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王孫思邈真人傳說故事05.03.2008元始道長
一、至學於醫,槐蔭苦讀
孫思邈從小體弱多病。他先後兩次患熱病,一次患冷痢。每當他面黃肌瘦,飽嘗病痛之苦的時候,母親總是日夜守護在他的身邊,給他熬藥喂藥。父親也背著他翻溝越嶺去找醫生。次數多了,支付不起醫藥費用,就只好變賣家產。孫思邈看到,由於自己的病,給父母造成這麼大的困難,心裡難過。他從自己幼年的痛苦經歷認識到疾病對人的危害,體會到醫生能夠解除病人的痛苦。於是從很早就萌發了學醫的願望。
孫思邈天資聰明,七歲就學,日誦千餘言。他在離家較遠的私塾土窯洞裡上學,不僅在課堂上用心學習,還經常在家鄉的魚兒嶺一棵槐樹下讀書。經由刻苦用功,使他打下了良好的知識基礎。從孫思邈的時代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了,雖然滄桑變幻,他當年讀書的窯洞早已湮沒,但這棵千年古槐,現在依然旺盛地生長在他的家鄉孫家原,成為歷史的見證,供遊覽觀賞,留給世人不盡的緬懷和無限的遐思,激勵學子敬業奮鬥。
二、衝破世俗
少年時的孫思邈躊躇滿至,意氣風發。他排除封建等級觀念,敢於衝破當時盛行的儒士書生透過讀書而進身於仕途的世俗,敢於批評鄙視行醫救人的極不合理的社會偏見。他不隨波逐流,不屑混跡官場、沽名釣譽,而從解除人民痛苦的角度出發,以大慈惻隱之心,普救含靈之苦為念,胸懷濟世之至,準備把畢生精力貢獻於醫學事業,他的思想境界和眼光就遠遠地高於當時的世俗之輩。
三、衝破世俗
孫思邈把貧苦農民和病患者的疾苦,看成自己的疾苦,一心一意地為他們服務。他主張:若有疾厄者來求救時,醫生不能先顧慮自己的得失而瞻前顧後,寧肯自己跋山涉水,饑渴疲勞也要去救等待醫診的病人。
孫家原村南邊有一條澗溝,水流湍急。為給溝那邊的群眾治病,他不顧激流險阻,不顧深秋河水的冰冷,時常淌水過河。有一個火燒澗溝水的故事,指的就是這方面的事蹟。說的是天神為了讓孫思邈給對岸的病人治病,在他過河時,用火把水燒乾,待他過去了再復原。孫思邈長期為勞動人民濟疾解危,一心赴救多少年如一日,贏得廣大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四、藥材種植
對於中草藥的研究,是孫思邈堅持終生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他很早就開始在家鄉上山采藥。為了采藥,他攀懸崖、穿峽谷,跑遍了家鄉的山嶺溝壑。他還在家鄉開闢了藥材園,種植藥材,從下種、施肥、收采到炮製、貯藏等,不僅精心操作,而且有詳細的記錄。他把藥材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菜、米、穀等幾大類,記載八百餘種藥名。他按藥物功用,將藥物分為六十五類,以總攝眾病,臨事處方,可得依之取決。很有實用價值。直到千年之後的現在,孫思邈的這些記載,仍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作用。
五、衡山釆松脂
