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陽膀胱經01.23.2007元始道長

1.睛明:睛,目睛。明,光明。為治目病之要穴,能使目睛光亮明白也。

2.攢竹:攢,攢聚。竹,竹葉。眉形有如竹葉,穴眉毛與眉頭攢聚處也。

3.眉沖:眉,眉頭。沖,衝要與向上之意。穴眉頭直上,正當前額衝要之處。

4.曲差:曲,彎曲。差,差錯,不齊。指穴當經脈曲折不齊之處。足太陽經自睛明直行向上,行至眉沖處即橫行向外,曲而不齊也。

5.五處:五,數名,意為第五;五星。處,居處,所在。穴居前額,猶如諸星所居之處也。前頭部在道經中稱為天庭(兩眉之間也稱天庭),穴居其間,正有天上諸星(五星)羅列之象,且在本經序次亦為第五,或系因此而得名。

6.承光:承,承受,奉承,承擔。光,光明,光亮。承光,台名。目病昏暗者,能使之承受與承奉光明也。承光,漢代台名。借喻為明目去障,此穴可以擔承也。

7.通天:通,通達,通暢。天,指天氣。通天,冠名。又指為腦部元神之所在及能開通肺氣也。穴約當古代冠所系戴處,可與下條絡卻互觀。與腦神之所在有關。功能開通肺竅,通乎天氣,用治鼻病有效。

8.絡卻:絡,聯絡,纏繞。卻,退卻,脫落。穴當古人系冠之處,聯絡纏繞不使所戴之冠退卻脫落也。

9.玉枕:玉,貴重之意。枕,指枕骨。穴與枕骨為鄰。腦後隆起骨,古今皆稱枕骨,古亦稱為橫骨。相士則稱為玉枕骨。

10.天柱:天,指頭部。柱,支柱,樑柱。天柱,山名,又星名。意為穴處乃頭部之支柱。

11.大杼:大,長大。杼,織布之機杼,又水槽亦名杼。以穴在杼形肌肉之起端而言。脊旁肌肉長大,經氣自此下行,具有機杼與水槽之狀。

12.風門:風,指氣,又指風邪。門,出入通達之處。風門者,既為肺氣出入與風邪犯人之門戶,也為治風治氣之所宜取。穴在肺俞之上方,為肺氣出入之所必由。用治風邪外感、上氣咳逆諸病,將有雙重意義。

13.肺俞:肺,指肺本髒,又為火氣勃鬱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肺臟,可治病火病氣諸病。凡肺氣勃鬱、火氣太過、咳喘、骨蒸諸病,自可取用。

14.厥陰俞:厥陰,指心包絡,又為陰氣至極與厥逆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心包絡,並可降逆回陽。厥,逆也,冷也,又極與盡也。厥陰,陰之盡也,手厥陰出自胸中,足厥陰下起大敦上至巔頂。陰極陽生,如心陽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氣上沖者,皆可選用。

15.心俞:心,指心本髒,又是任與容的意思。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心臟,可以益氣行血,安神定驚。心不任物,則神不出,氣無君,血無帥,形無主,智無舍,而氣血失調、驚狂錯亂諸症作矣。責之心俞自有助益。

16.督俞:督,督正,督率,居中;指督脈及脊柱。居人身之中,通乎脊柱,可以總督諸陽,為背部諸俞之統帥。督脈貫脊而行,為臟腑諸俞之所依附,故能督正諸俞,貫通腰脊。既為督脈之俞,又為諸陽之督也。

17.膈俞:膈,指胸膈,關格。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胸膈,可以開通關格。膈俞者,可以開通胸膈之關格及格拒否塞諸病之處也。

18.肝俞:肝,指肝本髒,又木也,幹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肝臟,可達木氣之鬱滯。木喜暢順,此可順其氣而達之也。

19.膽俞:膽,指膽本腑,為連肝之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膽腑,利膽疏風。故膽與肝連,同司風本。膽汁鬱則身黃,泄則口苦;膽氣旺則火升,逆則脅滿。取之於此,每可收效。

20.脾俞:脾,指脾本髒;又裨也,並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脾臟,可以積精稟氣、助胃化食也。用於水谷不化、精氣失榮,是其本職。

21.胃俞: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胃腑,調胃化氣。胃俞者,為平人常氣之所注輸,胃府之外候也。

22.三焦俞:三焦,指胸腹腔上中下三停之空松處。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應全身,升陽決瀆。三焦俞乃升陽益氣、決瀆行水、內應全身之俞也。

