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經的道法自然03.26.2004元始道長
一是「抱樸守真」的生活觀。道教歷來注重心性修煉與思想引導。道教認為,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態的原因,在於不能正確對待人生的得失和把握慾望的尺度。如能處理好人生這兩個認識與實踐的問題,人心自然能夠「常清常靜皎如月,坦然應對世事人」。
二是「尊道貴德」的人生觀。道德修養高深的人,與人為善,樂於助人,對於內心是一種安慰,生活得非常充實,問心無愧,心胸坦蕩,自然心平氣和,無憂無慮,所謂「德正則心安,心安則氣順。」相反,假如德行欠佳,心地不純,甚或道德敗壞,損人利己,則是心神不安,難得清靜,往往雜念叢生。
三是「知止知常」的應世觀。道教一方面以「無為之德」彰顯出人性內在的光輝,同時又從另一個方面對人的行為提出外在要求,即「知止」、「知常」。知止,就是要把握事物發展的度,做到適可而止、恰到好處,力戒貪心、排除妄為;知常,就是要明瞭物之本性,堅持順應自然、恪守規律,做到知天理、循人情、順造化。如果按照道家「上德不德」、「知止知常」、「有所為,有所不為」與「為而不爭」的內在修修和外在德行去要求自己,自然人我清靜、貪念不生,斷除煩惱、萬緣和諧。
四是「虛懷若谷」的包容觀。這是道教「內以修仙,外包萬象」的重要思想。以山谷比喻人之胸懷,用大海比喻人的涵養。引申而言,虛懷若穀的精髓在於虛無、高遠和含蓄;海納百川的核心則是開放、容納。二者表現在人的修養層面,前者是在尊重和肯定別人的同時肯定自己,顯現出謙虛謹慎、先人後己的氣度;而後者則以包容與接納別人的方式來豐富、完善自己,更多地折射出和合圓融、偕同共進的君子襟懷。
五是「天人合一」的生態觀。對於保護環境、維持生態,道教的這一思想,強調要復歸萬物自然天成的本能,不以人的意志改變其自然本性;指出人與萬物的關係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和諧整體,故而人類應該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效仿自然、保護自然,進而和大自然合而為一、共生共榮。
六是「和光同塵」的處世觀。道教強調的「和光同塵」的心境,就是清靜自然、無私無欲,和合包容、和而不同的心境;道教倡導的「恭敬一切」的胸懷,就是理解尊重、處下謙卑,誠實守信、柔弱不爭,慈愛和同、彼此依賴的胸懷。這種心境與胸懷概括起來,就是以和為貴、以和為尚的「崇和」之道。道教的「崇和」之道,既是一種尊重認同、人我和諧的精神,也是一種和而不同、為而不爭的氣度,更是一種謙下不欺、慈悲互助的境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