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包經傳
後周 衞元嵩 述 唐
蘇源明 傳 唐 李江 注
五行之數,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此其生也,五行之生數也。六曰水、七曰火、八曰木、九曰金、十曰土。此其成也,五行之成數也。凡五行生成之數,五十有五。自一至十之總數也。
肇於勿芒,動於㝠黙。物休咎於未形,辨憂虞於既惑。鬼出神入而變化無窮,窮幽洞靈而生成不息。體混茫之自然,與天地而為極,實所謂微妙玄通,深不可測。美算術之功也。
故仲尼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竒數陽故配天,偶數隂故配地。
天數五。一三五七九也。地數五。二四六八十也。五位相得,而各有合。謂一與六、二與七、三與八、四與九、五與十,各有合也。
天數,二十有五,一三五七九之總數也。地數,三十。二四六八十之總數也。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二十五之與三十也。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矣。數術精微。
易用四十九䇿者,窮少陽也。少陽之數七,窮謂七七也。
包用三十六䇿者,極太隂也。太隂之數六,極謂六六也。
窮少陽,葢尚文也;極太隂,葢尚質也。
文質之變數之由,陽不窮九、隂不極八;明大衍之不可過也。極九,謂八十一也;蠱八,謂六十四也。大衍之數五十五故,言不可過。
陽之䇿一十有二。象乾三爻,震坎艮各一爻,巽離兌各二爻,共一十有二也。
隂之策二十有四。象坤七爻,巽離兌各二爻,震坎艮各四爻,共二十有四也。
凡三十有六,葢取數於乾坤五行八卦,同符合契,共而為一,曰太一。
拱蓍之時,分而為兩,曰兩儀。分蓍之時,揲之以三,曰三才。謂算之也。營之以四曰,四時。謂運之也。歸餘於終、取象於閏。謂物之也。
數之閏也,在於左陽之動也;數之萌也,在於右隂能生也。數動於左,而生於右。
混茫既判,天地闢矣。分蓍也。天地既闢,三統分矣。揲蓍也。三統既分,四時序矣。營蓍也。四時既序,閏斯生矣。總蓍也。正閏相生數無窮矣。
傳曰:「五行者,隂陽之精氣、造化之本源;德贊三才,功濟萬物。」
在乎天也,謂之五星。鎮、嵗、太白、熒惑、辰也。據乎地也,謂之五嶽。嵩、岱、衡、恒、華也。行於人也,謂之五材。水、火、金、木、土。
若天無五星,則辰宿錯滅;地無五嶽,則山澤崩竭;人無五材,則性命𠞰絶。故知天以五星為政,地以五嶽為鎮,人以五材為用。三正之立,五行所成也。
人者,上稟五星之氣,下居五嶽之分,中受五材之助。故天地之間,惟人最靈;則知人者,五行之端,五行之秀,是以包五藏、藴五神。五藏,謂肝肺心腎脾也。五神,謂魂魄精神志也。河上公曰:「魂藏於肝,魄藏於肺,神藏於心,精藏於腎,志藏於脾。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
全五體、備五事。五體者謂骨肉血脉皮。五事者,謂貌言視聽思也。合而行之有五徳。仁義禮智信也。
皆本於五行。包五藏、藴五神、全五體、備五事、行五德,皆法象於行也。
然則色不以五行,雖有離婁之明,不能定其文彩。五色,謂青黄赤白黒,為文章之主。
聲不以五行,雖有師曠之聰,不能定其音律。五聲,謂宫商角徵羽,音律,律之原者也
味不以五行,雖有俞附之術,不能定其性命。五味,謂酸鹹甘苦辛,為生氣之本也。
氣不以五行,雖有老耼之道,不能定其噓吸。河上公曰:「天飬人以五氣,鼻藏於心。」太史公曰:「黄帝理五氣。」言不以五行,雖有尼父之德,不能定其詞理。仲尼之訓,未有不先於五行。謂教人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
厯數不以五行,雖有重黎之算,不能守其敘。厯數之算必先五行時敘分矣。隂陽不以五行,雖有犧炎之聖,不能定其吉凶。隂陽之占,必先五行而後吉凶決矣。萬物無不由五行以定。包者,定也;定之為義博矣哉。
夫!不定而眎,則五色亂於目矣;不定而聽,則五音亂於耳矣;不定而食,則五味亂於口矣。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鼻不定而吸,則不能理五氣;心不定而語,則不能敷五教;志不定而行,則不能脩五徳;身不定而動,則不能用五事。夫!視五色、聽五聲、食五味、吸五氣、佈五教、行五德、用五事,未有不法定者也。
夫!有一不定,則人不畏。行之失也。有一不定,則人不信。言之乖也。是以君子,定其目而後視,定其耳而後聽,定其味而後食,定其氣而後吸,定其心而後語,定其志而後行,定其身而後動,定其數而後算,定其意而後占,故無失矣。皆資於定。
夫!至人不占者,何以其定也。占者,所以定美惡,至人無惡。行於善也。占者,所以定吉凶,至人無凶。履於吉也。占者,所以定休咎,至人無咎。保其休也。占者,所以定嫌疑,至人無疑。達於嫌也。夫!惟定矣,又何假於占哉?定之為言,定也。貴於定、尊於定,故不假於占筮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