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神鑒02.05.2002元始道長
卷二
雜說上篇
大貴之相有三:曰聲,曰神,曰氣。蓋聲清則神清,神清則氣清。驗此三者,其形骨次之。是以古者方技之妙,有聞人之聲韻而知其必貴者,得之於神也;有察人之喜怒操守而知其必貴者,得之於氣也。故聲欲響潤而長,神欲精粹而藏,氣欲舒緩而靜,反之者,不貴也。若夫!有聲而有神氣不應,則其貴必遲;有神而氣怯聲破,則其貴不遠;有氣而神聲慢,未可言貴也。此三者,幽而難明,元而難測,惟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雜說中篇
形成而不可變,體具而不可移。大凡形體,惟在完滿、隆厚、清潤、崇重、平正、華秀、不貴則富也。若怪而粗、古而露、清而寒、秀而薄者,皆非美相也。古人論部位之法,以額、準頭、地角、左右顴為五嶽,以眼、口、鼻、耳為四瀆,以上下分九州十二辰。由此觀之,則一形之微,其所該也大,又烏可深淺而論哉?故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其五臟、六腑、百骸、九竅之形皆同,然其所以為形,則異也。若辨析之,須於三停五行中,先觀其妙,次求其部位、氣色,左顧右盼,尋根揣本,則貴賤貧富,吉凶壽夭,灼然可見矣。
雜說下篇
形體身骨,相之根本也。氣色,相之枝葉也。根本固則枝葉繁,根本枯則枝葉謝。論相所以先究形體身骨,而後氣色也。夫氣舒則色暢,氣恬則色靜,氣通則光潤,華明見於色,比皆氣色之善也。氣偏則色焦,氣滯則色枯,氣蔽則憔悴暗黑於色,此皆氣色之凶也。夫形如枯木,心如死灰,淡然不與世懼,此又至人之相,不可以氣而論也。(已上三篇,與玉管照神‧雜說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