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臧山經07.15.2008元始道長
南次一經說:「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鑊)。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
西次一經說:「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
西次四經說:「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邽山。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音如獆狗,是食人。」
東次一經說:「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東次四經說:「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雀,亦食人。」
北次二經說:「又北三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麅鴞,是食人。……」
五臧山經記載著大量的「食人」部族,如果按字面解釋,就會認為他們是吃人族。實際上在五臧山經中能混到「食人」的身份,那都是皇親國戚之類的貴族,都是食俸祿的人,都是有著較高社會地位的官員。禮記‧王制說:「諸侯之下士祿食九人,中士食十八人,上士食三十六人。下大夫食七十二人,卿食二百八十八人,君食二千八百八十人。次國之卿食二百一十六人,君食二千一百六十人。小國之卿食百四十四人,君食千四百四十人。」官員的等級不同,領取的糧食俸祿多少也不相同。中國的以糧為俸,在伏羲時代早已有之,只是還沒有形成完備的體系而已。到炎帝、叔均時代,隨著農業的發展,社會分工的完善,食人部族日益增多。黃帝時代,更是食人部族輩出的時代,黃帝作井田,農業的空前發展,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供養官員和貴族。
「食人」與「漁人」、「獵人」、「農人」、「官人」等詞句的語法排序一樣,現代人既然能夠理解「漁人」、「獵人」、「農人」、「官人」等語,也就可以理解「食人」之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