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人經經文奧義的理解03.23.2003元始道長
首先我們從經名開始。此經為什麼稱為太上洞玄靈寶元始無量度人上品妙經,諸家解說各有不同,但基本的理解應該是一致的。據唐朝薛幽棲的解說,所謂「太上」,太是至大之名,上是尊崇之稱。「洞玄」二字,「洞」就是「通」的意思,「玄」本義是黑色,引申為微妙無形,虛空妙有。洞玄是三洞真經中的一部,洞玄之教以教主靈寶君為跡,以「赤混太無元、無上玉虛之氣」為本。所謂「赤混太無元」,指的是天地形成前的混沌狀態。「無上玉虛之氣」即先天一氣。「靈寶」二字,按李少微的解釋:變化無方為靈,欽崇貴愛為寶。靈寶又指性命,因為性命是最珍貴的。一切眾生不離性命,因此,非靈寶不可以度人,非靈寶不可以生神,所以靈寶法為諸法之祖。對「元始」這兩個字的解釋,薛幽棲說:「元者,初也;始者,首也」,指元始天尊創建宇宙萬化之初,為眾道之首,居玉清上元之境。無量者,多的意思,不可稱數,即無邊無際、無窮無盡的意思。度人二字,從字面上理解是指接引度化眾生到達覺悟的彼岸,我們修道的人,在入道之初,就要有這種意識,在這一世輪迴中做道人,尊奉太上的言教,先自我反省修身,修正自己的行為和意識,到獲得自我證悟之時,稱為自度。然後再以證悟後的道法幫助其他信眾道友開悟得智慧,奉行眾善,稱為度人。度人先要自悟自修自證,在通過接引信眾修習道法,來檢驗自修自證的道法的正確與否,這個交互道通的過程也是每一個修道者所必須要經歷的。這種必須要經過歷練的路徑才能稱得上「妙經」!從古至今,聖賢無不是以此路徑超凡入聖的,因此,古往今來的高道們才稱之為「上品」!可見度人經為上品妙經確是非常恰當的!
卷首的一大段文字。內容主要是演說無始天尊開劫講經的盛況及其不可思議的功效,首句中的「大浮黎土」乃仙界之國名,即「浮黎大國」,其實指的是「一切眾生」。而「無鞅數眾」的「鞅」字,同「央」,即無窮無盡的意思。元始天尊為我們演說此經,變現各種殊勝的境界,如使「盲者目明,鳥獸含胎,枯骨更生」等等境界,是什麼意思呢?天尊的真正用意是告訴我們要通過修行,來提升我們狹隘的意識,要站在大自然的視角,明白說,就是要站在陰陽的層面上,超越我們人體感官的局限,以「齊同慈愛,異骨成親」的濟世情懷,師造化,法自然,才不愧太上對我們慈悲教誨。
聖人隨方立教,為的是教化世人,去惡向善。由此而引出持齋、守戒、誦經等有形的方式,也就不難理解。
下面,共同來探討度人經正文。這一部分大致說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我們要說的是道教的宇宙觀。度人經說:「元始祖劫,化生諸天,開明三景,是為天根。」這就是道教最基本的本體論和宇宙觀,道是天地萬物之根源和主宰。
其次說的是文以載道,演經說法。三界十方,眾神至真,齊集元始天尊座前,聆聽真經妙法。
第三部分是解說「三界」。此經所指的三界,專指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對於修道之人來說,乃是漸進式跨越的三種境界。什麼是「欲界」?欲界即下界。四注說「欲者,染著也」、「觸物染著,故雲欲界」。說文解字雲:「欲,貪慾也」。欲界的眾生舉心動念都是貪慾,完全以自己的私利為本位,很少考慮周圍眾生的安危,所乙太上告誡我們,欲界的眾生之所以舉心動念無非是罪,無非是錯,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所謂色界,即中界,度人經集注說:「六欲總淨,超出欲界,上進一天,即登色界」。再就是「無色界」。「無色界」就是從有形有質上升到無形無質的境界。登入無色界,形欲俱空,身入玉虛,萬氣上元,匡禦眾魔。也可以說,這是修行之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
第四部分主要是說修持。道言:「天地運度,亦有否終;日月五星,亦有虧盈;至聖神人,亦有休否;未學之人,亦有疾傷。」所以就要齊心修齋,守戒誦經,只有廣積功德,才能「上消天災,保鎮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
第四部分,說說度人經所蘊含的豐富思想和對全體道眾所提出的要求
度人經作為道藏首經,是普度眾生的。呈現一種普遍的、終極的關懷。在這裡,凡有生命形式的存在,都有修道、悟道和成道的功德和緣分。從大自然的角度看,只是生命形式不同而已。而從修道的角度,道書中說「欲修仙道,先修人道」,修道之人與一切眾生,並沒有什麼差別。
