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經原文與注譯02.07.2003元始道長
葬經注譯
原文:葬者,藏也,乘生氣也。
注譯
所謂葬,就是藏。藏的含義是隱匿、暫避或暫息,收藏儲存的意思。這裡所說的藏,是與葬互聯繫的,專指人的藏。原意還是專指人死後的藏,即是指墳墓,即陰宅。後來演化為人生前的住宅,即陽宅。所以葬或藏包括有陰宅和陽宅兩個概念。陰宅,以漢民族來說,有殯儀館、公墓、死者紀念塔、紀念碑亭、葬塔、皇家的皇陵、民間的墳墓等。陽宅,以現代含義,應該包括有人生前生活方面和生產方面的陽宅。生活方面的有民間住宅、宗祠、公館、官家的皇宮、辦公大樓、臥室等凡屬生活方面的居住或休息場所。在生產方面則有工廠、商店、車站、碼頭、飛機場等。群居的村落、墟鎮、城市、田莊等。凡屬人生前的活動場所都屬於陽宅。要葬的有利,藏的適宜,就要乘生氣。
原文:夫!陰陽之氣,噫而為風,升而為雲,降而為雨,行乎地中,謂之生氣。
注譯
所謂生氣,就是陰陽氣。也就是周易說的太極生兩儀的兩儀。這種陰陽氣內外的相互鬥爭到一定程度,就盈而外溢,受到外在的作用而擴散就噫而成風。相互鬥爭到某種程度就升而為雲。在上空的生氣遇到外來的冷生氣,就降而為雨。所以風、雲、雨都是由生氣的變化而成。總的來說,在地中發生發展變化運動的陰陽氣,就稱為生氣。
補注:陰陽二氣的運動規律是,以擴散方式,從內向外的運動形成風、從下向上的運動形成雲、從上往下的運動形成雨,在地球表層內運動的聚集而不擴散的陰陽二氣,稱做生氣。地:天地之地,地球表層、大地。地中:即地面以下。生氣指以向內聚集方式運動的陰陽二氣。從內向外、從下向上、從上往下以擴散方式運動的陰陽二氣是死氣。以伏羲八卦為例,陰陽二氣從乾至兌至離至震至巽至坎至艮至坤的運動過程,是陰氣的聚集與陽氣的擴散;陰陽二氣從坤至艮至坎至巽至震至離至兌至乾的運動過程,是陽氣的聚集陰氣的擴散。八卦之三卦爻,上爻為一類,中爻為一類,下爻為一類;從上至中至下,是陰長陽消;從下至中至上,是陽長陰消。當時者旺,未來者生,已過者死。
原文:生氣行乎地中,發而生乎萬物。人受體於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
注譯
生氣在地中發生、發展、變化,發出地面而生乎萬物。反過來說,世界的萬物都是生氣所生的,當然,人也不能例外。父母的身體是生氣生的,而人子受體於父母,即是父母的生氣生人子的生氣。因而父母和人子的生氣是同類的生氣,好像是同頻率的電波一樣,在宇宙中是相互感應的。也就是父母生氣和人子生氣之間同樣會相互感應。所以本骸得氣,遺體受蔭。所謂遺體,有兩個含義,即父母本人身體死後屍體的遺體,以及父母所生人子的活遺體。死遺體受蔭,必須使父母的陰宅風水乘生氣,活遺體受蔭,必須使人子的陽宅風水乘生氣。所謂受蔭,就是受到庇蔭、保護和庇護。死遺體受蔭就是屍體或骸骨保留得長久,活遺體即人子受蔭是屬於潛科學範疇,涉及到屍體陰宅、活體陽宅與人子的三者關係,將在下文詳解。
補注:本骸,指父母(祖先)的骸骨。遺體:指父母(祖先)的活體後代。
原文: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納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氣感而應,鬼福及人。
注譯
生氣生萬物,人之所以生,就是因為生氣的聚合所致。凝結的生氣,就成為人的骨骼。這種為生氣所凝結的骨骼,直到人死了,即便皮肉腐爛,而獨留骨骼,因此骨骼還是原來的生氣。所以葬或藏,就是使外來龍脈同類的生氣反納入獨留的骨骼,以資蔭骨骼生氣旺盛,使之庇蔭骨骼同時感應遺留的人子活體,這就是葬乘生氣的道理。經書說:反氣納骨感應的生氣旺盛與否,其禍福都能感應於人子,乘得旺盛則得福,吉利。乘得不旺盛則得鬼,不吉利主凶。