唐貞觀年間,孫思邈從江州到南嶽衡山。衡山流泉飛瀑,峰巒蒼翠,有五嶽獨秀之稱,是歷代帝王祭祀之地。衡山盛產銀杏、金銀杉等珍貴草木,為孫思邀考察醫藥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孫思邈在衡山,為了採集松脂,於立夏那一日,從山嶺向東跋涉四百八十里,又南行入谷五十里,到有大石四十餘丈之處,見南面有大松三十餘株,終於采到了不見日月之松脂。又將其帶回煉製成衡山松脂膏,服之使人可以耐寒暑、五臟補益。這些生動的事實,足可見孫思邈當年采藥時用心的專注和經歷的艱難。
六、友人論學
令狐德棻,初唐著名的史學家,主編周書、晉書等,歷任禮部侍郎、弘文館學士等職。他與孫思邈是同鄉人(今陝西耀縣),在京城期間兩個人交往甚為親切,時常相聚談古論今。令狐德棻瞭解孫思邈的淵博學識,深知其思想早已超出醫學範疇。在他們的談論中,孫思邈把哲學思維和醫學相結合,由哲理會通醫理,闡發了妙解陰陽、慎以畏為本等一系列真知灼見,讓令狐德棻非常折服。孫思邈在與令狐德棻的談論中,也吸收許多文史方面的知識。
七、魏徵問史
孫思邈見多識廣,有極其淵博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對南北朝後期和隋朝的歷史,更是通曉備至。唐貞觀三年(西元629年),唐太宗下詔書,令名臣魏徵、令狐德棻、姚思廉、孫處約等人編纂南北朝以來齊、梁、陳、周、隋等五代歷史。在撰修這些歷史的過程中,魏徵、令狐德棻恐有遺漏,多次訪問和請教孫思邈,請他對前代史實提供諮詢。當時孫思邈年歲已高,但他視聽不衰,神采甚茂。在解答魏徵等人的疑難時,口以傳授,把南北朝各國的情況從總體到細節,說得清清楚楚,如同他親眼看見過一樣,使朝野上下深表欽佩。
八、屠蘇藥酒
唐朝初年,中國南方時有瘟疫發生。孫思邈在常州一帶,日夜奔忙,搶救瘟疫病人。經過半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過了不久,瘟疫又從小孩到大人流行起來。為了長期地預防和治療此病,孫思邈經過潛心研製,擬出了一個以大黃、肉桂等配伍的藥酒配方,取名為屠蘇藥酒。人們喝了這種藥酒之後,瘟疫再也沒有復發。孫思邈為了普及防疫知識,防止此配方神秘化,他找來一大張黃絹,把屠蘇酒的處方及炮製方法都清楚地書寫在上邊,張榜公佈在屠蘇庵的山門柱子上,讓人們廣泛傳抄。人們十分讚歎孫思邈的重普及、不保守的可貴精神。後來,歲未飲屠蘇酒,深化為習俗,在江南各地很流行,此習俗並傳到日本。
九、懸絲診脈
相傳唐太宗的長孫皇后,因難產而生命垂危。當朝太醫雖竭力醫治,卻不見效,唐太宗急得坐臥不寧。徐茂公建議請孫思邈來看病,唐太宗便派遣使臣星夜奔赴太白山,詔孫思邈進京。孫思邈被引入後宮。因封建禮儀,不能接近皇后的鳳體,孫思邈只能一邊向宮娥細問其病情,一邊要來太醫的處方病歷認真閱讀。之後吩咐取一條紅絲線,自己捏著一端,另一端穿過竹簾,繫在皇后的手腕上,為皇后引線診脈。原來皇后是胎位不正,於是讓宮娥把皇后扶近竹簾,孫思邈選定穴位後,猛紮一針,皇后疼得渾身顫抖,不一會兒,嬰兒呱呱出生了。皇宮內外好不高興,對孫思邈更加敬佩。
十、封官不仕
貞觀元年(西元627年),唐太宗召見了孫思邈。孫思邈奉詔上殿,氣質儼然,神姿煥發,容顏甚少。太宗感到驚異,便走下寶座,發自心底地讚歎道:「故知有道者,誠可尊重,羨門、廣成豈虛言哉」,欲授孫思邈以爵位,請留朝廷效力。但孫思邈固辭不受,說:「臣謝恩。只是臣立至博集方藥,為民解疾救苦。不敢領此賜封。」太宗又厚賜黃金萬兩,孫思邈更是婉言謝絕。他這種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深為唐太宗敬佩和喜愛,便依他的夙願,讓他在京城住幾年後,任其到天下各地,暢通無阻地去采藥行醫。
