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8日 星期五

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上

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上03.03.2016元始道長

古語云:「中醫不傳之秘在量上。」這是中醫治病取效在遣方議藥用量上的巧處。而量之大小,必須在辨病、辨證的基礎上,因時、因地、因人,符合病情與機體的情況為宜。

以藥論之,如麻黃一味,在傷寒論中有十四方用到,有六兩、四兩、三兩、二兩、一兩、十六銖、十八銖等若干種用量。

以方論之,桂枝三兩,即為桂枝湯;桂枝五兩,即為桂枝加桂湯;芍藥三兩,亦為桂枝湯;芍藥六兩,即為桂枝加芍藥湯;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為四逆湯;乾薑三兩,大附子一枚,即為通脈四逆湯。

李東垣治慢性病,以大方小量著功,如補中益氣湯、清暑益氣湯等,皆給後世醫家垂示法程。此中奧妙,道長不敢強作解,唯依辨證論治原則,用藥不拘本草所言之量。曾經治一長達十年之久的頭痛患者,日二三度發,兼心煩欲吐,眼珠痛,每痛發必用木棒自擊巔頂,受木棒擊處,頭髮脫淨,幾同斑禿。辨為肝陽上亢夾血瘀。投川芎茶調散改湯劑加減:川芎35g,羌活5g,柴胡15g,防風10g,白芷5g,生地25g,黃芩15g,香附20g,桃仁5g,紅花5g,水煎服。

患者執方凝視,欲言又止而去。六日後復來,言藥後大效,此間僅發作一次,其餘症狀皆未出現,並問前所服方之中當歸、川芎幾乎無一方不用,不效為何?余乃知其初診時欲言又止之故,答曰:「以前所用,必依本草所論之量而在15g以下,此次用至35g,以是取效。」後守服二十劑,再未復發。

另有某女產後腹痛甚劇,惡露不暢,用藥效果不顯,日賴自用嗎啡緩解。余於詳詢病史之際,斷其藥效不顯必在藥量,乃以芎歸湯各藥100g予服,藥後痛止,堪稱桴鼓相應

然則不僅是增其用量始能取效,更有小其用量方能取效者。

曾經治一患者,十餘年來經常患外感,七八日一作,頭昏,流清涕,既畏寒,又畏熱,易出汗。余書桑葉3g,蘇葉2g,薄荷1g,辛夷0.5g,煎湯代茶,服一劑即頭清眼亮。以其表邪既解,遂以補益藥仍取小劑量緩緩圖之,半年後不再多汗,畏寒畏熱亦消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