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3日 星期五

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的巧妙運用


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的巧妙運用12.14.2015元始道長
傳統氣功對腹式呼吸有巧妙的運用。因為呼吸是介於隨意和不隨意之間的一種骨骼肌運動,而氣功的調息則屬於隨意性的骨骼肌運動,所以氣功可以對呼吸的運作方式,進行種種改變,從而更好地發揮吐納運動在功中的動力作用。
這種改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改變呼吸的自然節律。如讓呼吸的頻率變慢,常人每分鐘呼吸為十六至二十次,氣功要求呼吸做到柔緩,練功有素的人,每分鐘可減至五至六次,乃至二至三次;如改變吸與呼的時限比例,可以吸長呼短,也可以吸短呼長;如改變呼吸的結構,可以吸、停、呼,也可以吸、呼、停等。
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意念運作,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從而建構起多種不同的動覺移動模式。下述對後一種情況稍加闡述。
呼吸動覺,從心理學角度上說屬於機體覺。機體覺是由有機體內部所進行的各種生理過程引起的。人體在消化、呼吸及泌尿生殖器官中都有內感受器,內感受器比較高級的中樞在腦下丘,並在大腦皮層有代表區,因此皮層能控制有機體的一切內部過程。
機體覺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具有不確定性,缺乏準確的定位,所以有人曾稱之為黑暗感覺;其二是在通常情況下,內感受器的信號被外感受器的工作掩蔽。因此,常常不能意識到。
但是氣功修習進入虛靜境界,因為排除了外部世界的干擾,並且將意識引導到機體內部,所以不但能感受到呼吸動覺,還可以將諸多動覺進行整合,根據功法需要,建構起各種不同的呼吸動型。
傳統氣功在腹式呼吸的基礎上,經過動覺整合建構起來的呼吸動型,大約有下述三類:
一、直線型的呼吸動覺移動模式
直其特點是將諸多呼吸動覺整合成一道沿任脈(或督脈)經線移動的動覺移動線,主體便順著這道移動線作功。因為功法不同,其呼吸動覺的整合方式也不一樣。
有這麼幾種情況:
1.呼升吸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膈肌升降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呼氣時意念隨膈肌復位上升的動覺而上達顱頂,吸氣時意念隨膈肌下降而達丹田或會陰。古人說的「呼接天根,吸接地脈」便屬這種情況。
2.吸升呼降法的動覺整合。這是以鼻翼肌作功產生的動覺和肋間外肌作功產生的動覺為主整合成的動覺移動模式。吸氣時將鼻翼肌收縮向內向上吸氣產生的動覺,遷移至丹田或會陰處,再配合肋間外肌收縮時肋骨向上移動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丹田或會陰而上達顱頂的動覺移動線。
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呼氣時則相反,將鼻翼肌作功向外向下排氣的動覺,遷移至顱頂,再配合肋間外肌放鬆時肋骨向下復位的動覺,整合成一道自顱頂而下達丹田或會陰的動覺移動線。意念便隨著這道動覺移動線作功。
小周天功,吸氣時「以意默運真氣,轉過尾閭,循夾脊而上貫腦部」,呼氣時「以意運此氣下歸丹田」,便屬此種情況。
3.吸降呼降法的動覺整合。吸時同上述第一種吸法一樣,呼時同第二種呼法一樣。此種動覺整合可強化降氣的作用。比如丹功中的氣沉丹田便常取吸降呼降的動覺移動模式。
彌散型的動覺移動模式
它的特點,是將諸多呼吸動覺整合後予以泛化,組成一種向全身彌散的動覺移動模式。它有兩種表現形態:
一、是自上而下的彌散。隨著吸氣和呼氣,覺得氣息正源源不斷地向胸腹腔乃至雙下肢彌散、充盈。像傳統氣功京黑先生行氣法,就是運用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其法說,呼吸時覺氣如雲行體中,經營周身,濡潤形體,澆灌皮膚,五臟六腑皆悉充滿
二、是自外而內和自內而外的彌散。吸氣時覺得氣息正從全身所有毛細孔進入體內,並向胸腹腔所有組織器官彌散;呼氣時又覺得氣息正從胸腹腔所有組織器官的深處向胸腹腔彌散,並通過全身所有毛細孔向體外散發。
朱熹調息箴說的「靜極而噓,如春沼魚。動極而翕,如百蟲蟄」,說的就是這種彌散式的動覺移動模式。
竅位元型的動覺移動模式
其特點是以呼吸時腹肌伸縮產生的動覺為主,並將鼻翼肌作功的動覺遷移至腹臍部位,組成一種出從臍出,入從臍滅,在固定竅位作功的動覺移動模式。
上述的丹田呼吸和胎息,正是這樣一種動覺移動模式。這種模式能持續地對丹田部位進行柔和的激惹,從而有利於丹田氣機的萌發。
綜上所述,氣沉丹田、丹田呼吸和腹式呼吸,顯然是三個不同的概念,充分理解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和各自的獨特內涵,對修習氣功來說是很有必要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