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天道人文

 天道人文07.13.2013元始道長

一張圖展示的古典天地人學術架構

一、地平系統與蓋天說

最外側屬於大地的四方,可以看到地方天圓,就是這張圖最直觀的展示,此圖可以理解為蓋天說(天圓地方、靜態),也可以理解為渾天說(天球形立體化、動態),乃至於可以上應到宣夜說(道之無極、氣化)。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宇宙再大,最終還是要回到大地,關注到人,治理好這個天下,這是古來聖賢的天地人三觀,回到天下,回到修身,內聖而外王。這也是道長對大地的四方的理解和重視。

有東西南北四方就有東西南北中五位,四方五位元的地平系統,按照樸素的想法應該源於蓋天說,天圓地方,這個地,要慎重把握,不要簡單理解為大地是方的,而是大地是經由四方五位給自己定位的,是一種座標參考系,便於測算,便於準確定位自己、族群的時空位置。周髀算經就是基於蓋天說而建立的天文幾何和數學為基礎的時空學。地平精確的四方方位,最初是怎麼測定的?是經由立杆測影這個偉大又簡便的技術測定的,具體來說圭表來測四方。

二、的內涵

說四方五位,重點要說。中,從一個初始的方位概念(地中)延伸到政治概念(宅茲中國),再延伸到文化概念(允執厥中、中庸之道),進而到形而上的的範疇(天人合一)。在文化和道的範疇裡,不斷地融通人心,融通宇宙,天人之間就建立起聯繫,文化也就經歷幼稚(混沌初分,原始的觀象授時)到成熟(精准化系統化的天文曆法)再回到天真(人文化成、天道人道合一)的三個歷程。

再回看這個圖形,五色天也是在這個中間區域。這個,內涵又不一樣,可以說是渾天儀的中位,用天赤道上的二十八星宿去定位這些星體,而實際上五星運行在天球內黃道面附近。

三、連山曆與二十八星宿

有一種觀點認為,東西十四山與南北十四山,這如同圭表和日晷的配合,合起來的二十八山向天上投影,就有二十八星宿。有了這個二十八星宿,在長久的應用過程中,其逐漸剝離二十八山,成為一個獨立的天道觀測方式。從二十八星宿,古人就很容易和北斗及北斗七星結合起來。璇璣玉衡就是觀測北極星和北斗的。古人對北斗七星和北極星的觀測由來已久,可能比立杆測影更為久遠,這是渾天說的源頭。二十八星宿的建立和不斷完善,讓渾天說更為系統,同時也與蓋天說聯繫越緊密。在渾儀裡的,作為三個主體之一的四遊儀就是測量宿度的,用來定位星體位置,而對二十八星宿基礎參數的測量,也是天文官致力去做的。

蓋天說渾天說是古人觀察方式的變化。為什麼這樣說,把夜裡缺失的部分補全,所以渾天說比蓋天說更為全面,但是呢,渾天說以蓋天說為基礎,兩者必須結合,所以說是一陰一陽之謂道,不是有了新就扔了舊。至於從渾天說到宣夜說,則是我們貌似掌握的天地規律,還是會變化,道不能被窮盡,只能有限的掌握,有限的應用。宣夜說氣化的宇宙觀,在應用層面更多的是讓渾天說和蓋天說永遠不固化,永遠保持活力,並隨著技術革新,不斷改進。宣夜說這可說是把天球外層的球殼拿去,呈現出整個天道的本來面目。基於地平系統的蓋天說,穩固,是天文曆法的基礎,有術有數,有尊卑主次,可以延伸為穩固的政治文明體系,多為廟堂政治所接受,是構建華夏文化、政治的基礎。政治正確,基礎踏實。

渾天說和宣夜說,包含更多的天文內涵,多為天文曆法所應用。特別是宣夜說,不斷地否定自己,革新自己,呈現中華學術的終極的探索精神。

那麼,很自然的,北斗——北斗七星——三垣——二十八星宿——七政——分野——觀象授時——天文曆法制定——人文文明——政治民俗——天道,這個系統就建立起來了,五運六氣就是這樣的一個系統的具體應用。