原文:是以銅山西崩,靈鐘東應。木華於春,粟芽於室,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因地之勢。其聚也,因勢之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
注譯
所以銅山在西方崩倒,他的生氣擴散到同類生氣鑄造的鐘,在東方也會受到感應而鳴。樹木到春天會發新的枝芽,室內的粟到時候也會發芽,都是因為地中生氣運動變化所致。地中的生氣,用肉眼是看不見的,怎樣知道它的變化呢?可以觀地之勢,即龍脈的行走起伏,過峽、駁換、奔騰若水之波、若馬之弛的勢就知道。它的積聚,就是看龍脈運動的靜止。古人為使積聚的生氣不散不噫,運動變化的生氣使它靜止,所採取的方法和措施,就稱之謂風水。
原文: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注譯
扡好風水的方法,即葬法。以得水為最緊要,其次就是藏風。因為水是生氣生的,所以有水就表明生氣旺盛,沒有水就表明生氣薄弱。水源長、流量大是與生氣的旺盛成正比的。因此,葬法以得水為上。所謂藏風,並不是其他風水經典和歷代許多術者說的蔽外來空氣流動而成風的風。因為這種風是蔽避不了的,更是藏不住的。而這裡所說的風是生氣噫而成的風。是生氣盈而外溢,或聚氣不良而擴散的生氣。所以藏風的意思應該是使生氣不噫,防止向四面八方擴散,即是說扡墳墓要密封,或進葬在較深的地層。陽宅要注意保溫和通風設備,使住宅保持一定的溫度和濕度,適合人的生活生產,就謂之藏風。由於藏的主旨是乘生氣,得水則可以得到較旺盛的生氣,所以,葬法以得水為上,而藏風次之。
原文:氣之盛而流行,而其餘者猶有止。雖零散而其深者猶有聚。經曰:外氣橫行,內氣止生,蓋言此也。經曰:淺深得乘,風水自成。
注譯
得水固然為上,即使水源過長、流量過大,生氣過於旺盛而外溢,還是可以使其靜止,餘氣雖然是零散的,並在地層的深處,但也可能聚積使其不擴散。經書曰:外溢的生氣(指風)到處流行,而沒有外溢的內氣是靜止的生氣。經書還說:氣盛的可以淺葬,餘氣就要深葬,淺深乘的適宜,風水自然是好的。生氣這一概念必須弄清楚,生氣是陰陽二氣的總稱,是土生的,生氣又生水,生氣內在的矛盾是陰陽氣的對立統一,是處在不斷的發生發展運動變化之中,世界萬物是在鬥爭--統一--鬥爭的往復過程中而產生的,它是行乎地中的,所以,在地中的陰陽氣才稱為生氣。以地球來說,處在地表外的不稱為生氣,而稱為萬物。水是萬物之一,為生氣所生,不應稱為外氣。氣藏土中,謂之生氣也不能稱為內氣。本節所稱的外氣是以葬法而言,所謂內氣,是龍氣和龍虎氣。所謂外氣,是指堂氣,龍虎外的水和隔水的萬物都稱為堂氣,也可以稱為朱雀氣。葬書說,以水為朱雀者,可見朱雀不是專門指水。在古代主要指朝應水和朝應峰,在現代應當指堂前的所有事物。
原文:土者,氣之母,有土斯有氣。氣者,水之母,有氣斯有水。故藏於涸(音和)燥者宜深。藏於坦夷者宜淺。經曰:土行氣行,物因以生。
注譯
這裡說的土,是指上浮者為天,下凝者為地的地。是周易的坤。以現代話來說,就是地球的表層。以地理術術語來說,就是除水以外的龍脈。土,是生氣之母,有土才有生氣。生氣是水之母。有生氣才會有水。就是說,土生生氣,生氣生水。生氣並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具體的物質。所以要認識生氣,只要觀土察水就可以了。因此葬於涸燥缺水的地方,必定是生氣稀薄,適宜葬深。而在平坦的地方,水較多,生氣比較旺盛,所以要淺葬。經書說:土發生變化,生氣也發生變化,土多質好,生氣就多,品質也隨之好,水也就多,品質也就好。世界萬物就是因土的變化,隨之生氣發生運動變化而產生的。(多與好,是指生物的生長需要而言)
注:上述是葬書說明葬的主旨乘生氣,並介紹生氣的概念、性能以及對陰陽宅的(人)作用,下面便是介紹葬法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