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冠服裝02.27.2019
二、常服
道袍是道教最為普遍的常服。呂岩七言第七十四首中有:「道袍薜帶應慵掛。」白居易題天竺南院贈閑元閡清四上人:「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許渾聞釋子棲玄欲奉道因寄:「欲求真訣戀禪扄,羽帔方袍盡有情。」
道士包括女冠的衣裝,除了上述的法服之外,在服色、款式、衣料方面又呈現出世俗化的特徵。
服色方面。三洞法服科戒文曾云:「道士衣服、臥具、坐褥,皆不得用青綠紺絳、紅碧玄素、錦綺繡畫、珠玉間錯,違者,四司考魂、奪算八百。」綠紺絳、綠色,在唐代道教服飾制度中是不被允許的。但是唐代道士確實有著綠和著赤的,如沈汾續仙傳‧杜升云:「杜升,字可雲…若三十許人。裹方巾,破襆頭,冬則常著綠布衫。」瞿柏庭記云:「(陳景昕)冠青蘿冠,碧綠衣,冰顏雪膚,皓髭蒼眉,端簡足跡,肅容陳詞。」廣異記‧稽胡云:「慈州稽胡者,以弋獵為業。唐開元末,逐鹿深山。鹿急走投一室,室中有道士,朱衣憑案而坐。」唐摭言‧夢云:「予次匡廬,其夕遙祝九天使者。俄夢朱衣道人,長丈餘,特以青灰落衣襟,霏霏然,常自謂魚透龍門,凡三經複透矣。」
與此同時,據三洞法服科戒文記載可知,在道士的七個等級中,前五個等級的服裝用色種類單一,為玄、黃、青、絳幾種基本顏色。自第六級始,不但用象徵世俗地位等級更高的紫色,而且服裝用色漸趨豐富,服色呈現出明顯的等級性。廣異記‧楚實記載楚實「忽夢黃衣女道士至實所,謂之曰:汝有官祿,初未合死。」墉城集仙錄記載:「(金母元君)黃錦之服,文彩鮮明,金光奕奕。」「(上元夫人)服赤霜之袍…既至,從官文武千餘人,並是女子,年皆十八九許,形容明逸,多服青衣。」「(昭靈夫人)著紫錦衣…侍女名隱暉,皆青綾衣。」可見,女冠中等級較高的女仙所穿服裝顏色多為黃、紫、赤等貴色,侍者皆服單一的青色。這與世俗社會對女性服色的等級規定基本吻合,呈現女冠在服色上的世俗化。
在款式方面,道教服裝的基本款式為上服交領短褐,下著長裙,外罩大袖道袍,其上或有帔巾,足登履或靴。唐代女冠的服裝款式在保持這種如法形制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在摹唐盧眉娘圖中,女冠盧眉娘頭戴簪冠,內著抹胸,外穿對襟小袖衣,下著長裙,小袖衣束入裙腰中。這種服裝款式與道教科儀中規定的交領領式、寬大袖式的形制具有明顯的不同,卻與當時世俗女性所服的直領、小袖,外露抹胸的服裝款式極其相似,這也表現道教女冠服裝的世俗化傾向。
在衣料方面,道教對法服的製作有科戒:「不得用五彩作,不得用錦繡綺作,不得不依法作,不得以非義物作。」而唐代女冠服裝的衣料並非皆為如法質料。如姚氏三子記載:「衣襦皆綺紈,精麗非尋常所見」,「有蒼頭及紫衣宮監數十,奔波而至,前施屏幃,茵席炳煥,香氣殊異」,「寶馬數百,前後導從。」其氣勢與排場不亞於王妃、公主。女仙妙玉亦言:「天上居處華盛,各有姻戚及奴婢,與人間不殊。」楊敬真等到神界,「其宮皆金銀,花木樓殿…大仙居金厥玉堂中,侍衛甚嚴。」「但燈燭熒熒,侍婢凝立,帳幄綺繡,如貴戚家焉。」從這些記載可見,當時女冠衣綾羅錦繡者不乏其人。
1.唐代女冠妝飾
「女冠又不得金玉釵釧、花裝粉飾」;「勿貪細滑、華綺、珍奇、寶冠纓絡,當服法服,粗澀而已。」這些科戒皆反映出道教去華取實、去奢尚簡的教義和嚴格的服飾制度。王建送宮人入道:「休梳叢鬢洗紅妝。」殷堯藩宮人入道:「卸卻宮妝錦繡衣。」
女冠除了如法妝飾外,也存在有別於戒律規定的妝容的現象。東觀奏記卷上載,宣宗「上微行至德觀,女道士有盛服濃妝者,赫怒,亟歸宮,立宣左衛功德使叔康令盡逐去,別選男道士七人住持,以清其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