四、此圖所顯的干支系統、八卦系統與日月五星關係

十天干,比較可靠的說法是十月曆,也就是把太陽回歸年分十瓣,為什麼是十呢?可能是季風的原因,一年五季,再分陰陽;也或許就是人都有一雙手,每只手五個手指。也有說是十年一個週期,類似於十進位計數。十二地支,還是將太陽回歸年十二分,為什麼十二分,這裡有幾個源頭,一個是連山曆這個源頭,也就是4×3,兩分兩至和一分為三這樣的數理理念;一個是和太陰曆相合的需要;還有就是十二律呂,吹灰實驗地氣測量,這樣一個虛無縹緲又很神奇的源頭。十月曆和十二月曆,乃至於太陰曆可能是分屬不同的族群,在民族融合(多是相互戰爭)的過程中,最終形成陰陽合曆,而十月曆遭到淘汰(現如今彝族還在使用十月曆)。而干支曆法可能是融合六十進位計數法和十月曆、十二月太陽曆和太陰曆,以及對五大行星的精密觀察而形成的綜合性的曆法。

干支八卦首尾定位的根由

子為什麼定位在那裡,甲乙為什麼定位在那裡,後天八卦配方位已經成定論,那麼為什麼這樣放置?其與先天八卦有什麼區別?

把天球這樣一放,天門地戶就能理解,天門地戶的連線和地軸是一致的。而後天八卦和先天八卦這樣嵌套,也就可以理解。後天八卦所代表的八方可以理解,四正四隅,分別是東震南離西兌北坎,東北艮,東南巽,西南坤和西北乾,八方定位。子午卯酉分別和四正相合,三分四正,就定位十二地支。甲乙配東方木,丙丁配南方火,戊己配中央(極軸)土,庚辛配西方金,壬癸配北方水,於是後天八卦,十二地支,十天干就這樣配合起來,也算是天衣無縫。那麼我們就知道,這24是和四方錨定在一起的。在天文學裡這如同一個固定的觀測站,亦或是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地。先天八卦是天球的時空,表現克制平衡,相應於河圖,而後天八卦是華夏大地的時空,生生不息,升浮降沉,運化不止,相應於洛書。人體的臟腑運化就相應於後天八卦。

與二十八星宿的關係?

二十四山是地面觀測站,那麼觀測什麼呢?當然是日月五星和北極和北斗星。就明白為什麼這裡會有一個二十八星宿的圖和刻度,這就是隱含我們的北極、北斗七星、日月五星等諸天象。也打通與天文曆法的通道。這裡不多談。補充一點就是,十二辟卦也因此和十二地支合上了,複卦一陽來複合子位,其它依次順時針對應。二十四節氣也合24山,冬至合子位,順時針排布。

五、天門地戶的變化與歲差

戊,陽土之氣,以象天門,對應後天八卦之乾卦,且在十二辟卦之坤卦之前,相差一個節氣,這個時候是要關天門,在一年中對應立冬點,立冬就是收藏點。己,陰土之氣,以象地戶,對應後天八卦之巽卦,且在十二辟卦之乾卦之前,相差一個節氣,這個時候就是要開地戶,在一年中對應立夏點,是夏長點。易傳繫辭上:「闔戶謂之坤(六畫卦),辟戶謂之乾,一闔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戊己配中央(極軸)土,這是理解天地門戶的關鍵,也是天地運化的關鍵。戊己也有另外的解釋,一說是位於中央土,一說是在長夏,一說是在四季之間交接點前後的18天,共4*18=72天,周行四季。這裡解決中央之土和周分四季,長夏的問題撲朔迷離,還沒有解決。針對長夏問題,現在有學者認為可以引入季風,南方諸如上海的梅雨季節可以做參考。這裡就有一個西北到東南的地理大勢,以及北方的寒與高原與東南的大海,是形成季風及梅雨季節的緣由。

類經圖翼奎壁角軫天地之門戶說說:「周天七政躔度,則春分二月中,日躔壁初,以次而南,…,十一月入尾、箕,十二月入斗、牛,正月入女、虛,危,至二月復交於春分而入奎、壁矣。是日之長也,時之煖也,萬物之生發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曰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自奎、壁而南,日就陽道,故曰天門;角、軫而北,日就陰道,故曰地戶。」

