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女經四十九章第十七篇 鑒天
本生之相,謂天地九相。九相噗行,始於意也。故識人者不識物,孰物者不溱。浮華以遷,無有之滿,可承萬物。承載論天莫能語之,語者言天,莫能言之。天悄更愛莫能哉?機玄之理,若出其理,其志猶哉!越離而上,始為先人。越離而嫁始為明人。越離而靜始為神人。尖仍識強,屢禁不弱,未繆之心矣。唔呼!天地玄妙無極哉!君不思而思得思哉!鴻蒙芥挎、元譿嗵曦、玄都焠釩、梵纝乾觕、易祜埕紘、初囜奭彗、始焚炁迴、素漛藂赦、極莣絙垣、九相鉅神。
第十七篇 鑒天
原文
本生之相,謂天地九相。九相噗行,始於意也。
釋譯
噗:助詞,放在這裏有自然而然的意思。
我們看到的世界分九相,這九相全是人的定義,實際上它在人心中的理解都各不相同。比如說神,有人理解是天上飛的,有的人理解是濟世助人之人。
原文
故識人者不識物,孰物者不溱。
釋譯
所以,就算自己熟知某人,也不知道他心裏到底在想什麼。精通某事,也不能肯定最後到底發展成什麼。溱同臻,極致的意思。
原文
浮華以遷,無有之滿,可承萬物。
釋譯
只有自己是空的,才能裝下更多東西,所謂的對與錯,都不要言語,因爲對錯也是人的主觀定義。
原文
承載論天莫能語之,語者言天,莫能言之。
釋譯
就算知道天地萬物,也不能輕易說出來,因爲對錯是主觀的,不是天定的。天是沒有對與錯的。
從前有個外遇的女人找道長說不想離婚,道長說她明年會離。她很不高興,還罵道長。次年,離了。反而很開心,因爲她說已經不愛前夫了。在這個裏面,誰對誰錯呢?所以凡事沒必要糾結對與錯。
這個世界是沒有對錯的,因爲每個人的角度不同。成吉思汗認爲,能搶漢族女人的男子是大英雄,從百姓那掠奪物資是大英雄。在道長看來是流氓,是強盜,是錯的。所以說,對與錯,只在於定義間。
原文
天悄更愛莫能哉?機玄之理,若出其理,其志猶哉!
釋譯
天突然變化人當如何?守靜。其中道理,若不能明白,自己有多大能力也不過是塵埃罷了。秦皇漢武,平定四夷,征戰四海,在我們看來是明君,威武。可是對於四夷之民來,秦皇漢武就是暴君。
有個人老婆被流氓調戲,他十分憤怒,把流氓殺死了。站在他和他老婆的立場,殺了那流氓是對的。可是,人們定的法律認爲,這樣是不對的。萬物在道之內,道又在人心之內。心中有善,處處都是天堂。心中有惡,見誰都想耍流氓。
原文
越離而上,始爲先人。越離而嫁,始爲明人。越離而靜,始爲神人。
釋譯
越:超越
離:離奇離譜,指困難或不可能的人或事。
看到困難和不可能的事就衝上去,是先驅,也可以說是先烈。看到困難和不可能的事就退後,是明白人。看到困難和不可能的事能靜下心來思考,才是修道。
這句話看似簡單,實際含義豐富。玄女把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明知是死,也要往前沖的。大家往往很敬佩這類人,認爲是英雄,其實並不明智。生活中,常有人遇事就往前沖,不計成本,不管死活。
第二類:是看到困難和不可能的事就退後,是明白人,類似儒家的中庸思想。
第三類:看到困難和不可能的事就能靜下心來思考,這才是一種境界。因爲天地萬物變化總歸會有。人遇到變化,向前沖,向後退,其實都不是最好的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靜下心來,思考變化之理。
玄女經的精髓在於一個玄字。玄是思考的意思,並不是什麼玄乎其神,裝神弄鬼。玄女把經文傳給華夏族,就是希望華夏族人能思考,靜思漸進。
修持講究的是自然,因爲天地是自然的,只有以自然之道求之。所以不論人是要心靜還是修得心靜,都比不上心本來就是靜的。
曾遇到一個老道,問他爲什麼不修行。他說門口有個電線杆,影響自己修行。修行修道何必拘泥於形式?就如很多人來問,甲子修身術要如何練,何時練,盤腿還是躺着練。道長說隨意。其實玄門講究的是自然,因爲天地是自然的,只有以自然之道求之。
原文
尖仍識強,屢禁不弱,未繆之心矣。
釋譯
世人只知道什麼強大,就追求什麼。卻沒有人思考什麼是強大。
李小龍功夫厲害嗎?厲害。道教法術強大不?強大。很多人看玄占、嗣算厲害,想學。卻不思考,爲什麼這麼厲害。黃派最厲害的是嗣算嗎?不是。
世上最強大的是精神、情、大愛,是仁愛的精神、濟世助人的精神。
沒有這種精神,法術根本起不了作用。沒有神識的發動,法術沒用。所以,遇事要多思考,而不是一味地膜拜、驚呼、害怕。自己看,有人見到鬼,嚇半死。其實人元神比鬼強很多,應該鬼怕人才對。可是人一旦害怕,元神就會變弱,所以鬼上身了。
原文
嗚呼!天地玄妙無極哉!君不思而思得思哉!
釋譯
唉,天地間的玄妙不在經文裡,只在無極裡。不是想與不想的問題,而是心中沒有想與不想的概念。只有這樣,才能超脫。這就是無極的境界。很多人糾結吉與凶、利與害。實際上這些是一定會發生的。人若什麼都不想,自己才會明白。
原文
鴻蒙芥挎、元譿嗵曦、玄都焠釩、梵纝乾觕、易祜埕紘、初囜奭彗、始焚炁迴、素漛藂赦、極莣絙垣、九相鉅神。
釋譯
天地九相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