十一、蔥葉導尿
在太白山區,有人得了個怪病,已經幾天了,一直尿不出來,疼痛難忍。其家人請來孫思邈給他治病,孫思邈觀察了病人的症狀,用手摸病人鼓脹的腹部,診斷此人肯定是尿道閉塞了,服藥扎針,無濟於事,這時恰有兩個孩子,手裡拿著一根蔥葉子,撲拉撲拉地吹著玩。他受到啟發,聯想起古人有蔥葉導尿的記載。於是,他取來一根青蔥,掐下細長的蔥葉,擦洗乾淨後剪去蔥葉尖,把蔥葉緩緩地插進病人的尿道。他對著蔥葉用力一吹氣,果然病人的尿道衝開了,積尿排泄了,病治好了。
十二、太白三神
相傳孫思邈初到太白山,滿山遍野的豐富草藥,吸引他整天起早貪黑地忙於采藥。這樣驚動了守護太白山的太白神三兄弟。他們早先立有規矩,不准任何人動太白山的一草一木。孫思邈來拜會太白三神,向他們申述了采藥的理由,太白三神仍不應允。無奈孫思邈說只需要一草之地,他們便答應了。然而後來他們發現孫思邈還是滿山遍野去采藥,問其緣故,孫思邈說:我所說的一草,名叫冰凍草,這種草在太白山到處皆是,故我在太白山到處去采。太白三神恍然大悟。孫思邈再次闡明了為普救眾生而采藥的動機,太白三神深為他的機智和高尚精神而感動,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任他進山到處采藥。
十三、太白手掌參
相傳孫思邈在太白山采了許多名貴藥材,其中包括太白山的特產人參。不料人參成了精,趁人不在偷偷逃離太白山。孫思邈回來一看,不見人參,就四處尋找,後聞知其向東北方向逃走了,便緊緊尾追,一直追到東北長白山,才追上它。孫思邈要它回去,人參怎麼也不肯。孫思邈一氣之下,取出一根紅繩,捆住人參的雙手拉回太白山。途中,回頭一看,只剩下人參精的兩隻手,便把它種在太白山上。從此太白山生長的人參就成了手掌參。
十四、坐虎針龍
孫思邈當初是騎毛驢出門行醫的。相傳有一天,他把毛驢拴在樹上,同徒弟進山采藥去了。這時有一隻猛虎從樹林中躥出,吃掉了毛驢。當孫思邈和徒弟聞聲趕來時,老虎已跑得無影無蹤,只剩下遍地血跡和驢的骨骸了。孫思邈對此非常生氣。說也奇怪,吃驢的老虎又回來了,口角還流著血,低垂著頭,眼中流露出哀求的神色,求孫思邈為他治療被驢骨刺紮傷的喉嚨。徒弟對老虎說:「你若願為我師父當坐騎,就點三下頭。」於是老虎就點了三下頭。孫思邈請徒弟將醫鈴放入虎口把虎嘴撐開,手伸進去把那根骨刺拔了出來。孫思邈治好了老虎的病,老虎馴服地讓孫思邈騎在它的背上。從此,孫思邈騎著老虎又開始行醫和采藥去了。
相傳涇河龍君奉玉皇大帝之旨,為普救百姓而行雲降雨,不料龍君卻因喉中生惡瘡,降成惡風暴雨。這時孫思邈正在出診,遇雨難以行路,自語道:「這是病龍降雨。」龍君在空中聽了此話,感到神奇,於是變化為一個白髮老翁,前來向孫思邈求醫。孫思邈就在路旁一塊大石頭上給他診脈。診脈後問道:「你非人類,像是龍脈,需顯出真形方能給你治療。」白頭老翁頓時變成一條白龍。孫思邈鎮靜自若,面無懼色。他左手掰開龍口,右手緊握銀針,瞅准惡瘡,一針紮下去,霎時膿血流淌,針到病除。過了一天後,龍君果然病癒身爽,又為黎民行雲降雨去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