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千金翼方
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問世卅年之後,於唐開耀元年(西元681年),又完成了千金翼方巨著計卅卷。千金翼方是孫思邈取「輗軏相濟、羽翼交飛」之意,補充要方之不足,並同要方一起,共同成一家之學的一部專著,是他一生智慧的結晶和成果的總結。全書通篇多以方劑為主,容納了以湯、散、丸、丹等分類的可治六十餘種疾病的方劑二千九百餘首,容納了按玉石、草、木、獸等分類的藥名八百七十二種,其價值極其珍貴。據傳千金翼方的最後幾卷,是由他口述,由他的孫子孫溥代筆而最後完稿的。
輗軏:是指車轅與車衡相接的地方。這一句的意思是:車的平衡運行,鳥的上下翻飛。
十六、海上仙方
孫思邈治好了涇河龍王的病,龍王一心要報答他,便派夜叉神出海,把他請進了水晶宮。龍王感激地向孫思邈贈送輕綃珠寶以作報答,被他客氣地謝絕了;又請他留在水晶宮裡同享洪福,也被他謝絕了;最後,龍王想到龍宮珍藏的海上仙方,便送給他,說:「此是龍宮所藏的秘方,乃真道者,可以濟世救人。」孫思邈十分高興地接受了。孫思邈辭謝了龍王,由夜叉神背出海去。後來,他利用海上仙方的秘方,治癒了不少疾病,又把這些秘方寫進千金方著作中,在醫學上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十七、巧醫唐王
貞觀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抵禦外寇入侵的征戰中,被敵軍困於一座山頭上。他在山上的水潭飲水時,由於體困頭暈,把他頭上戴的龍紋玉飾映在水中的倒影誤看成是一條小蛇,總疑心自己飲水時吞下了這條小蛇。待班師回朝後,他越想越覺得噁心,進而嘔吐,竟成疾病。宮中太醫用藥幾劑,均不能愈。魏徵又請來孫思邈為他診治。孫思邈見唐太宗面無病容,腹中並無異物。弄清病因後,他苦苦思索:蛇若吞進肚子,症狀應更嚴重,但現在是幻覺疑惑,實為心理疾病。孫思邈先給唐太宗開了安神之藥,然後拿來唐太宗出征時戴的帽子,讓人打來一盆水,再叫唐太宗觀看。唐太宗在盆水中一看龍紋倒影,恍然大悟,消除他的疑慮,病也就治好了。
十八、導引調氣
孫思邈在終南山曾集中研究道林養性,導引調氣。他主張養性要動靜結合,按摩導引是動,調氣補瀉是靜。練靜功時,他常在空氣清新的早晨,在山間清泉旁邊的巨石上,曲腿打坐,「口吐濁氣,鼻引清氣,閉目存思,至腹中有聲汨汨然。」通過調氣、養氣排除一切雜念,完成一套動作,達到強健祛病的目的。他還對練氣的時間作了具體規定。他要求人們善於掌握和運用幾種簡單的調氣方法,以簡馭繁,治療許多不同的疾病。
十九、藥王棧道
告別了家眷和鄉親的孫思邈,來到秦嶺的主峰。太白山。太白山以終年積雪而馳名,這裡疊峰巒嶂,氣象萬千,植物中藥材十分豐富。他在太白山平時為山區群眾行醫治病,待到七八月開山 時節,他同山民、道士一起,背著背簍,帶著弓箭,進深山到頂峰,攀懸崖,爬絕壁,採集許多名貴的藥材而歸。孫思邈對太白山藥物研究做出了偉大的貢獻。現在,遊人在進山的路邊,可以看到孫思邈當年開鑿的石條石板棧道和石壁上的藥王棧道字樣,可以想像當年孫思邈進山采藥的艱難險阻。
廿、釆集五靈脂
孫思邈在太白山采藥期間,從山民口中得知有一種五靈脂的名貴藥材,是活血的良藥。五靈脂原是寒號鳥的帶血糞便。寒號鳥棲身在懸崖石縫裡,其糞便也散落在懸崖上,天長日久形成許多暗紅色的結塊,這就是五靈脂。要采這種藥,需要用繩索把人吊到懸崖上才能采到。那繩索除易被山石磨斷外,最危險的是被崖石縫裡出來的名叫飆的大甲蟲咬斷,繩一斷,人就墜崖喪生。對此,孫思邈苦苦思索了很長時間,終於想出了好辦法:他給繩索套上一節節粗竹筒,然後讓人們一起登上石崖頂,把繩索一頭系在樹上,另一頭系在人的腰裡,把人吊到懸崖半空采五靈脂,這樣就安全多了,再也不用擔心繩索被飆咬斷了。
廿一、妙解陰陽
孫思邈畢生精研醫學和百家學說,到百歲時,已是經驗豐富,爐火純青,形成了一套精闢的醫學理論。他認為:大自然有四時五行,寒暑交替,有其變化的規律。人體和自然界同是一理。人體生理有五臟六腑,呼吸吐納,也有其自身的規律。如果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醫生的職責就是調節和把握人體的陰陽平衡,以達到治病的目的。他說:「良醫導之以藥石,救之以針劑,聖人和之以至德,輔之以人事。故形體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災。」他不相信鬼、神、天,反對宿命論,相信人只要善於妙解和調理,就會防止疾病的發生。他的這些理論是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全新的科學理論。
廿二、命名阿是穴