23.腎俞:腎,指腎本髒,又藏也,瀉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腎臟,引水藏精。腎俞者,藏精之關,引水之宅也。

24.氣海俞:氣,指下焦之原氣。海,是富饒藏聚之意。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應臍下之肓原,吞吐下焦之原氣。因上焦主吞,下焦主吐,故臍下肓原(參肓俞條)之脖胦,為人身生氣之海。氣海俞,即臍下肓原之俞也。

25.大腸俞:大腸,指大腸本腑,又暢也。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大腸,暢胃去滓。大腸司傳導,主變化,體之俞,腑之應也。

26.關元俞,參氣海俞及關元條。

27.小腸俞:小腸,指小腸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小腸,功在化物。小腸司受盛,主化物。受盛失職,化物無能,自可於此處求之。

28.膀胱俞:膀胱,指膀胱本腑。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通膀胱,藏津決水。膀胱津之府,水之門,外俞內府,彼此互通。

29.中膂俞:中,指人身的中部。膂,背脊。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穴在骶部,約居人身之中,為腰膂之氣所注輸。膂,本作呂。中膂,人身中部之脊骨也。

30.白環俞:白,白色,金氣。環,圓環。俞,同腧,同輸,又通樞。白環,可能是指肛門或臀部。故白環俞者可以意為肛門或臀部之俞也。

31.上、次、中、下髎:以穴位之排列序言。髎,亦作窌,窟也,深空之貌,是鄰近骨部的縫隙。穴在骶孔中,居上者為上髎,居次者為次髎,居中者為中髎,最下者為下髎。左右共有八穴,合稱八髎。

32.會陽:會,會合,交會。陽,指陽經,陽氣。為下焦陰陽之氣交會之處。下焦既為陰氣之所聚,亦為陽氣之所生。穴與會陰相鄰,自有交通結合與互相對待之義。

33.承扶:承,承受,奉承,承擔。扶,扶持,扶助,又風名。謂其對扶持人體與治療下肢風病,俱可承擔也。對人身坐立具有扶持之功。承,佐助擔當也。扶,木名。扶木,扶桑也。對肢體風病具有攔截之效。在下肢風病及風病之自下而上者,皆可取之。

34.殷門:殷,是富足與中間之意。門,出入通達之處。指穴在大腿肌肉豐滿處之正中也。穴處肌肉豐富,且居大腿之中,以其所在之位置而命名。

35.浮郤:浮,指浮竹。郤,孔隙。謂穴位所在有浮竹之象。穴在膝關節內方外側,下肢骨自膝關節又生一輔助骨曰腓,故取浮竹之象比譬之,穴即以浮名。

36.委陽:委,委曲順從貌,亦臥倒之意。陽,指外側。穴在膕窩正中委中穴之外方。

37.委中:委,委曲順從貌,亦臥倒之意。中,指中間。即俯身臥倒屈曲膝關節而在膕窩之正中取之。此穴必須俯伏舒身放鬆肢節,方可在委曲膝關節之膕窩正中取之。

38.附分:附,依附,附屬。分,分別,分行。指足太陽互相依附之內外兩行,在此分行而下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之內外兩行,既屬互相依屬;而第二行各穴又實為第一行之附屬,故第二行之第一穴即名附分。

39.魄戶:魄,是隨伴精氣往來的陰神。戶,出入居住與謹護閉塞之處。指其為護衛肺中精微之氣的門戶。穴在肺俞之外方,既為肺俞之附屬,亦為肺精之衛護。

40.膏肓俞:膏肓,指心下膈上之脂膜。俞,同腧,同輸,又通樞。內與心膈間脂膜相應,邪正之氣可由此出入轉輸。此穴無所不主,又指為助長正氣之門。與肓俞、胞肓、肓門,以及膈俞、膈關諸穴,可以互參。

41.神堂:神,是象徵君主的陽氣。堂,是高大明敞的居室。指其猶如心君用事的明堂。神堂內平心俞,自應如天子布政之堂矣。

42.譩譆:譩譆,哀痛聲。按壓取穴時,病人常有畏痛之譩譆聲,因而得名。

43.膈關:膈,指胸膈,關格。關,關口,關格。指穴如胸膈之關口,且可開通關格也。橫居膈俞之外,實為膈俞之附屬,而與膈俞之功用亦密切有關矣。

44.魂門:魂,為人身陽氣之精。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魂門者,肝陽出入之門與護衛肝陽之處也。肝之體陰而用陽,為將軍之官。魂門平齊肝俞,自應為肝陽出入與護衛肝陽之門戶。

