歌曲扶犁,詩作豐收,兩者組成卜謀,讚頌人民的美好生活。後來,炎帝被黃帝打敗,退守到南方,雖然炎帝本人不敢和黃帝抗爭,但他的兒子和部下卻不甘忍氣吞聲。當蚩尤舉兵抗擊黃帝時,刑天本想參戰,無奈炎帝阻撓作罷。而蚩尤戰死後,刑天再也無法按捺住心中的怒火,不顧炎帝反對私自會戰黃帝。刑天左手握著青銅方盾,右手拿著大斧,直殺到黃帝的宮前。黃帝見刑天殺過來,頓時大怒,拿起寶劍就和刑天搏鬥起來。兩人從宮內殺到宮外,從天庭殺到凡間,直殺到常羊山旁。黃帝久經沙場,經驗老到。他趁刑天不防,揮劍向刑天的脖子砍去。刑天招架不及,頭顱被斬落下來。落到地上的刑天之頭,順坡向常羊山腳下滾去。被斬首的刑天蹲下身子,想找回自己的頭顱。由於失去眼睛,他沒有看見自己的頭就在他身處的常羊山腳下。
黃帝擔心刑天找到頭顱後會恢復原身再和自己交戰,就拿起手中的寶劍向常羊山劈去。隨著一聲巨響,常羊山被劈成兩半,刑天那碩大的頭顱就勢滾進山谷。隨後,那兩半山又合二為一,把刑天的頭顱埋葬在裡面。刑天感覺到周圍的變化,知道黃帝已經把自己的頭顱埋進山腹,但是他並沒有氣餒。他站起來,依然右手拿斧,左手持盾,向著天空胡亂揮舞。陷入黑暗的刑天暴怒,以兩個乳頭當做眼睛,張開肚臍做嘴,繼續與黃帝搏鬥。
六、武祖呂尚
武祖呂尚,呂尚是一個文武全能之人,文則經天緯地,武則開國定邦,既擅運籌帷幄,又能統兵作戰,因此在唐宋以前呂尚被歷代皇帝尊稱為開國戰神,逐漸成為天下人所供奉的神祇,最終被追尊為昭烈武成王。姜姓,呂氏,名尚,一說名望,字子牙,也稱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呂望、尚父」、師尚父。
唐朝初期到明朝初期的武廟,因呂尚善於用兵,而主祀之為武神或兵祖(兵家鼻祖)、戰神。殷商末年東海(今山東省莒縣東呂鄉)人,周文王拜姜尚為師。周文王曾對呂尚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後人尊稱呂尚為姜太公、太公望。
周文王死後,周武王仍以呂尚為師,在公元前1046年率兵大敗商軍於牧野。詩經‧大雅‧大明贊此事:「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因輔佐武王克殷有功,同時為了討伐東夷,呂尚被分封於齊(現今山東),是齊國的始祖。
七、關聖帝君
關羽(160年-220年),字雲長,本字長生,司隸河東解人(今山西省運城市),約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東漢末年三國時期劉備的重要將領。人稱萬人敵(見三國志魏書程昱傳: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大爺、關爺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關聖帝君,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爺、關帝、聖帝,聖帝君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帝為山西夫子、文衡聖帝。民間由於三國演義等傳統作品的影響,普遍認為關羽與劉備、張飛義結金蘭,關羽排行第二,故又俗稱其為關二爺、關二哥,直至現當代的某些社會群體與場合中,仍然經常出現祭拜關羽的情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