度人者,必先度己。那麼,怎麼才能度己呢?度人經要求我們要做到:「不殺,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盜,不貪,不欲,不憎,不女自」,唐代高道成玄英把上述的殺、害、嫉、妒、淫、盜、貪、欲、憎、稱為「十惡」。薛幽棲又加上「言無華綺、口無惡聲」,華綺指的是飾妄虛辭,惡聲指的是侮罵毒語,合稱「十二惡」。所有這些惡事都是學道的人決不能做的。
經中所言「不殺不害」,就是要愛惜生命,不傷害生命。正一派道士雖然可以吃葷,但是要注意不可為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而親自殺生,更不要讓他人專門殺生取肉來供養我們道人,因為殺業重一定會障礙自己的道行,也會導致疾病和災難,讓信眾看了,會因為我們缺少慈悲情懷而失去對道教的信仰。
經中所言「不嫉不妒」,就是要寬以待人,嚴以待己,對於別人的成就要由衷的高興,即「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並且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學水準,胸襟要開闊,思想要與時代同步,要為道教事業的弘揚光大作出自己的貢獻。道門中只有分工的不同,覺悟的先後,沒有高低榮辱的區分,因此不應該對於別人有嫉妒之心。有嫉妒心,就失掉了度人的根本。
經中所言「不淫不盜」,就是要在人際關係中遵守社會公德。正一派道士可以娶妻,但是嚴禁淫慾,也不允許用不正當的手段把別人的錢財占為己有,更不允許侵吞公產公款,即貪汙受賄,營私舞弊。
經中所言「不貪不欲」,就是要淡泊人生,不生貪慾。道德經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人之所以不知足,之所以貪得無厭,就是因為慾望太多,包括權欲、名欲、利慾、食慾、色慾等等,歸根到底都是為了自身的一點蠅頭小利。人有了貪慾,就會做出偷盜、嫉妒、姦淫、陰謀乃至於傷害他人的壞事,有的甚至還會犯罪。學道的人一定要追求清淨淡泊的人生思想,拋棄不正當的私慾。做有品質有道德的人,給社會做榜樣。
經中所言「不憎不女自」,「女自」是一個生僻字,按薛幽棲的註解,不是消除心業罪的意思。不憎不就是不要厭惡和猜疑別人。這裡的厭惡和猜疑,是嫉妒發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現。人有私慾,心胸就會狹窄,眼光就會變小,對待同道的態度就會發生變化,變得虛偽和猜疑,對自己有用的人奉承拍馬,對自己沒有用的人則冷若冰霜。一旦實現慾望有阻時,或者喪氣灰心,或者不滿現實,或者討厭憎惡和無端猜疑周圍的一切。
經中所言「言無華綺,口無惡聲」,就是不要說粗話和髒話,特別是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能遇到有錢有勢的人就阿諛奉承、吹牛拍馬,遇到無錢無勢的人就盛勢淩人,傲慢無理。在當今社會,不論是住觀道士,還是散居道士,均需要服務信眾。善信有貴有賤、有富有貧,道教徒就要不論貧富貴賤、一視同人,滿足他們的信仰需求,做好服務工作。這是道教徒應盡的義務,更是踐行道教濟世度人思想的重要內容。
以上十惡,或者說十二惡,如果都能克服,那麼從個人來說,就已經修道有成了。如果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天下人都沒有這十惡或十二惡,那麼天下就「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退一步說,如果道門中的人都能滅除十二惡,那麼道門中人就能夠「齊同慈愛,異骨成親」,進了道門的,不想出去;沒進道門的,都想進來。
「齊同慈愛,異骨成親;國安民豐,欣樂太平。」是道教的理想世界。道教並不只是叩叩頭,念念經,我們有自己所追求的理想。這個理想就是太平世界的理想。在這個世界裡,人與人之間是親兄弟、親姐妹,彼此之間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欺騙、沒有嫉妒、沒有仇恨、沒有偷盜、沒有邪淫、相互尊重、相互幫助、國家平安、人民富裕、生活幸福。這樣的世界就是大道興行的世界。
以上是度人經的來歷,主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