45.陽綱:陽,指少陽剛直之性。綱,伸張之意。意為膽氣宣明,則陽氣自然伸張也。膽為將軍,膽主決斷。肝膽依輔,陽綱之氣得以伸張矣。

46.意舍:意,意念,意志。舍,可以居住安息之處。脾氣安寧,則心意自然聰慧也。脾藏意。意舍為脾俞之附屬,猶如脾氣休息留止之處也。

47.胃倉:胃,指胃本腑;又圍也,委也。倉,倉稟,倉庫。指其猶如胃府之倉庫。橫居胃俞之外,為胃俞之附屬,可與太倉(中胱)互觀。

48.肓門: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指其有如諸肓門戶之意。本穴上有膏肓,下有胞肓,前肓俞,此則為諸肓之門也。

49.志室:志,志向,意志;此指腎之精氣。室,人物所居之處,亦充實之意。志室者,必須腎氣充實,意志方能發揮。志室平齊心俞,腎氣有歸,則神志不亂矣。

50.胞肓:胞,指胞宮及膀胱。肓,此處指腹部之肓膜。指穴與下腹胞肓之氣能互相感通也。穴與氣海前後相望,同以肓氣為原,可與諸肓穴及氣海互參。

51.秩邊:秩,秩序,整齊。邊,邊際,邊陲。指其位於背部秩序井然諸穴之邊際也。

52.合陽:合,會合。陽,指足太陽經。謂足太陽左右側分行之兩行,至此又行會合也。足太陽在背部左右側,自附分穴分為內外兩行,下行相遇於委中後,至此又複合為一支而下貫腨內也。

53.承筋:承,承受,奉承,承擔。筋,經筋,筋肉。指其位於足太陰經筋所結之處,且全身軀體筋肉之重,此處可以承擔也。

54.承山:承,承受,奉承,承擔。山,指軀體之高重。人身高大沉重如山,腨腸之分肉足可承受也。穴在腨腸分肉之間,當挺身直立時,則分肉更為明顯。與承筋、承扶其義相近。

55.飛揚:是飛舉揚起,斜行別出,脫離正軌之意。為步行不穩、經脈別出及魂夢顛倒之象。指行走不穩。腰腿酸軟無力,行步搖晃不定,正有飛揚之象。穴能溝通司人身蹻捷的陰蹻與陽蹻,功可祛風健腰膝助行走,則飛揚之狀可除矣。穴能甯神安魂夢、治頭目眩暈,則飛揚可止矣。

56.跗陽:跗,足背。陽,指上方,外方。穴在小腿下端外側、足背之上方,有如足跗之陽也。

57.崑崙:指高山或高丘。穴在高大外踝之後方。

58.僕參:僕,指禦者,僕從。參,同三,又同驂;或作參拜解。言穴位如車之左右驂,且在狀如參拜時方可便於取穴。穴在左右足跟外側,如駕禦人身上三部之左右驂也。

59.申脈:申,同伸,同呻;又十二時之一。脈,經脈。指其可治經脈之屈伸不能及氣鬱而呻諸病,且可內應膀胱之本府也。申脈為陽蹻脈所生,太陽主一身之表,故能治屈伸不能、筋脈拘攣諸病。腎與膀胱為表裡,在氣鬱不伸及氣鬱而呻者,申脈與複溜同取,每可收效。申,申時,正是膀胱之時。申脈穴可以認為是膀胱本府之穴。

60.金門:金,為肺金之氣。門,出入通達之處,又為守護之意。金門者,意為熄風利水之門戶也。對風木病有效。金可克木,所主多筋抽搐風木之病。

61.京骨:古解剖名,穴當其處。小趾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即令之第五蹠骨,穴在第五蹠骨粗隆下,赤白肉際。

62.束骨:束縛,收束。骨,指趾骨。穴位如趾骨之束,又能收束骨節緩縱諸病也。小趾第五本節有束之象,故穴名束骨,且能治肢節疼痛緩縱諸病。

63.通谷:通,通暢,疏通。谷與榖通。功能除結積留飲、胸滿食不化,為足部通脹消谷之穴,可與腹通谷互參。

64.至陰:至,至極,到達之意。陰,指腎與足少陰經及土氣而言。至陰,謂經脈至此已入於足少陰之經脈和通於土氣也。足太陽之脈從頭走足,至此已陽盡陰生,交入足少陰之經脈矣,故即以至陰名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