張景嶽(15631640),本名介賓,距今四百年左右,按照歲差,和今天相差6度這樣。「十一月入尾、箕」,是基於當時實際觀測的。

萬物之生發也,皆從奎、壁始;日之短也,時之寒也,萬物之收藏也,皆從角、軫始。故日春分司啟,秋分司閉。夫!既司啟閉,要非門戶而何。可以看到戊己分正在東西之位,也正是春分和秋分的位置。到如今2019年,需要在原圖的基礎上,轉動56度。

按照上面的邏輯來找天門地戶的話,天門地戶的位置又變化,大概在白露和大寒的位置。

地球和日月五星的關係,權重最大還是基於日地關係,太陽可以用立杆測影這樣一種精確的方式定位,而月亮和五星就很難這樣定位,需要借助於二十八星宿定位,而二十八星宿這個圈,因為歲差的緣故,極為緩慢地逆時針轉動,在用原來的資料的時候,就需要轉化一下。有一個反思,我們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化五運六氣的時候,古今不變通嗎?這是道長的一個疑問。

六、璣衡規矩

尚書舜典曰:「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圓者為璣,徑八尺,圓周二丈五尺,以璇玉為之,懸而運之,以象天之行。直者為衡,長八尺,以美玉為之,從下望璣,以視星辰。

天地之間,萬物流轉,此之謂變易。如何找到變易之中的秩序,從而消除人在世間的無序感呢?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此其不易之處。華夏先民認為生命的本質出於天行。人法地,地上萬事萬物的變化,歸根到底源於地勢的變化。地法天,地勢的變化,又根源於天行。

然而天上本無刻度,華夏先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仰觀俯察,經過幾千年積累資料,改進工具,逐漸發展出一套完整的曆法體系。以北辰北斗為核心,建立周天二十八星宿的座標,用來觀測日月五星的運行。古人認為地球上生命的運轉規律與日月五星息息相關,日月五星帶動的能量消息,古人逐漸將其總結為陰陽五行的變化規律。觀察它們的運行軌跡就成了頭等大事。

尚書舜典曰:「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璣衡儀器的應用,在中國古代天文中是一個很莊嚴的里程碑,巨大的玉制天文觀測工具錨定北辰,逐步精確日月五星的運行軌跡,日月五星之所以稱為七政,因為它們是人間政治秩序的依據和本源。

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尚書虞書堯典

日月星辰周而復始,一年四季如期而至。如此,中國人便能預知氣溫、降雨、降雪、物候等農事規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順天應時,循時而動,是中國人道法自然、崇尚和諧、珍視生命的民族精神。對天象氣象的觀測,是華夏文明的源頭,更是天道民族的精神座標。

淮南子天文訓曰:「文者象也」,天文就是天象。中國古天文,天象主要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關於日月星辰的現象,即星象一類是地球大氣層內所發生的現象,即氣象。中國的天文學,實際是研究星象和氣象的變化規律,且進一步深究氣象變化背後的星象影響。

華夏古代天文學的核心是人,觀測的結果為人服務,觀象是為了授時。尚書虞書堯典曰:「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堯帝命令羲氏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曆法,敬慎地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羲和為羲氏與和氏,是顓頊時代重、黎的後繼者,作為天官世代掌管天地四時。古代史官,從天官而來。人世間的是是非非如何評判,人沒有辦法評判人。故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就是從曆法的天道角度來書寫人世間的秩序。

淮南子時則訓說:「陰陽大制有六度:天為繩,地為准,春為規,夏為衡,秋為矩,冬為權。」規和矩是測量天地的工具,規圓矩方,天圓地方,天生地成,春生秋成。古人面南而居,南北正而東西分。在陰陽五行體系中,東和西又對應於春和秋,春秋就是規矩,所以孔子寫春秋,說的就是傳承伏羲、女媧以來的天道文明,就是用天倫給人倫定規矩。春秋以時為名,第一句就是「元年春,王正月」以時開頭。表明古代的史書是從天道運行著眼來書寫人事。明白史書與春秋的含義,也就能明白,不是誰都能寫史,只有乙太史天師為首的史官,才有資格。司馬遷寫史記,結尾的太史公自序寫自己的家譜,一直追溯到顓頊時代重黎,試圖把太史公的身份重新接續到天官,以此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