巴蜀一帶有個老獵人患腿疼病,發病時疼痛難忍。他多方求醫均無效果。幾經周折,終於找到孫思邈。孫思邈決心要把老獵人的病治好。但治了十餘天,針藥俱用,亦療效不佳。
他想:針灸的穴位均未出十四經內,是否此外還有可療疾的穴位?他在老獵人的腿上按壓,當壓到腿部的一個痛點上的時候,老獵人突然大聲叫道:啊,是」,孫思邈掐住這個痛點,便在此處試行針灸。不一會兒,老獵人便腿疼減輕多了,慢慢入睡了…。最後直到老獵人病癒,方高興而歸。事後,孫思邈把這類有痛點的穴位,取名為阿是穴。從此,阿是穴 以針灸學中的重要俞穴一直沿用至今。
廿三、博覽群書
孫思邈在京城長安居住期間,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宮廷古籍珍藏,飽覽了大量的醫學經典著作。由於各朝代在長安長期建都,故保存了豐富的經典古籍。孫思邈有幸走進這些書庫,在這裡大開眼界,他忘寢與食,討幽探微,盡情地吸取文、哲、史、醫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孫思邈曾說:凡欲為大醫,不僅要熟讀醫學著作,還要涉獵群書,精通老、莊、周易、天文、地理、五經、三史等。孫思邈以自己孜孜不倦的治學精神實踐了上述論述。這一時期的讀書生活,對孫思邈以後取得輝煌成就帶來了極大的裨益。
廿四、一視同仁
孫思邈救治的各個階層的病患者何止千萬。在長期的實踐中,他形成了一整套高標準的醫德規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皆如至親之想,就是說,對待病人要像對待親人一樣。他說:「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責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孫思邈聲望很高,每到一處,患者就蜂擁而至,不論在農村,還是鬧市,都是如此。他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一視同仁,不顧饑渴疲勞,莫不一一救治。那些被他治好的病人,對他總是戀戀不捨,許多人臨別時感動得灑下熱淚。他這種高尚的醫德,得到人民的讚頌。
廿五、煉製丹藥
早在隋大業年間,孫思邈就開始煉丹實驗。唐武德年間,他在四川買到優質的雄黃和曾青,在蜀縣魏家煉丹成功,合成一服太一神精丹。他煉製的丹藥,是世界上最早從砒劑中提煉成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比英國人孚勒氏以砒劑所制的藥物要早一千多年。現在的湖南瀏陽城東有個孫隠岩,相傳是孫思邈當年煉丹的地方。傳說他在這裡壘灶架爐,用硝石、硫黃、皂莢等性質相反的原料,巧用伏火法合在一起,避其爆炸,煉成丹藥。於唐永徽六年(西元655),孫思邈著作丹經寫成。在其中的內伏硫黃法中詳細記載了火藥的配方,為後來火藥的成功提供了寶貴的依據。
廿六、敬德追袍
開國元勳尉遲敬德聽到唐太宗封孫思邈為藥王的消息後,大為不悅,心想自己為唐朝打天下,屢立戰功,也沒有封王,孫思邈進京才幾天,竟得到如此殊榮。他要追趕孫思邈,奪回王袍王冠。孫思邈預知有人要來奪王袍,就把沖天翅扳成順天翅,把黃袍翻穿成紅袍。敬德領兵追到灞橋時,見孫思邈卻是身穿紅袍,頭戴順天翅,在柳蔭之下恭候。敬德感到不好意思,便改口說:「我專程趕來,想討些靈丹妙藥。」孫思邈送給他靈丹十八丸,保他東征勝利。經由與孫思邈接觸,感受到他的高尚品德,敬德後悔自己不該妒忌,便擊掌發誓,願在孫思邈成聖後站班助威,聽憑他用。
廿七、離家隱居
孫思邈辭去北周朝廷的徵召,官府大為不悅,有抗旨之嫌。孫思邈「恐征書之復至」,毅然決定去太白山隱居。鄉親們知道他要離家出行,有人前來勸阻。孫思邈向鄉親們做了耐心的解釋。面對妻子依依不捨的傷感神色,他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精研方藥,遠遊行醫,普救含靈之苦,乃吾之所至也。」北周大象元年(西元579年)深秋,孫思邈告別家鄉,告別親人,去太白山隱居。臨別時,妻子兒女和鄉親們送他到村外很遠的地方,依依不捨,相互再三囑咐之後,才揮淚離去。
廿八、一針救二命
孫思邈出診路過一個村子,看見路上有一滴滴的鮮血,斷斷續續,一路滴去。他向過路人詢問情況,知鮮血是從一群人抬著去埋的一副棺材裡流出來的。孫思邈便立即順著血跡向前追去。一直追到墓地,他大聲疾呼:不要埋人!並叫他們打開棺材。人們以懷疑的態度照辦了。待打開棺材一看,見躺著一個年輕產婦,面色蠟黃。孫思邈摸過脈搏,又從藥包裡取出幾根銀針,在產婦身上紮了幾針,然後又取出一些藥末,給她灌進嘴裡。過了一會兒工夫,產婦動了,睜開眼晴,最後還生下了嬰兒。產婦的丈夫和周圍人們由懷疑變成驚喜,讚歎不絕:真是神仙下凡,有起死回生的本領。於是,謝恩的人群跪了一地,叩頭不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